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
(長江航道局,武漢430010)
長江中游宜昌至大布街河段緊鄰三峽與葛洲壩水庫下游,長約112 km,為山前丘陵及丘陵與平原交界地帶,河段平面形態(tài)寬窄相間,兩岸主要有宜昌、虎牙灘、云池、宜都、白洋、枝城等基巖節(jié)點控制,河勢較為穩(wěn)定。河床組成以砂卵石為主,且局部有基巖裸露,抗沖性較好。該河段與宜昌水位密切相關(guān),一定程度上對宜昌水位(特別是枯水位)起著侵蝕基準面作用[1-3]。宜都水道位于宜昌下游39~45 km處,上起三馬溪,下迄甲馬港,全長6 km,屬枯季礙航淺水道。三峽水庫蓄水后,上游來沙大幅減小,汛后流量過程將發(fā)生顯著改變,這些有可能使該水道發(fā)生新的變化。本文結(jié)合三峽水庫蓄水以來的實測資料,深入分析宜都水道洲灘演變過程,并對該水道的演變趨勢進行了預(yù)測,可為河段整治提供參考。
宜都水道(圖1)平面上呈急彎形態(tài),右岸有支流清江匯入,江心有南陽磧潛洲,枯水期露出水面,將水道分為左右兩泓,左泓為沙泓,右泓為石泓,河床底質(zhì)為砂、卵石。宜都水道以茶店為界可分為上下2段:上段三馬溪至茶店為順直段,水道內(nèi)右岸有三馬溪邊灘,左岸有中沙咀邊灘,在中沙咀邊灘右側(cè)河床上有許多礁石散布,約占據(jù)江面2/3水面寬度,從上至下依次為鍋底石、金家包、裴家包、蔣家包和馬家包等。該段河岸穩(wěn)定、主流線一直從左岸楊家咀入口至右岸茶店,變化不大。下段茶店至甲馬港為彎曲分汊段,即由北南向急轉(zhuǎn)為西東向,彎頂處河寬約1 800 m,水道內(nèi)左岸有沙壩灣邊灘,右岸有大石壩邊灘,河心有南陽磧潛洲。
20世紀70年代前,宜都水道內(nèi)航道在沙、石泓間交替使用,20世紀70年代后沙泓為常年通航汊道。葛洲壩樞紐蓄水前該水道曾是長江中游三大卵石淺灘水道之一。1978年底,淺區(qū)實施基建性疏浚以后,航道條件得到改善。葛洲壩樞紐蓄水后,河床沖刷下切,航道水深增加,此后20多年來,航道條件較好,枯季無需維護即可達到航道尺度要求。
宜都水道水沙來自宜昌以上長江干流和支流清江,但清江的來水來沙僅占宜昌水文站來水來沙年均值的3%和1.9%。因此長江干流的來水來沙對宜都水道起主導(dǎo)作用。
2003年6月三峽工程蓄水后,雖然對徑流過程改變不大,但下游含沙量、輸沙量明顯減少。2003~2008年宜昌站輸沙量較多年平均偏小88%(表1)。由于粗顆粒大部分沉積于水庫中,宜昌站含沙量以細顆粒泥沙為主,級配明顯細化,2007年宜昌站沙量中值粒徑僅0.003 mm,可以認為是沖瀉質(zhì)。蓄水后的變化立即引起了下游河道的沖刷,表現(xiàn)為輸沙量和泥沙中值粒徑沿程有所增大,這主要是河床補給的泥沙粒徑較粗的緣故。
表1 宜昌水文站輸沙量統(tǒng)計表[4]Tab.1 Statist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mount of Yichang station 108t
宜都水道河床由卵石、礫石和砂混合組成,其中以砂為主要組成部分。河床質(zhì)主要為細砂,占51%;其次為礫卵石,占28%;再次為中砂,占14%;更次為極細砂和粗砂。分布呈明顯的橫向變化,近右岸為礫卵石,近左岸為細砂,其間過渡為中砂和粗砂。岸坡及河床組成見圖2。由于河床中砂層抗沖性相對較弱,其起動粒徑大小、數(shù)量及推移搬運的距離取決于水流條件。因此,上游水利工程特別是三峽蓄水后來水來沙的變化,對河床變形影響較大。
長江委水文局根據(jù)地形法計算的沖刷量顯示[4],2003~2007 年宜昌至枝城河段沖刷 1.04 億m3。沖刷段主要位于宜都河段紅花套以下,約占宜枝河段總沖刷量的83%。由沿程河床的組成變化來看,2005年汛后,宜枝河段內(nèi)宜67斷面(距葛洲壩約45 km)以上部分普遍粗化(圖3)。
三峽水庫蓄水后,隨著上游來沙量的減少,沙泓內(nèi)汛期淤積沙量也大幅減少,因而上下淺區(qū)的淤積問題得到緩解。由于上游宜昌河段能夠補給的沙量有限,宜都河段還發(fā)生了明顯的沖刷,其沖刷幅度明顯強于上游的宜昌河段。
根據(jù)實測地形數(shù)據(jù)繪制了宜都兩河段蓄水后歷年來的深泓高程變化(圖4)。由圖4可知,宜都河段2003~2008年深泓平均下切3.8 m,白洋附近下切幅度達13 m。但沖刷主要集中在深泓較低的部位,高凸部位沖刷幅度較小。
伴隨著河床沖刷,除縱向的深泓下切外,宜都河段洲灘形態(tài)也有明顯變化。從歷年的30 m、32 m等高線套繪來看(圖5),洲灘變化的主要形式是邊灘的蝕退、支汊內(nèi)串溝的發(fā)展,例如周家河邊灘根部串溝明顯沖深,邊灘有被切割的跡象;南陽磧左側(cè)較為穩(wěn)定,但洲頭及右側(cè)沖刷,特別是右汊進口串溝明顯發(fā)展;彎道左側(cè)的上沙灣、中沙灣邊灘明顯蝕退,尤其是中沙灣邊灘30 m等高線自2003年以來后退近300 m。在5 000 m3/s流量下,宜都水位約為36.15 m,30 m、32 m等高線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枯水河槽的平面變化。由于枯水河槽形態(tài)是控制上游水位下降的關(guān)鍵因素[5-6],因而若宜都河段的沖刷繼續(xù)發(fā)展,很可能對上游宜昌水位產(chǎn)生影響。
宜都水道左泓為沙泓,汛期為凸岸緩流區(qū),有中細砂質(zhì)河床分布;南陽磧潛洲河床組成為礫砂質(zhì),自葛洲壩蓄水以來,受壩下游推移質(zhì)沖刷影響,南陽磧呈逐年萎縮趨勢;南陽磧右汊為石泓,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堵塞,河床組成主要為卵石。以往預(yù)測三峽蓄水后,南陽磧將繼續(xù)保持萎縮演變趨勢,實際情況與此基本相符。然而伴隨著南陽磧萎縮,其右汊石泓一側(cè)因處于汛期大流速區(qū)而沖刷發(fā)展,沙泓一側(cè)由于缺少來沙補給,凸岸邊灘持續(xù)后退。
