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燕
農產品漲價前因后果
文/吳燕
國內外農產品價格高企已對浙江產生較多負面影響,需多管齊下,才能平抑農產品價格繼續(xù)攀升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農產品價格開始呈迅速上漲態(tài)勢,進入2011年后,更是屢創(chuàng)新高。2月1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小麥、大豆和大米期貨成交價均達到了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比分別上漲 95%、71%、44%和 11%。
國際農產品價格快速飆升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21世紀頭10年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已增長20%,遠期這一趨勢仍將繼續(xù),但供給形勢堪憂。一方面,全球各地惡劣天氣導致農產品減產。澳大利亞小麥產區(qū)遭洪水肆虐,美國中西部產糧區(qū)受嚴寒暴雪侵襲,俄羅斯主要產糧區(qū)大旱……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干擾了市場供給。大麥出口第一大國烏克蘭自實施谷物出口禁令后,不斷減少谷物出口數(shù)量,印度、越南等國從2008年開始對大米等農作物采取的出口限制至今仍未解除。
二是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由于全球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持續(xù)下降,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支持和鼓勵使用來自農產品的生物能源代替?zhèn)鹘y(tǒng)能源,大豆、小麥、玉米、植物油以及甘蔗等可作為生物能源原料的農產品需求大大增加,價格因需求促動上漲加快。同時,石油等能源價格的高企,帶動了氮、磷、鉀等化肥價格上揚,農業(yè)生產中所需電力、燃料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三是國際投機行為加劇。為平復危機,流動性泛濫越演越烈,國際熱錢從炒金、炒油向炒農產品蔓延。大豆、小麥等主要農產品期貨期權的基金持倉已處于歷史高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玉米、小麥、大豆期貨價格漲幅呈現(xiàn)越來越脫離供需基本面的新趨勢。
國內農產品價格在惡劣天氣和各種主客觀因素推波助瀾下也呈現(xiàn)不斷上漲行情,且上漲態(tài)勢可能進一步持續(xù)。首先翹尾因素影響導致價格調控難度加大。4月CPI上升至5.3%,其中,翹尾因素依然高企,上半年翹尾因素還將繼續(xù)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產生較大影響。同時,持續(xù)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客觀上也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形成支撐。其次,輸入型通脹傳導將繼續(xù)顯現(xiàn)。國內豆油、散油與小包裝油等農產品與國際價格均已出現(xiàn)“倒掛”,如果后期國際市場價格繼續(xù)保持高位,國內漲價壓力不小。再次,各種成本不斷上升。用工價格逐年提高,物資費用快速上漲,運輸成本、土地成本不斷增加,也成為推高農產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高企,對浙江已產生較多負面影響:
——農產品價格的持續(xù)攀升。3月份浙江標一早秈米、晚秈米、粳米全省集市平均零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4.19%、20.23%、22.63%,散裝菜籽油、大豆油全省集市平均零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0.62%、24.23%。
——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低收入群體生活負擔有所加重。農產品作為剛性需求,其價格上漲必定引起日常生活開銷的增加。隨著糧食、食用油等基礎消費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低收入群體用于購買食品的消費性支出開始上升,在收入未有明顯增加情況下,擠占其他方面消費成為必然,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生活質量,增加生活負擔。
——農產品價格上漲并未給農民帶來更多實惠。表面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然能使種植農民收入得到提高,但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太過冗長,真正落到農民手上的收益很少。以蔬菜為例,先從農戶到合作社,接著轉到販銷大戶,再到銷地市場,再經(jīng)過批發(fā)商、零售商環(huán)節(jié),層層盤剝后留給缺乏議價能力的農民的利潤可想而知。
如何應對農產品漲價?浙江需多管齊下。要建立健全價格監(jiān)管體系,嚴厲打擊不良經(jīng)營行為,同步補貼生產者和消費者,增強其抵御價格上漲的能力。同時,完善農產品流通體制,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改進農業(yè)生產方式,引導農民走專業(yè)合作化道路。
(供稿:浙江省經(jīng)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