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鐵明
我的兩位外祖父
■陸鐵明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所發(fā)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時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值得后人永遠銘記在心的。他們具有強烈的時代緊迫感與歷史責任感,自覺地肩負祖國的安危,以天下為己任。
我的叔外祖父張柏林(張顯義),1889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畢業(yè)于云南省武備學堂,曾在湘陸軍中任管帶。青年時因受胞兄張顯仁的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經黃興之子黃一歐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他們既是同鄉(xiāng)、同學又是戰(zhàn)友、同志。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成立不久,孫中山從日本去安南籌款,將東京本部事務委托黃興主持,黃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準備發(fā)動武裝起義方面,親自指揮攻打長沙之戰(zhàn)。當時,張柏林是“敢死隊員”,他與黃興一起喬裝改扮、里應外合,組織暴動,殺開城門,迎接埋伏在城外的革命軍進城,一舉攻克了長沙。辛亥革命后,張柏林定居上海,任國民政府江蘇省專員。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毅然返回長沙,以其辛亥革命老人的威望,發(fā)動同仁、門生集資捐款,在湘西開采鎳礦石,支援抗日救國;湖南解放前夕,張柏林支持程潛起義,成功地實現了湖南省的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后,張柏林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照顧。1953年因病逝世,享年64歲。
我的親外祖父張顯仁,是張柏林的胞兄,被清朝公派去日本留學,是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畢業(yè)生(當時蔣介石是該校第四期畢業(yè)生),與蔡鍔是同學。以前我們還保存了一幅他在日本時同學合影留念的珍貴照片,可惜在“文革”期間不幸被毀。外祖父回國后,曾任清政府福建水師統(tǒng)領。因受當時革命思想的影響,流露出對清廷腐朽統(tǒng)治的不滿,被認為有反清嫌疑。一次,清政府命令他趕赴洞庭湖檢閱水師,不幸的是在途中暴病身亡,疑為政治謀害。當時清廷發(fā)給家眷撫恤金白銀三千兩,由我外婆扶靈歸回老家安葬。
在家族的記憶里,兩位外祖父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他們是我們人生的楷模。他們的革命精神也深深影響著我和我的人生,因此我在高中畢業(yè)后就選擇進了黃埔軍校(二十三期),學習和繼承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接觸了不少的革命前輩,這對我的世界觀和一生的命運轉折影響很大。1949年12 月我隨軍在成都市起義,參加革命工作。
值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作為辛亥革命先人的后裔,我特將兩位外祖父生平點滴事跡略寫成文,以資紀念。我們緬懷先輩,就是要繼承中山先生愛國革命思想,從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我們繼承并發(fā)揚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就是要把它化為改革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是為了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推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堅信,中山先生畢生追求的振興中華、統(tǒng)一祖國的宏愿,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系辛亥革命老人張顯仁之外孫,現任湖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武漢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