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境,我們提出了對于文本要進行誦讀、品讀、研讀。讓學生在不斷地讀中對語言文字做一番咀嚼品味,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正確理解。
關鍵詞:誦讀 品讀 研讀文本
所謂誦讀、品讀、研讀,就是仔細地、認真地閱讀,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做一番咀嚼體味,能夠在平淡質(zhì)樸處挖掘出學生未曾注意到的內(nèi)在韻味,帶給學生極大的震撼,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感覺和語文素養(yǎng)。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有些作者生活的時代不夠了解,對其文章也是理解的不夠準確,我就從初中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的有關文章引導學生去誦讀、品讀、研讀來理解文本內(nèi)容。
一.誦讀
在魯迅的文章中有一些句子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反復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真知灼見。
1.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第五段中是這樣寫的:“——但他在我們店里,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但在第十段卻寫到:“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jié)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作者在后面也多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
我讓學生查閱了詞典,對“拖欠”一詞的解釋,基本的意思是“長久不還”。前面第五段中的“暫時”、“間或”和“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充分說明孔乙己只是偶爾欠帳且時間不長。而后面的“長久”和“的確長久”,以及掌柜多次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這些則又說明孔乙己欠帳的時間之長,絕非是一個月或一年。所以我們認為前后兩處內(nèi)容明顯相互抵觸,不能自圓其說,且與“從不拖欠”照應不起來,在文脈上難以貫通。
2.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一文中這樣寫道:“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xiàn)在將有三十年了——”照此推算,閏土與“我”見面時的年齡應該是40多歲了(至少也應是40歲),可是作者在后面寫到閏土來“我”家,介紹他帶來的孩子水生時,又是這樣寫的:“——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按前文所寫,閏土應該是40多歲,而這里介紹的水生“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來計算,水生就應該是20多歲了。水生既然是孩子,且與宏兒的年齡相差無幾(當時宏兒是8歲),那年齡理應是10多歲,怎么可能是20多歲呢?這應該說是一處明顯的時間上的失誤,但一直沒有人注意它。
聯(lián)系全文和諸多背景材料來看,《故鄉(xiāng)》前后所寫的是毫無疑義的,而失誤的只能是后文的“廿”年,我認為若將“廿”改為“卅”,前后文也就相吻合了。
3.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教學參考書上所說,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陳腐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有批判的味道,我在教學中一直不敢茍同。我所能感覺到的是不亞于對百草園的溫情的回憶。
究竟是魯迅先生慢慢喜歡上了這個“三味書屋”的呢?還是他一來就飛快的與這里的一切建立了感情。總之,他能將在“三味書屋”的生活寫的這么精雕細琢、有滋有味,說明“三味書屋”已經(jīng)鐫刻在他的生命里了。你看,書屋后面的小園里的尋蟬蛻之樂;扯起嗓子比誰的嗓門大的讀書之樂;先生讀書入神時候的畫畫兒之樂等,都給作者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魯迅先生描寫得最詳細,同時也傾注了最多激情的是私塾的老先生:“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彪m然號稱是本城中最嚴厲的老師,魯迅卻將他描寫的十分和藹可親,而并未將他寫成封建教育制度形象化的代言人,哪怕先生身上難免會透露出封建教育的酸腐性,作家依然是手下留情,未將他一貫擅長的諷刺筆法施與這位憨厚慈祥的長者,這應該是出于作家對老先生的深深敬意吧!
可以確定的是,魯迅先生并沒有試圖在此文中批判舊時“三味書屋”的教育,恰恰相反,他將“三味書屋”的喜愛與懷念銘刻在心,綿延出一份令人敬佩的故人故地之情,這正是我們要反復閱讀不斷體味的文章精華之所在吧!
