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慈善的熱情不是太高。去年11月,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0年 《慈善藍皮書》指出:2009年我國社會捐贈量只有332億元,與美國、英國等國相比,中國人慈善捐贈規(guī)模最少,所占GDP比例最低,目前中國人均捐款為25元。有一點《慈善藍皮書》沒說,如果扣除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單位組織的職工捐款,國人的捐贈比例更低、金額更少。
某些國人缺乏慈善意識,固然與他們沒有樹立“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現(xiàn)代人文情懷有關。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心目中只有自己,至于別人的生活困不困難,他一點也不關心。但最根本的還是因為我們某些公益基金會慈善會“能見度”太低,公眾捐錢給他們不夠放心。
我這樣說,決非信口開河。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民政部2005年12月27日頒布的《基金會信息公布辦法》規(guī)定:以獲贈財產(chǎn)從事公益事業(yè)的基金會應當向社會公布年度工作報告、組織募捐活動的信息、開展公益資助項目的信息等。然而,在目前的“點亮中國,傳遞大愛”地圖上,全國基金會的“點亮”率并不理想。四川省現(xiàn)有78家基金會,目前只有4家披露了2009年年報?;?mark class="aYR2PBeVsY9EuGcf5AXJp+rtYZ0=">會中心網(wǎng)首席運營官陶澤說:“這4份還不是在網(wǎng)上公開,也不是任何官方渠道,而是我們努力溝通后,這4家基金會愿意提供給我們基金會中心網(wǎng)的?!焙鲜‖F(xiàn)有的102家基金會,信息公布齊全、完全“點亮”的只有64家;內蒙古73家基金會中,僅有22家完全“點亮”。除兩家2009年后成立、還沒有年報的基金會,基金會中心網(wǎng)一共只從內蒙古收到20份年報。最近5年,基金會中心網(wǎng)收集了全國基金會公開年報3530份,每一年都只有兩到三成的基金會主動公開年度報告。(資料來自2011年2月16日《報刊文摘》)
對基金會,我沒有進行過相關調查,不敢貿然認定沒有披露有關信息的基金會就一定存在經(jīng)濟問題,但有一點我們可以推論:假若我們某些基金會的運作真的那么規(guī)范,將各種機構和公民捐出來的錢用到了該用的地方,它們?yōu)槭裁床桓夜甲约旱馁~目?畢竟把賬本攤在陽光下是最直接的自證清白。
突然非常理解潘石屹、陳光標的另類行善。潘石屹和陳光標無疑都是慈善家,但他們做善事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將錢交給社會上的基金會,潘石屹是叫自己的公司跑到西部去給農村中小學蓋廁所,陳光標是開著小車直接給困難群眾發(fā)紅包。其實如果有信得過的基金會幫助運作,潘石屹和陳光標都可以不那么辛苦。然而,面對中國當前的慈善現(xiàn)實,他們不得不像目前這樣做。
慈善機構將自己的賬本攤在陽光下不是慈善行為,而是其應盡的義務。捐助者之所以愿意將錢打進基金會的帳目,不是想叫基金會自己悶頭花掉,而是希望基金會將它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知道自己的捐款落到什么地方是捐助者的天賦權利。從受助者這方面來說,既然基金會收受捐助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他們同樣有權要求基金會公布相關情況,以便接受捐款受到必要的監(jiān)督。
我們的國家很大,難免碰到各種災難;我們的人口很多,難免有人遇到人生的不幸,慈善之可貴就在于它不求回報地守護在公眾身邊,給大家分憂解愁。慈善事業(yè)是否發(fā)達,是社會是否具備安全感的重要前提,公民踴躍捐款、走向全民慈善是社會必經(jīng)之路。但在走向這條路之前,我們必須穿越第一道門,那就是極大地提高基金會的社會“能見度”,徹底解除捐助者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