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泉, 吳祖建, 詹麗玉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昆蟲標本是昆蟲種類鑒定的重要依據(jù),可為科研、教學、動植物檢疫、害蟲防治、益蟲利用以及科技知識的普及宣傳服務,為后續(xù)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無論是進行昆蟲形態(tài)學、生理學、生態(tài)學、毒理學的研究,還是進行森林、農(nóng)業(yè)、以及自然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離不開對昆蟲標本的觀察、鑒定及對其生活史進行相關的了解。昆蟲館藏標本的地理分布資料可以用于后續(xù)的生物地理學研究;物種信息和分布信息可以用于昆蟲物種多樣性的研究;采集信息(生物學信息)、特征等有助于物種的鑒定;寄主植物信息可用于昆蟲和寄主植物種間關系和進化淵源的研究。
2011年7月下旬臺灣木生昆蟲館捐贈給福建農(nóng)林大學用兩部集裝箱車裝運的昆蟲標本及昆蟲工藝品。這些標本的到來,架起了閩臺科技合作的橋梁,開始撰寫海峽兩岸昆蟲學研究新篇章。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和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捐贈給福建農(nóng)林大學的昆蟲標本和昆蟲工藝品,以便資源共享。
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于1919年由第一代館長余木生首創(chuàng)。余木生畢生從事昆蟲采集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甲蟲與蝴蝶新種,提供學術(shù)界研究,貢獻甚大。收藏了不少珍貴標本,為昆蟲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但因受到戰(zhàn)亂影響,珍貴標本損毀殆盡。
臺灣光復后,第二代館長余清金繼承父志,發(fā)表許多新種昆蟲,不惜重資細心搜集國內(nèi)外昆蟲制成標本,為紀念先父對昆蟲界莫大之貢獻以及為繼續(xù)發(fā)展父志,于1974年在埔里鎮(zhèn)南昌街重建設備完整之昆蟲館,供社會各界及學生參觀,每天參觀者絡繹不絕,盛況空前。參觀人士甚多,原館容納不下,第三代傳人余啟運承繼父志綿密計劃及明智選擇付諸實行,在南村里購地興建擁有能容納60多輛游覽大巴之博物館,并于1986年遷入。
博物館內(nèi)收藏多達1萬多種的世界各國昆蟲,其中包括了身價800萬的蝴蝶、雌雄共體的變種蝴蝶等許多身價不凡的昆蟲。館內(nèi)辟建蝴蝶生態(tài)園區(qū)、昆蟲食草教育館、蝴蝶鎮(zhèn)之歷史館、模擬生態(tài)教育區(qū)、蟲蟲活體飼養(yǎng)區(qū)、兒童DIY教室、多媒體昆蟲教育中心、紀念品販賣部,是世界第三大昆蟲名館。游客來到這里除了學習大自然的知識,還可以回味以前捉蟲捕蝶的樂趣,讓人大開眼界。
木生昆蟲博物館余館長被日本人尊稱為“昆蟲泰斗”,臺灣資深的捕蟲人都稱他是師父。發(fā)表新種蝶、蛾、甲蟲數(shù)十種。從小即對昆蟲有極濃厚的興趣,大自然中,翻山越嶺走遍臺灣各平地、山地,收集調(diào)查昆蟲迄今70年之久,未曾間斷,以其實際體驗并閱覽世界各國之研究資料,相輔鉆研,頗獲心得,為國際昆蟲學術(shù)界共識肯定。
為了提升國人對昆蟲之保育觀念及認識,建立戶外昆蟲教學場所,讓國人有個更良好、完整的教育園區(qū)。1992年臺灣木生昆蟲館在廈門臺灣民俗村創(chuàng)辦廈門昆蟲館和蝴蝶生態(tài)園,1995年開業(yè),館內(nèi)展出著名昆蟲收藏家余木生、余清金、余啟運祖孫三代多年采集和收購的許多珍貴標本,其中不少是瀕臨絕跡,已被列為保護范疇的稀有品種。蝴蝶生態(tài)園內(nèi)更是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覓食、交配、產(chǎn)卵栩栩如生。國內(nèi)外游人來此參觀千姿百態(tài)的蝴蝶,一幅活生生的彩蝶飛揚的畫面讓人賞心悅目。1999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到蝴蝶館參觀,并給予高度評價。