二.品讀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一些字詞句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仔細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真情。
1.吳敬梓先生的《范進中舉》一文塑造了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作者運用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等多種描寫手法,一針見血而又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范進利欲熏心的丑態(tài)。其中范進發(fā)瘋時的語言動作的描寫,實在是入木三分、淋漓盡致。
范進發(fā)瘋時的話語的“噫!好了!我中了!”這三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對這三句話細細琢磨,仔細品味,覺得這三句話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噫!好了!我中了!”三句全用了感嘆號,連續(xù)宣泄,一句一嘆,寫盡了范進中舉時的狂喜心情。從中可以看出,這些話不是簡單的“瘋?cè)睡傉Z”,而應該是“哲人哲語”。
先看“噫!”一字一嘆號,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范進在得到中舉信息時驚疑、狂喜的復雜心情:先是不信,他在街上聽到鄰居的報傳時疑是欺詐便是明證;然后面對眾多鄉(xiāng)親及報信小吏又不能不信,但又不完全相信,因而半信半疑;當最終確認是事實時,壓抑在心中50多年的情感終于不可遏制地爆發(fā)出來,千言萬語匯聚成一個字“噫!”“人生荒唐行,一把辛酸淚。都云范進癡,誰解其中味?”簡單一字,凝練千言萬語,語言之精煉可見一斑!
再看“好了!”兩字一嘆號。如此動情,“好”在哪里?讓人產(chǎn)生疑問。品讀下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張鄉(xiāng)紳的舉手拱送、胡屠夫的曲意奉承、眾鄉(xiāng)鄰的刻意巴結(jié)——真是一朝得“道”,名利全有,確實“好了”。再對照一下范進中舉前的情景:考試前借盤纏被罵得“狗血噴頭”,“摸門不著”;考試時家中“三天無米下鍋”,老娘餓得“兩眼昏花”——這是文中所顯現(xiàn)的,對文中沒有直接顯現(xiàn)的,我們也可以推測,這幾天張鄉(xiāng)紳、眾鄉(xiāng)鄰對范進家的悲慘遭遇視而不見,漠不關心,不知到哪里“云游”去了。而中舉后,這些人則又像從地里鉆出來似的,熱情得讓人承受不了。由此可以看出,“好了!”乃范進夢寐以求的生活之曙光,出人頭地、揚眉吐氣之心聲,也是對當時知識分子一生終極目標的高度提煉與概括。endprint
最后,“我中了!”是“好了!”的根本原因。一切現(xiàn)狀的改變都取決于此,這也是幾千年下層知識分子苦苦追求的目標。正因為“中”與“不中”是“天堂”與“地獄”的分界線,所以范進的發(fā)瘋在情理之中而非意料之外。而且這類“發(fā)瘋”現(xiàn)象絕非偶然,從報錄人“熟知”治病偏方可以看出此病為中舉人的“通病”,從中可以看出范進之流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更能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通過對范進一番“瘋言瘋語”的分析,可以深刻地認識到:此“瘋言瘋語”恰恰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本質(zhì),“瘋?cè)睡傉Z”實為“哲人哲語”。只言片語之間容納無限內(nèi)涵,這正是一切不朽名著的偉大之處和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
2.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一文中寫到孔乙己在酒店欠下了“十九個錢”且反復提到,那么這“十九個錢”是分幾次欠下的呢?
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品味并挖掘出這“十九個錢”絕非一次所欠。因為在他自命清高、得意之時,排出九文大錢,如果是兩次就會欠“十八個錢”,這說明他至少是分三次欠下的。我們知道這三次是不平常的三次。一次次欠錢,他要接受多少嘲笑、諷刺?這對愛面子的孔乙己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啊!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隨便欠錢的。文中部是說“他的品行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嗎?在一次次地打擊面前他的精神就會變得麻木不仁,也正是一次次的欠錢說明他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就這樣,孔乙己在人們的一次次嘲笑、諷刺下走向死亡的,直到死后還成了一個欠債鬼。
3.魯迅先生在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這樣一句話:“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痹诮虒W時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是一只梅花鹿而不是別的什么呢?為什么是伏著而不是站著的呢?”
我引導學生翻閱了有關資料,發(fā)現(xiàn)魯迅這樣寫是有他的用意的。原來,魯迅寫的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的。自孔子以來,讀書都是為了功名利祿。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有孔子勉勵弟子們用心力于學術(shù)以求功名利祿的記載:“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笨鬃訌牡赖滦摒B(yǎng)和學業(yè)造就兩方面為弟子們指出了謀求“祿”的途徑,具有很強的鼓動性和吸引力。幾千年來,“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已深入人心,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做了官就有很豐厚的俸祿(很肥大就象征豐厚),這樣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因而,魯迅在這里用的“梅花鹿”的“鹿”實際上是“祿”的諧音,而“伏在古樹下”的“伏”與“?!敝C音。由此可以看出,魯迅這樣寫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的,而不是隨便想就寫什么就寫什么的。
三.研讀
在教學魯迅的文章時,文章中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進行研讀,才能從中找到對文章的不同看法,從而理解作者的意圖。
1.我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在同學們讀懂課文內(nèi)容后,我說:“孔乙己是清末下層知識分子。他熱衷科舉,苦讀半生,一心向上爬,在‘四書、‘五經(jīng)中耗盡了年華,結(jié)果‘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但他又死要面子,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愿勞動,又養(yǎng)成了好喝懶做的惡習,不免做些偷竊之事。作者在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用孔乙己的‘偷來貫穿全文。同學們想一想,作者寫這個‘偷是為了寫什么?”
