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飛
一個朋友剛從日本回來,在東京機場附近的手工藝品商店里買了一包皮革。不是成品,只是未加工的一堆皮子,零碎,大小形態(tài)不一。她興奮地對我一一展示:這是牛皮,這是羊皮,你看紋理不一樣的,手感也不同。
買到原料皮革,是她日本之行的收獲之一。她有手工的習慣,早就想給自己的單反相機做一個皮套。日本的手工藝品商店讓她遂了心愿,終于有機會“制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皮具了。這也是由她自己定義的奢侈品,因為用的是真皮,要花工夫設計、縫補,純手工。
手工制作已經(jīng)很難找尋了,這一傳統(tǒng)正日漸走向消亡。這也許是人類為了更豐裕的生活而付出的代價之一。憑借著無限趨于合理的經(jīng)濟和技術手段,我們能夠生產(chǎn)出的物品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廉價,越來越快速,可也越來越喪失生命的質(zhì)感。走在琳瑯滿目的超市里,你不會對其中的任何一件物品報以特別的關注,因為它們都是從流水線上速生的,可以相互替代。你只是簡單地消費它們。你并不想真正擁有它們。
和這樣的消費品比較起來,另一類商品和我們有更深一層的聯(lián)結,它是奢侈品。你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它和我們的關系。不僅僅是需要我們掏出更多的錢。
人總要有一兩件“貴重”“特別”的東西。這貴重特別,不光是指花很多錢,還意味著費心思,寄托感情,作為紐帶。它們通常是禮物,別人送的,或是自己送自己。它們脫離了消費品的層次,變成了奢侈品。時間流逝,但它們卻并不一同湮滅,相反,越發(fā)顯得有味道了,耐品味,具有儀式感。
人類用很多東西,來對抗時間的流逝,比如詩歌??雌饋恚莩奁芬灿兄愃频墓π?,它的價值,有時會隨著時間而越發(fā)珍貴。
我們當然已經(jīng)排除了那些窮奢極欲的、只屬于極少數(shù)富豪享用的專利:上億的別墅、拉斐的陳釀、游艇、私人島嶼。我們說得是,可以用心思經(jīng)營,賦予它特殊意義的那些物品。
我的奢侈品呢?是一支名叫“幸福大街”的樂隊,我小心翼翼地呵護她,使之成為國內(nèi)屈指可數(shù)的女主唱樂隊。我用她來示愛,我曾經(jīng)深愛的一名年輕男人,直到他結婚生子,我卻能在遙遠的云南找到他。為他上演一場十年的演出。音樂是我的奢侈品。她使得我活在這個悲觀的世上,卻永遠不會絕望。
好像是那個歷史上捐款最多的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說過,資本主義就是把奢侈品變成大眾消費品。他是在表彰市場經(jīng)濟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惠及普羅大眾的效率。他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這個大眾消費品的時代,怎么樣避開流俗,保持對于奢侈品的品位?
除了寄托情感,奢侈品還是一種用于社會炫耀的東西。敏于觀察的社會學家早就告訴我們,這種炫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對于整個社會似乎也是有益的。這是個競爭社會,當優(yōu)勝者無法再用征服、奴役、等級制度這些傳統(tǒng)方式來標榜時,就用炫耀性的消費、巨大的排場、精心的雕琢、繁冗的儀式,甚至是有意的浪費,來讓自己顯得卓爾不群。
充斥著奢侈品的上流社會就一定有品位?不盡然。馬丁·斯科塞斯的《純真年代》就刻畫了這樣一個紐約上流社會眾生相:極盡禮數(shù)、體面,卻對真正的生命熱情渾然不覺,對物有最精細的鑒賞力,對生活的品位。充滿著陳腐的偏見,卻自以為高明。
如何對待奢侈品,應該把斯科塞斯描述的場景當成一個反面的教材。生活在別人的意愿中,沒有好奇,沒有執(zhí)著,沒有珍重,也不曾真正感受——這其中。你一樣可以奢侈,卻不會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