2010年底臺灣木生昆蟲館第三代傳人余啟運決定與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保學院合作建設福建農(nóng)林大學木生昆蟲館。目前標本和昆蟲工藝品已經(jīng)運來農(nóng)大,標本經(jīng)修復、整理,共有昆蟲標本1577盒38338號,蝶畫200余件,昆蟲工藝品2000多件。
捐贈的標本運來后,學校十分重視,硬件上,決定專門建設一座高標準的博物館。昆蟲標本館的建設有助于標本信息的管理;有助于將來標本信息共享,也是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軟件上,編制福建農(nóng)林大學的昆蟲標本和昆蟲工藝品名冊目錄及標本檔案目錄,制定標本管理措施,及時維護和補充標本來源。
贈送的蝴蝶標本來自世界各地[1-5],其名稱由臺灣蝴蝶專家余清金及日本蝴蝶專家鑒定。蝴蝶標本共計26005號,占捐贈昆蟲標本的67.8%,分別隸屬16科661種(表1,表2,附錄)。這些標本中,有國家保護的蝴蝶種類,三尾鳳蝶Bhutanitisthaidina、中華虎鳳蝶Luehdorfiapuziloi、阿波羅絹蝶;有世界珍貴品種三色蛺蝶Agriasclaudina。這些蝴蝶標本,琳瑯滿目,色彩斑斕,非常珍貴。有些昆蟲物種由于環(huán)境的破壞,已經(jīng)滅絕,再也看不到活蟲了,此類標本實屬難得。
表1 臺灣捐贈的蝴蝶標本各科種類數(shù)與世界和中國蝴蝶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pecies number in diferrent families of butterfly specimens donated by Taiwan with that in the world and China
A.根據(jù)余清金等[6]、張保信等[2];B.據(jù)壽建新等[5]。
表2 贈送福建農(nóng)林大學木生昆蟲館蝴蝶統(tǒng)計Table 2 Statistics of gift butterfly specimens at Musheng Insect Museum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其它昆蟲標本總共12338號[7-8],占捐贈標本的32.2%。這些標本中主要是鞘翅目昆蟲,占捐贈標本的29%,其它各目昆蟲極少,占3.2%(表3)。
除昆蟲之外,還有蝎子、蜘蛛、蜈蚣共8盒,57號標本。
福建農(nóng)林大學木生昆蟲館最珍貴的當屬蝶畫,用蝴蝶翅膀粘貼出來的風景畫、人物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些蝶畫有80個品種,共計190件。絕大多數(shù)蝶畫用木框展示,也有少數(shù)是無框塑封蝶畫和無框木板蝶畫。
蝶畫《百駿圖》和《萬里長城》是由著名的蝶畫大師蕭勤親自指導制作的?!鞍衮E圖”長8 m,高1 m,駿馬奔騰的壯觀景象讓人嘆為觀止。據(jù)統(tǒng)計,創(chuàng)作這幅畫用了20多萬只閃蝶、三色蛺蝶、眼蝶、虎斑蝶、藍帶鳳蝶、天景鳳蝶、粉蝶等珍貴蝴蝶翅膀。另一幅“萬里長城”蝶畫,長5 m,高1.2 m,風格粗曠豪放,氣勢磅礴,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這幅蝶畫用了11萬只名貴蝶種。這兩幅是用蝴蝶的翅膀粘貼出來的,沒有經(jīng)過任何顏色加工。
表3 臺灣贈送其它昆蟲標本Table 3 List of other gift insects specimens
蝶畫的難度就在于色調(diào)的應用,以及蝶種的選擇,可見蝶畫的創(chuàng)作者藝術(shù)造詣高深。而這兩幅蝶畫,也以其獨具一格的特色,堪稱藝術(shù)精品。
昆蟲工藝品主要是以蝴蝶標本為主,共有蝴蝶標本工藝品1020件,涉及蝴蝶12科272種(附錄3),有中國名蝶與賀年卡、中國名家畫《蝶》、(明)陳洪綬畫《蝶》、齊白石畫《蝶》。
