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創(chuàng)始人George Swallow:MPLS的起源與成功
George Swallow認為MPLS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二,“一是控制組件的分離,規(guī)避了一些風險,第二,標準非常嚴格,將路由交換盡量做得簡單,由標簽標注相應的運行和操作,告訴相應的QoS操作標準。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放在每一個具體機制當中做,而是廣泛使用。”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路由器技術的發(fā)展遠遠滯后于網(wǎng)絡的發(fā)展速度與規(guī)模,主要表現(xiàn)在轉發(fā)效率低下、無法提供QoS保證。原因是:當時路由查找算法使用最長匹配原則,必須使用軟件查找;而IP的本質就是“只關心過程,不注重結果”的“盡力而為”。互聯(lián)網(wǎng)上流行一種論調:過于簡單的IP技術無法承載網(wǎng)絡的未來,基于IP技術的因特網(wǎng)必將在幾年之后崩潰。
此時IP與ATM有過一場競爭。不幸的是:信奉唯美主義的ATM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于復雜的設計導致沒有任何廠商能夠完全領會并成功生產(chǎn),而且無法與IP很好地融合。在與IP的大決戰(zhàn)中最終落敗,ATM只能寄人籬下,淪落到作為IP鏈路層的地步。
但ATM仍有可取之處:第一,摒棄了繁瑣的路由查找,改為簡單快速的標簽交換;第二,將具有全局意義的路由表改為只有本地意義的標簽表。
MPLS于此時脫穎而出,挽救IP于危機中。
MPLS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者——“Label大師”充分吸取了ATM的精華,MPLS定位在第2. 5層的位置。Label提出“multiprotocol”的概念,來者不拒,可以承載其他鏈路的報文。于1997年命名為MPLS(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
1999年第一次得到部署,到2001年1月才正式開始部署和運作,而且真正在一個生產(chǎn)網(wǎng)絡上運作,并創(chuàng)造價值。
MPLS工作組在IETF的工作逐漸得到擴展,第一個得到擴展的領域就是流程工程,目前一共形成200多個RFC。MPLS工作組關注焦點是在應用,以及機制演進方面,并研究一些組播方面改善,希望在擴展性方面取得更多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