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中(廣東省公路勘察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507)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以其跨越能力和結構剛度大、動力性能好、結構簡單、工程造價低、便于配束等特點,加上懸臂施工法的廣泛采用而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然而隨著已建橋梁數(shù)量的增加及運營時間的增長,工程病害也隨之而來。近20年來,部分大跨徑PC 連續(xù)箱梁橋在運營階段,受各種因素影響出現(xiàn)了一些病害,其中最典型的是主梁跨中下?lián)虾土后w開裂。許多成橋實例顯示梁體下?lián)吓c裂縫開展往往是伴隨產(chǎn)生的,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腹板裂縫越多,剛度越小,跨中下?lián)暇驮絿乐兀环粗?,跨中下?lián)显酱?,開裂也越嚴重。
目前對此類病害橋梁,為保證結構和行車安全,提高結構耐久性,通常需對舊橋進行維修加固,常見措施有施加預應力、粘貼碳纖維布、粘貼鋼板、裂縫及缺陷修補、橋面系減載、限制超載車輛等措施。
但針對橋梁結構病害采取的維修加固措施,需充分考慮其對交通運營影響和社會影響,考慮工程造價、老橋結構尺寸和受力性能等因素,往往最有效、最合理的加固方案不能完全實施,施工工序不能完全遵循結構受力的原則?;谏鲜鲈?,本文以廣東省某高速公路(68+2x110+75+55)mPC 連續(xù)箱梁橋為例,在新建橋梁階段,預估后期可能產(chǎn)生的病害,預先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預應力備用束,根據(jù)運營階段定期監(jiān)測結果,適時施加。此法由于事先做好預留,造價低,實施后與橋梁合理受力吻合較好,實施預留方案對老橋基本無損傷,設計和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對道路運營影響較小。
本橋為(68+2x110+75+55)mPC 連續(xù)箱梁,梁高和底板厚度均按1.8 次拋物線設計,單箱單室斷面,110m 跨梁高從跨中3.0m 變化到主墩根部的6.5m;底板寬9.0m,頂板寬16.25m;箱梁兩側懸臂為2x3.625m,懸臂板根部厚度為80cm;110m 跨箱梁底板厚度從28cm 變化到根部90cm; 腹 板 厚 度 采 用55cm、65cm、80cm三種厚度。箱梁典型斷面見圖1。
圖1 主橋110 跨支點及跨中橫斷面
由于影響PC 連續(xù)箱梁后期產(chǎn)生病害的因素很多,本文重點從預應力損失、混凝土收縮徐變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假設本橋在運營階段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結構預應力出現(xiàn)了損失,以下分別取預應力損失10%、20%、30%對結構進行了試算,分析其對結構變形和應力的影響情況,詳見表1、表2。
表1 損失10%、20%、30%后各跨下?lián)显隽恐祵Ρ缺?/p>
從表2、表3 中可看出,預應力損失對結構受力和變形影響較大,影響 最 大 位 置 為1#~2#,2#~3#,即 兩個主跨2x110m 跨中,其次為主跨的3 個橋墩;對75m 次邊跨和邊跨,預應力損失30%后,其應力情況仍較好,暫不考慮設置預應力備用束。
表2 損失10%、20%、30%后各墩頂、跨中短期組合正應力對比表
目前混凝土收縮徐變的計算理論和方法本身存在偏差,且影響混凝土收縮徐變的因素多,隨機性大,往往實際的混凝土收縮徐變與設計值存在較大偏差。以下假設混凝土收縮徐變比規(guī)范取值增大20%進行試算,110m 跨跨中撓度增大19.4mm,支點上緣、跨中下緣壓應力減小約0.3MPa。詳見表3。
大跨徑連續(xù)箱梁的備用束,可考慮體內束、體外束、或體內束和體外束相結合的方式,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
表3 收縮徐變增大20%后各跨下?lián)显隽恐到y(tǒng)計表
(1)大跨徑連續(xù)箱梁箱形截面尺寸通常受鋼束管道布置要求限制,且腹板、頂?shù)装邃撌艿啦贾妹芗?,部分頂?shù)装迨贾闷x腹板較遠,從受力合理及施工質量來考慮,不宜增加更多的體內束。
(2)對大跨徑連續(xù)箱梁,備用束為運營階段的預留措施,之前維持結構受力的鋼束一般均為體內束。這種情況既使日后結構發(fā)生開裂和跨中下?lián)?,對結構的極限承載能力影響不大,不會發(fā)生純體外束結構因延性不足而發(fā)生沒有預警的破壞失效。
因此,預應力備用束從布置空間、受力合理、實施方便等因素考慮,應以體外預應力束為主。
本橋備用束采用fpk=1860MPa 的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計算按假設主梁預應力損失20%后進行。根據(jù)具體尺寸及受力性能,采用以下幾種備用束方案。
