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海+鐘淑杯+鄧小康
內容摘要:中國悲劇的起源可追溯至《詩經》中的一些基調哀傷的歌謠,它們訴說了生存的苦難、愛情的堅信,仕途的挫折,其悲劇性并不遜色于后期悲劇作品。而愛情的悲劇因為是人類最美好情感的悲劇具有更大的感染力。論文選取黎族民間愛情悲劇文學進行審美研究,主要就黎族傳統詩歌和民間故事中的愛情悲劇故事進行審美學研究,希望能更進一步了解黎族愛情悲劇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內涵。
關鍵詞:黎族 悲劇文化 審美學 研究
一.黎族悲劇文學研究現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不同的發(fā)展史,也造就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黎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黎族文學由口頭創(chuàng)作的民間文學和當代作家創(chuàng)作的書面文學兩部分組成而其中民間文學是現當代黎族文學研究的重鎮(zhèn),其研究成果遠多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而根據筆者查詢,對黎族民間文學的研究很少從悲劇角度特別是對愛情悲劇的審美角度來研究的,這也是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由于黎族沒有創(chuàng)制文字,黎族民間文學在歷史上以口頭形式相傳,在黎族文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黎族民間文學研究已公開出版多部作品并編印有黎族民間故事、歌謠、民間諺語和謎語等的文獻資料。如符桂花的《黎族民間故事大集》、《黎族傳統民歌三千首》,卓其德的《美滿的歌》、王月圣的《黎族創(chuàng)世歌》、王文華的民間敘事長詩《甘工鳥》等。在民間文學研究方面,韓伯泉和郭小東最早研究黎族民間文學的專著《黎族民間文學概說》,陳立浩、范高慶、蘇鵬程合著的《黎族文學概覽》等,此外還有很多相關論文的發(fā)表,總之黎族民間文學的文學作品和有關民間文學的研究著作、文章比較豐富。當代黎族文學發(fā)展相對滯后,經過30余年的發(fā)展,黎族作家文學取得不少跨越性的突破,也已經開始引起一些研究者的關注,越來越多有關黎族作家文學的評論文章見于相關研究書籍和刊物。如陳立浩、陳敬東、徐智章主編的《海南民族文學作品選析》、王海、江冰著的《從遠古走向現代—黎族文化與黎族文學》、陳立浩、范高慶、蘇鵬程合著的《黎族文學概覽》、畢光明著的《海南當代文學史》、張浩文著的《新時期海南小說創(chuàng)作述略》、單正平著的《海南當代散文概觀》等。
黎族悲劇文化特別是黎族民間愛情悲劇文學審美論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個較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幾乎沒有人涉足這個領域,而黎族文學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國內,國外很少相關研究,而國內相關研究也正如上文所說,多局限于黎族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研究方面,對更細致的悲劇文化研究較少,而從審美學角度研究民間愛情悲劇文化更可以說是一塊尚無人涉足的處女地,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也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本文立足于現在的研究狀況,借鑒相關的研究資料從更細致的黎族悲劇文化的審美學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這不僅是對黎族悲劇文化的研究,也是對黎族整個文化歷史和文化氣質的研究。
二.黎族悲劇文學審美學研究
人類的文明就是一部悲喜交加的歷史,悲劇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類初期便感到自然對人的毀滅力量及其不可征服,認識到了人類自身的局限。人類既有超越自然超越有限向往永恒的夢想,又難以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失敗和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死亡。向死而生似乎成了每個人的悲劇情懷。人類以脆弱的肉身培養(yǎng)起強大的精神,向不可征服的自然,向有限性的生命發(fā)起挑戰(zhàn),在反抗中證明自身的價值,這就是人的價值,是生命的精神之所在。這種強大的悲劇精神不僅是人類自身缺憾的顯示,更是賦予遠古人類以力量、希望并激發(fā)起生命能量,在反抗中追求生命圓滿的力量。悲劇有不同的顯示,但是一切悲劇都顯示了人類的生存狀況,都顯示了人的崇高與尊嚴,都值得我們不斷學習。透過黎族民間愛情悲劇文學,我們感受到主人公不斷追求的崇高精神人的尊嚴。
本論文選取了黎族民間文學中的詩歌和民間故事中的愛情悲劇故事進行審美學研究,以認識黎族在自身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悲劇文化精神。首先是黎族民歌,黎族傳統民歌根植于傳統人民的生活土壤中,是黎族人民生活和風俗的反應。黎族民歌產生于勞動,反應古代黎族人的勞動生活,發(fā)展到后來,黎族民歌主要分為生活歌、儀式歌、愛情歌等不同種類,我們選取的悲劇詩歌主要是愛情歌,愛情歌在黎族民歌中的數量最多,且具有鮮明的特色,情真意切,想象瑰麗。有的歌曲贊頌在惡勢力面前的堅貞不渝的愛情,如《砍得水斷才分離》表達了男女主公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堅定信念。有的情歌表達了在惡勢力面前對婚姻的堅持,具有強烈的悲劇韻味,如《抗婚歌》,“你在那邊哭。我在這邊哭,眼淚呵,不知流了多少,能夠把紗線染成血色?!甭犉饋碜屓梭@心動魄,不禁為男女主公的未來擔憂,到那時黎族人民偏偏不對惡勢力妥協,這種看似無力的哭訴實際上是反抗的前奏,包含著誓死反抗乃至生死相隨的堅強意志。歌曲的結局往往是男女私奔或者雙雙自殺殉情,表現出黎族人民對愛情的忠貞、對人性完滿的追求,他們正是在反抗實現愛情的真正的悲劇美,這是黎族人民在悲劇中升華出來的人性之美。另一首《抗婚歌》中女主人公說道:“樹葉落在頭,榕葉落耳環(huán)”等句子除了表達出主人公面對現實的感傷情懷、對愛情的堅貞和反抗命運的勇氣之外,在修辭上也清麗可人、別致有趣。黎族悲劇文化中的詩歌不僅表現了人民在面對惡勢力中的反抗精神還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使我們對黎族悲劇文化的審美學研究得以更深入的進行。