陳二口以上的關(guān)洲、外河壩、宜都、胭脂壩等位置是控制宜昌水位的關(guān)鍵河段,在這些控制河段作用下,陳二口、宜昌水位降幅的比例基本可保持在3:1左右。宜都河段的變形主要反映在周家河邊灘切割,上沙灣、中沙灣邊灘蝕退,南陽磧右汊沖刷,以下采用概化數(shù)值試驗分析這種變化發(fā)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分別假定宜都彎道左岸邊灘、周家河邊灘、南陽磧右汊發(fā)生變形,計算沿程水位及上游云池水位變化(表2)。由表2可見,南陽磧附近阻水明顯,比降較大,若左岸邊灘發(fā)生蝕退,則上游水位下降明顯,尤其當下游水位下降時,水位降幅將直接向上游傳遞。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三峽蓄水后,宜都河段上下淺區(qū)汛后淤積出淺的現(xiàn)象已不復(fù)存在,根據(jù)2008年3月地形,5 000 m3/s流量下4.5 m等深線上下貫通并且滿足航寬要求。然而,近幾年來該河段內(nèi)周家河邊灘出現(xiàn)切割趨勢,沙壩灣邊灘連續(xù)蝕退,南陽磧右汊沖刷發(fā)展,如果任其發(fā)展很可能會降低該河段對上游宜昌水位的控制作用。因而,宜都河段的整治不是針對自身的航道問題,而是通過工程措施維護河道對水位的控制作用??蓪σ硕紡澋雷蟀兜纳仙碁?、中沙灣等邊灘加強守護,并采取措施控制南陽磧右汊的發(fā)展,以實現(xiàn)此治理目標。
表2 宜昌5 000 m3/s流量下宜都河段進口云池水位的變化(比2008年實際值36.3 m下降)Tab.2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t the entrance of Yidu reach(corresponding to discharge of 5 000 m3/s in Yichang station)
(1)該水道內(nèi)有沙泓、石泓兩汊,20世紀70年代后因石泓尾部被亂石堆封堵,沙泓為常年通航汊道。葛洲壩蓄水前該水道為長江中游主要礙航淺水道,經(jīng)基建性疏浚后航道條件有所改善;三峽工程蓄水運用后,河床沖刷,航道水深增加。
(2)該水道主要存在問題是宜都河段明顯沖刷,其河段內(nèi)邊灘蝕退、支汊內(nèi)串溝發(fā)展。由于枯水河槽形態(tài)是控制上游水位下降的關(guān)鍵因素,作為對宜昌水位有控制作用的宜都水道,若沖刷繼續(xù)發(fā)展,很可能對上游宜昌水位產(chǎn)生影響。
(3)建議盡快實施宜都水道的洲灘守護工程,加強對彎道左岸的上沙灣、中沙灣等邊灘的守護,穩(wěn)定該水道的節(jié)點控制作用。
[1]陳立,許文盛,何小花,等.三峽蓄水后宜昌斷面枯水位下降趨勢及應(yīng)對策略分析[J].水運工程,2006(5):59-64.CHEN L,XU W S,HE X H,et al.Low water level descending trean of Yichang section after water storing of three gorges and its solutions[J].Port&Waterway Engineering,2006(5):59-64.
[2]趙連白,張秀琴,劉萬利,等.葛洲壩樞紐至虎牙灘河段模型實驗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2.
[3]黃穎,李義天.維持通航建筑物口門水深的護底加糙措施研究[J].水利學(xué)報,2005(2):141-154.HUANG Y,LI Y T.Water depth maintenance of navigation pass by means of increasing roughness of channel bed[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2):141-154.
[4]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2007年度三峽工程壩下游宜昌至湖口河段沖淤及河床組成變化分析[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2008.
[5]孫昭華,李義天,葛華,等.三峽下游沙卵石河段縱剖面形態(tài)對枯水位影響[J].泥沙研究,2007(3):9-16.SUN Z H,LI Y T,GE H,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profile and its impact on lowflow water level in the gravel/sand bed reach downstream the Three Georges Project[J].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7(3):9-16.
[6]葛華,李義天,朱玲玲,等.三峽蓄水初期宜昌枯水位穩(wěn)定機理分析[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2009,41(1):47-53.GE H,LI Y T,ZHU L L,et al.Analysis of Stability Mechanism of Yichang Low-water Level During TGP′s Initial Impoundment Period[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2009,41(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