金書峰 (浙江紹興紅十字會醫(yī)院 312000)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消化道腫瘤的8%~10%。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食欲不振、消瘦、黃疸。早期癥狀不典型,實驗室診斷缺乏特異性,常易誤診。目前臨床確診者已多屬晚期,手術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低。筆者現就臨床遇到的3例胰腺癌典型誤診病例進行報道,以期找到誤診原因,提高胰腺癌的診治水平。
例1 患者女,65歲,因反復上腹部隱痛1個月,食欲不振,輕度消瘦就診。門診查胃鏡示胃竇炎,心電圖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示血紅蛋白85g/L,遂擬診為“慢性胃炎”,給予保胃治療,效果不明顯。1個月后患者聽從鄰居中醫(yī)治療的推薦,在家自行服中藥(具體不詳)2周,后自覺癥狀加重而來我院就診。查體:身體消瘦,面色蒼白,中上腹輕壓痛。B超發(fā)現胰腺有一5cm×4cm實質性占位。CT檢查發(fā)現胰腺腫塊同時,還發(fā)現右肝有一1cm×2cm實質性占位。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特征,確診為胰腺癌伴肝轉移。患者于4個月后治療無效死亡。
例2 患者女,56歲,因右上腹隱痛3天,惡心(無嘔吐),伴后背部疼痛就診。因既往有膽結石病史,患者拒絕任何檢查,要求按“膽結石伴感染”治療。臨床給予消炎利膽止痛處理3天,疼痛稍緩解,1周后疼痛又有所加重,照前處理,疼痛未緩解。查體發(fā)現鞏膜黃染,勸說患者行B超檢查,結果發(fā)現胰頭處有一實質性占位。后經手術治療,病理證實為胰腺癌?;颊哂?個月后治療無效死亡。
例3 患者男,68歲,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年,口服瑞格列奈治療,血糖控制良好。近1個月來,患者感覺口干、多飲、多尿明顯,門診查空腹血糖16.7mmol/L,加服吡格列嗪,無效,后改胰島素肌注治療,效果不佳,遂入院治療。查體發(fā)現,上腹部似可捫及一腫塊。B超示胰尾處有一3cm×4cm實質性腫塊。后經上級醫(yī)院證實為胰腺癌?;颊哂?個月后治療無效死亡。
近年來,我國胰腺癌患病率上升較快。這與人們過多攝入甜食、肉食,吸煙、酗酒、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密切相關。本組例1誤診為慢性胃炎,這也是胰腺癌被誤診最多的疾病,其次是膽囊炎、膽結石。
筆者分析誤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早期癥狀不典型,某一系統(tǒng)癥狀突出,使人產生慣性思維。如例3,患者本就有糖尿病病史,其癥狀也僅表現為糖尿病加重的征象,而無胰腺癌特征性表現,接診醫(yī)生習慣性地認為是血糖沒有控制好所致。初診時只是更改控制血糖的藥物,并未進行查體,直到血糖控制不佳,需要住院治療后查體才發(fā)現上腹部捫及一腫物。這例病例除了慣性思維使然外,還與接診醫(yī)生的工作態(tài)度有關。如果患者初次就診時,接診醫(yī)生能認真負責一些,僅靠常規(guī)查體就能發(fā)現異常。②臨床醫(yī)生知識面窄,僅滿足于一般診斷,缺乏綜合分析能力。如例1,患者腹部隱痛,食欲不振,輕度消瘦,加上胃鏡檢查提示胃竇炎,就診斷為“慢性胃炎”。保胃治療1個月效果不明顯,接診醫(yī)生也未進一步分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診斷錯誤還是治療有問題,使患者對醫(yī)生失去信心,聽從他人意見,自行在家改服中藥治療,導致病情加重而再次就診。③醫(yī)務人員與患者溝通不夠,盲從于患者。如例2,患者只因有膽結石病史就主觀臆斷為“膽結石”,拒絕做任何檢查,要求醫(yī)生按“膽結石”治療。接診醫(yī)生也未與患者進行過多溝通,沒有堅持進行檢查,盲從于患者,給予抗膽結石治療。如果當時接診醫(yī)生能與患者做好溝通,使其接受檢查,也不會直到出現鞏膜黃染,才在醫(yī)生的勸說下同意行B超檢查,發(fā)現真實病灶。
綜合以上誤診原因,筆者認為:醫(yī)務人員要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及診治水平。對于40歲以上人群有上腹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臥位及晚間加重,前傾位減輕;不明原因黃疸;厭食、乏力、明顯消瘦,或伴有腹瀉、便秘、腹脹、惡心等;不明原因血糖升高,都應及時進行胰腺影像學檢查,以求早期診斷,減少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