有昆蟲展示圖版201塊,其中包括:昆蟲各目形態(tài)圖片,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簡介,昆蟲保護色,典型科的區(qū)別,臺灣螢火蟲,蜻蜓和豆娘的區(qū)別,鍬甲、步甲、蠟蟬、蟬、龍眼雞、鍬甲、蜻蜓等,齊白石畫、中國名家畫等。
蝴蝶展示圖版有:蝴蝶的一生,蝶卵的觀察,蝴蝶幼蟲的形態(tài),蛹的形態(tài),蝴蝶的生活史,蝴蝶的假眼,蝴蝶的交尾,蝴蝶概說,金斑蝶的生活史,有益的蝴蝶,有害的蝴蝶,蝴蝶翅脈圖,中國產(chǎn)蝶類各科翅脈,蝶類與蛾類的區(qū)別,蝴蝶大小的差別,雌雄同體,雌雄異型蝶,蝴蝶的多形性,蝴蝶與其他昆蟲的區(qū)別,國家保護的蝴蝶種類,尋找野外的蝴蝶幼蟲,蝴蝶的嚇阻,蝴蝶的偽裝,蝴蝶尋找幼蟲寄主植物。以及各種蝴蝶的工藝品:三尾鳳蝶Bhutanitisthaidina、中華虎鳳蝶Luehdorfiapuziloi、阿波羅絹蝶、裴豹蛺蝶、異性紫斑蝶Euploeamulciber、翠藍眼蛺蝶Junoniaorithya、美鳳蝶Papiliomemnon、寬青帶鳳蝶Graphiumcloanthus、虎斑蝶Danausgenutia、幻紫斑蛺蝶、玉斑鳳蝶PapiliohelenusLinnaeus、裳鳳蝶Troidesaeacus。還有季節(jié)型蝴蝶:柑桔鳳蝶PapilioxuthusLinnaeus(春型)、柑桔鳳蝶(夏型)、美眼蛺蝶Junoniaalmana(夏型)、美眼蛺蝶(秋型)等合計664件。
有各種各樣蝴蝶書簽,蝴蝶照片,蝴蝶卡通畫,蝴蝶書卡,蝴蝶擺鐘,集蝶卡,蝴蝶頭飾,昆蟲風車,蝴蝶翅膀玩具,鐵制蝴蝶,墻飾蝴蝶,樹頭甲蟲,木盒甲蟲等。
總而言之,這些珍貴的昆蟲標本,是臺灣木生昆蟲館長期以來用重金購買收集的,是臺灣木生昆蟲館工作人員跑遍世界各地用辛勤的汗水采集的結(jié)果[1,6-7,9-12],是以臺灣木生昆蟲館為中心,科技界合作研究的結(jié)晶,表達了捐贈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陸人民的深情厚誼,是海峽兩岸人民世代友好的見證,讓這些標本搭起閩臺合作的橋梁,讓文化資產(chǎn)發(fā)楊光大,教育人們環(huán)保意識,惠及人類社會。
[1] 黃邦侃.福建昆蟲志:第4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147.
[2] 張保信,蔡百峻.臺灣的蝴蝶世界[M].臺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177.
[3]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標本館藏昆蟲模式標本名錄[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1:163.
[4] 周堯.中國蝴蝶原色圖鑒[M].鄭州: 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9:385.
[5] 壽建新,周堯,李宇飛.世界蝴蝶分類名錄[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450.
[6] 余清金,郭玉吉.世界的昆蟲[M].臺北:木生昆蟲博物館,1970:298.
[7] 余清金,奈良一,朱耀沂.臺灣的天牛[M].臺北:木生昆蟲有限公司,2002:204.
[8] 余清金,小林裕和,朱耀沂.植食性金龜[M].臺北:木生昆蟲有限公司,1998:263.
[9] Marent T. Butterfly[M]. US: Dorling Kingdersley Limited, 2010:280.
[10] 海峽兩岸昆蟲學名詞工作委員會.海峽兩岸昆蟲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41.
[11] 華立中,余清金.海南·廣東的天牛[M].臺北:木生昆蟲博物館,1993:156.
[12] 欽俊德.英漢昆蟲學詞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