第二是黎族民間故事,這也是黎族文化研究的重鎮(zhèn),目前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民間故事能更具體生動地表現黎族人民的歷史和文化。黎族民間故事主題鮮明、風格淳樸,形象生動,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特點。黎族民間故事按照題材區(qū)分,有歌頌創(chuàng)世的神話故事,有贊揚純潔愛情的愛情故事,有懲惡揚善的道德教諭故事。我們選取的悲劇題材主要涉及創(chuàng)世神話和愛情故事。創(chuàng)世故事如《螃蟹精》不僅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現象不能科學認識還是對遠古黎族人民生活艱辛的一個反應,顯示了遠古黎族人民面對惡劣自然的反抗精神和不怕犧牲的悲劇精神,雷神雖然莽撞但是其不畏艱險的抗爭精神值得我們牢記。而黎族民間傳說中愛情悲劇則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我們的唏噓,值得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審美性研究。黎族民間故事因為黎族獨特的地理和歷史原因,具有獨特的韻味。黎族民間愛情故事愛憎分明,感情真摯,特別是其中的悲劇故事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為其中的悲劇美感嘆傷懷并贊嘆不已。黎族愛情故事題材豐富,有描寫人神戀愛的《星娘》、《爾蔚》、《龜女婿》等,有描寫人間兒女的愛情故事,如《勇敢的帕托》,不管是人神相戀還是人人相戀,不管結局是喜是悲,主人公都歷經千辛萬苦,不懈追求幸福,與其說真正的悲劇是最后的結局是悲慘的,不如說主人公明知艱難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那種犧牲精神才是悲劇的審美內核,才是值得被歷史被我們牢記的悲劇精神。構成愛情悲劇的阻力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惡毒的家人、社會上的有權有勢者還有妖魔鬼怪的萬般阻撓。黎族愛情故事正是在這種神、人和鬼怪的相互角力中,在相互沖突中演繹出一曲曲悲劇的哀歌,但是哀而不傷,其美反而被我們銘記,這就是我們對黎族悲劇文學的審美研究的題中之義。黎族社會發(fā)展比較緩慢,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黎族人民生活條件艱苦,人們的愛情也常常遭到自然和社會強權的毀滅,但是人們對幸福的不懈追求恰恰反映在一篇篇悲劇中。在《爾蔚》和《甘工鳥》中,繼母和嫂子扮演了阻礙愛情的狠辣角色,爾蔚自幼失怙,跟著兄嫂過火,平日便受到嫂嫂虐待,她與龍王兒子相愛,但被貪財的嫂嫂強迫嫁給土財主。嫂嫂喬裝并殺敵龍仔,爾蔚也自盡殉情。這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其悲劇色彩不亞于《孔雀東南飛》,而其特有的黎族民俗、語言特色又使它具有獨特的審美意味。使我們不禁唏噓并被其中的抗爭精神和愛情感動,達到凈化靈魂的悲劇效果。endprint
三.結語
悲劇文化是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愛情是人類最珍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對愛情進行悲劇的審美性研究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愛情悲劇文化及其審美意蘊的重要手段。黎族作為我國一個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其文化本身就反映了其獨特的民族生態(tài),而對黎族民間故事中的愛情悲劇文化進行審美性研究,不僅是立足當前研究狀況的補充和進一步推進,更是對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和審美趣味的一個探索。本論文在充分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對黎族民間愛情悲劇文化進行了審美性研究,主要結合黎族文學比較發(fā)達的民歌和民間故事形式,對悲劇主人公的抗爭精神和悲劇精神進行了審美分析。
參考文獻
[1]符震、蘇海鷗.《黎族民間故事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09.
[2]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等編.《黎族情歌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09
[3]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黎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03
[4符桂花.《黎族傳統民歌三千首》[M].??冢汉D铣霭嫔?,2008,08.
[5]韓伯泉、郭小東.《黎族民間文學概說》[M].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民間文學組,1982-1984.
[6]陳立浩、范高慶、蘇鵬程.《黎族文學概覽》[M],??冢耗戏匠霭嫔?,2008.
[7]王月圣:《黎族創(chuàng)世歌》[M].??冢汉D铣霭嫔纾?994.
[8]畢光明.海南當代文學史[M].??谀戏匠霭嫔?,2008.
[9]王海,江冰著.從遠古走向現代——黎族文化與黎族文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10]陳立浩,陳敬東,徐智章.海南民族文學作品選析[M].??冢耗虾3霭婀?,1992.
[11]劉利波.黎族風情畫卷的詩意描摹——簡析黎族作家龍敏創(chuàng)作藝術風格[J].文藝爭鳴.2009(01).
[12]邢植朝.黎族文學總體觀[J].民族文學研究.1988(4).
[13]黃欣.當代黎族文學研究論析[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05).
[14]林容宇.一曲譜寫祖先艱苦創(chuàng)世的贊歌——黎族創(chuàng)世史詩《五指山傳》的文化解讀[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05).
(作者介紹:陳超海,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鐘淑杯,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文學研究;鄧小康,海南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