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磊
(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第112號元素的中文定名
才磊
(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北京 100717)
112號元素名已正式定為Cn,擬將其中文名定為“”,既遵從了元素定名的相關(guān)辦法,也能較好的體現(xiàn)漢字的特點和使用習慣。
元素,定名,钅哥
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IUPAC)于2010年2月確認了元素周期表中第112號元素,并正式命名為“Copernicium”,相應的元素符號為“Cn”[1]。其原子質(zhì)量約為氫原子質(zhì)量的277倍,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迄今為止最重的人工可以合成的元素。
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霍夫曼(Sigurd Hofmann)領(lǐng)導的研究團隊,于1996年對鉛片沖擊鋅原子束,發(fā)現(xiàn)了元素 112。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盟(IUPAC)歷經(jīng)長期驗證,確認元素112號成功被合成后,在2009年6月正式認可此發(fā)現(xiàn)[2]。隨后Hofmann團隊受邀命名元素112。依據(jù)IUPAC對元素周期表命名的原則文件,元素名稱命名應依循神話角色、天文物體、礦物、相似物質(zhì)、地方、地理區(qū)域、元素性質(zhì)或科學家,而且元素名稱應以“ium”結(jié)尾。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于去年7月向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提出為紀念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建議第112號元素名稱為“Copernicium”,相應的元素符號為“Cp”?;舴蚵淌谥赋觥按隧椞嶙h是為了向有影響的但在他的一生中尚未收到任何嘉獎的科學家哥白尼致敬,并且想要特別強調(diào)并突出天文學與核化學領(lǐng)域之間的聯(lián)系?!庇捎凇癈p”已有其他科學含義,為避免歧義,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經(jīng)與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霍夫曼(Sigurd Hofmann)領(lǐng)導的研究團隊協(xié)商,最終將新元素的符號定為“Cn”。由于2010年2月19日是哥白尼(1473年—1543年)的生日,因此IUPAC選擇這一天為新元素正式冠名。
在目前已命名的111種元素中,其英文命名都有一定的背景,即:化學史前名稱、天體名稱、由神話和迷信命名、由礦物命名、以顏色命名、因元素單質(zhì)或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而得名、因其制備方法特殊而得名、因與其他元素的關(guān)系得名、還有用形容詞來命名、以發(fā)現(xiàn)者的籍貫或工作地命名、合成名、以人名命名等。
其中以人名命名的元素現(xiàn)已有13種。如表1所示:
表1 以人名命名的元素名稱
近代化學的傳入自晚清開始,元素作為最基本的化學知識載體,從開始譯入到統(tǒng)一有100多年的時間,除了少數(shù)幾種直接采用了古人對它們的稱謂外,其他的元素都要尋找新的名詞來表達,其間音譯、意譯、音意并譯、偏旁加符號等各種譯名方案層出不窮。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元素的用字主要由以下兩種形式構(gòu)成:一是根據(jù)自源詞造字,即漢族人根據(jù)自己對該元素特性的理解造字,如我國古代已有的元素名稱:金、銀、銅、鐵、硒、硫、鉛等。二是由會意字向形聲字轉(zhuǎn)化,根據(jù)借音詞造字,即仿造西方讀音造字。這兩種原則為元素用字的演變提供了依據(jù)。1932年,由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學命名原則》確立了新元素的造字依據(jù):金屬元素名稱用“金”為形旁,非金屬元素以“石”為形旁,液體的非金屬元素以三點水為偏旁,氣體元素以“氣”為偏旁。一般采用左右結(jié)構(gòu)左形右聲的形聲字,此原則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112號元素是為紀念哥白尼而命名,并具有金屬屬性,因此,對112號元素的中文定名按照以上原則可有以下三種選擇:“,“鉑”,“鈮”。其中“鉑”已經(jīng)確定為原子序數(shù)78的元素“platinum”的中文名稱,其化學符號是Pt?!扳墶币呀?jīng)確立為原子序數(shù)41的元素“niobium”的中文名稱,其化學符號是Nb。因此可選”為112號元素的擬定中文名稱。
2.“钅哥”字便于讀音。在中文以“ge”發(fā)音的漢字中,目前已有的元素為二聲(陽平)(gé)的“鎘”(第48號元素,cadmium,元素符號Cd)和四聲(去聲)(gè)的“鉻”(第24號元素,chromium,元素符號Cr)。按照左形右聲的讀音習慣,“的右邊“哥”為一聲部(gē),不僅非常易認易讀,還可避免多音字和怪異字,使之讀音有所區(qū)別,減少混淆。
7.與臺灣國立編譯館及臺灣化學會多次交流了112元素的中文定名情況,并取得了共識,臺灣方擬以字對應的繁體字“鎶”作為112元素的中文名,這樣就避免了命名時各自分別創(chuàng)造的不同漢字的問題,有利于海峽兩岸和漢語文化圈科技名詞的統(tǒng)一和信息交流。
科學研究總是走在人們?nèi)粘I畹那懊?,雖然由于需要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但我們應該讓這些新詞說得清楚、聽得明白,便于人們?nèi)チ私庑率挛?。筆者認為雖為新造字,但決非標新立異,其既不生澀,也不牽強附會。
[1]Name and symbol of the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112 (IUPAC Recommendations 2010)[J].PureAppl.Chem.,2010,82(3):753-755.
[2]Discovery of the element with atomic number 112[J].Pure Appl.Chem.,2009,81(7):1331-1343.
[3]化學鑒原.(英國)韋爾司撰,(英國)傅蘭雅口譯,(無錫)徐壽筆述,江南制造局,1871年.
On the Chinese Name of Copernicium
CAI Lei
IUPAC has named the No.112 chemical element as Copernicium(Cn).In Chinese,naming it withnot only complies with the ways of naming,but also fits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hemical element,name,Cn
N04
A
1673-8578(2011)03-0054-03
2011-03-11
才磊(1965—),女,全國科學技術(shù)名詞審定委員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