方案1:在110m 跨布置底板體內束,共3 對,每對均為2 束15.2-19 的鋼絞線,鋼束長度分別為44m、58.4m、65.6m,兩端張拉,張拉控制應力為0.75fpk =1395MPa。
方案2:在110m 跨布置底板體外束,共3 對,每對鋼束長度分別為44m、58.4m、65.6m,兩端張拉,張拉控制應力為0.7fpk =1302MPa。
方案3:在2x110m 3 個主墩墩頂布置墩頂體外束,每個墩頂均布置3 對6 束15.2-19 鋼絞線,鋼束長度分別為:跨中、墩頂體外束布置,為方案二與方案三的組合。
方案5:跨中、墩頂折線體外束布置,在主跨外側進行錨固張拉,其布置如圖2:
圖2 跨中、墩頂折線體外布束立面示意(方案五)
通過上述5 種布束方案的計算分析,其對改善結構的受力狀態(tài)均有明顯作用。以下以1#墩、1#~2# 跨 中、2# 墩、2#~3# 跨 中、3# 墩 共5 個典型位置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其改善結構受力性能的效果及各自的優(yōu)缺點。
表4 5 種布束方案對墩頂、跨中產(chǎn)生的壓應力增量對比表
表5 5 種布束方案改善跨中下?lián)献冃卧隽繉Ρ缺?/p>
表6 5 種布束方案改善墩頂、跨中的抗彎承載力儲備對比表
綜上得到以下5 點:
1)上述5 種配束方案對結構產(chǎn)生的效應,均與自重產(chǎn)生的效應反號;
2)對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由于一般為全預應力構件,采用相同布束的體外、體內預應力備用束,其對改善結構的應力、變形及承載能力的效果差異不是很大,一般體外束小5%~20%左右。
3)跨中底板備用束方案,對改善跨中下緣應力較為有利,對改善墩頂上緣應力效果不明顯,一般在0.5MPa 以內。但墩頂頂板備用束在改善墩頂應力的同時,對改善跨中下緣的應力效果也較為明顯,約0.9MPa。
4)采用跨中、墩頂組合配束和跨中、墩頂折線配束受力模式較為接近??缰?、墩頂組合配束其材料用量稍大,但分段布設,轉向塊、錨固塊易于布設,預應力損失小,對改善結構受力性能最好;跨中、墩頂折線配束由于束太長,預應力損失大,對改善結構受力性能要相差20%左右,但其可增強結構的抗剪能力。
5)上述5 種配束方案,跨中、墩頂組合體外束最好,跨中、墩頂折線體外束次之,墩頂頂板束再次之,跨中底板束效果最差。但對改善跨中下?lián)闲Ч幻黠@,其可能與鋼束的有效應力、理論計算與實際的偏差等因素相關。
預應力備用束的施加時機,對改善結構受力和變形是至關重要的。橋梁施工階段應在結構關鍵位置如跨中下緣、墩頂上緣位置,預埋相應的監(jiān)測設備組成一個微型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在運營階段,需定期監(jiān)測混凝土應力情況,當發(fā)現(xiàn)應力、位移已開始偏離設計期望,在混凝土準備出現(xiàn)拉應力之前或剛剛出現(xiàn)拉應力,此時混凝土結構并未開裂,應及時施加備用束。否則一旦開裂,截面剛度下降,內力發(fā)生重分配,加劇跨中下?lián)虾烷_裂速率,嚴重降低全橋的承載能力。如在此種狀態(tài)下再施加預應力備用束,則比開裂前施加的效果差很多,所需要的預應力束也要多很多,而跨中的過大下?lián)弦埠茈y通過預應力束的施加來完全恢復。
綜上所述,橋梁備用束應結合各橋的跨徑組合、施工方法和實際的受力狀態(tài),綜合考慮收縮徐變、預應力損失等可能產(chǎn)生病害的因素,根據(jù)上述結論選擇適合本橋的備用束布置型式,并應根據(jù)運營階段定期監(jiān)測結果,在混凝土開裂前施加。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 JTG D62-2004
[3]張樹仁 王宗林 橋梁病害診斷與改造加固技術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年
[4]廖旭 大跨度連續(xù)剛構典型病害及加固對策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 2005 年
[5]朱典文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橋維護與加固的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 2003 年
[6]梁曉飛 體外預應力混凝土橋梁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長安大學 2005 年
[7]郭曉東 體外預應力連續(xù)剛構橋設計技術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 2005 年
[8]張鑫敏 體外預應力加固在連續(xù)剛構橋中的應用 長安大學 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