問題提出后,學生先是沉思,接著是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
一學生答道:“寫‘偷是為了寫酒??滓壹鹤x書不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卻偏偏好喝。有錢時,‘便排出九文大錢來‘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沒有錢時,便‘摸出四文大錢來‘溫一碗酒。為了喝酒,即使被打折了腿也要用手慢慢‘走到酒店去喝。假如他愿意勞動,憑他‘高大的身材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還是不成問題的,但他偏偏用‘偷來喝酒。作者這樣寫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好喝懶做的性格”。我在黑板上板書:由“偷”引出“酒”。
“寫‘偷是為了寫‘笑”。又一學生答道:“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被科舉制度摧殘得不會營生。他迂腐,假斯文,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好‘笑,加之他‘偷,又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笑柄,所以他一到場,人們就‘可以笑幾聲??滓壹旱摹凳撬娜毕荩彩巧钏?,然而人們不能理解他的處境,反而取笑他來獲得無聊的片刻的快活。這充分表現(xiàn)了社會環(huán)境的冷漠、人們精神的麻木”。我板書出:由“偷”引出“笑”。
另一個學生答道“寫‘偷是為了寫‘打??滓壹簽樯钏?,不得不干些偷竊的勾當。但他每次‘偷之后,又免不了挨打,輕著是‘臉上又添新傷疤了,重著‘打折了腿,這充分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對他肉體地摧殘”。我板書出:由“偷”引出“打”。
又一學生答道“寫‘偷是為了寫‘情??滓壹簺]有進學,是可以原諒和理解的,但他偷了東西被打之后,還不以此為戒積極進取,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計,最后落了個被打折腿的處境。作者對他的命運表現(xiàn)出了既怨又哀之情”。我板書出:由“偷”引出“情”。
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我小結(jié)道:“孔乙己好喝懶做,愛酒如命,只要他還活著,一定還會來喝酒的,但不知他為此還會做出多少令人發(fā)笑而又可嘆的故事來——”
這堂課,我教學生緊緊扣住“偷”這個字,由此來討論達到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目的。
2.魯迅先生的小說名篇《孔乙己》把其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都安排在人群熙攘的咸亨酒店門口,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沒落時期的知識分子形象。作者細致描繪、反復渲染了社會人們對這個可憐蟲的逗弄賞玩,取笑作樂。陣陣笑聲,叫人難忘,無不令人掬起一把辛酸的淚水??墒亲髡邊s在文中反復寫道人們的“笑”這又是為了什么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略一思索后,一個學生答道:“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笑他“臉上又添新傷疤了”,笑他“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青筋條條綻出”的爭辯,也只是引得眾人“哄笑起來”。不錯,因生活所迫孔乙己臉上的確添了新傷疤,但那是他不幸遭遇的見證??!然而“短衣幫”不是同情和安撫,而是以此作為笑料,用孔乙己的痛苦和窘迫換來自己的快樂。他們那來一點兒同情心?孔乙己是人,且是個讀書人,當然不乏自尊心。但他越是自尊,越遭到人們的嘲笑。“你當真認識字么?”“你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呢?”于是眾人又“哄笑起來”?!皩W而優(yōu)則仕”,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在“短衣幫”的心目中當然是讀書人中的劣品,只值得奚落和嘲笑。殊不知,“短衣幫”也和孔乙己一樣,同樣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同樣受著統(tǒng)治階級的欺壓。對此,他們?nèi)徊恢?,卻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活中以哄笑孔乙己來尋求片刻的歡樂,這“哄笑”的背后,不正是表現(xiàn)了他們的麻木不仁嗎?endprint
另一學生搶著說:如果說“短衣幫”的“哄笑”未必含有惡意,只是些無聊的逗笑取樂,那么,酒店掌柜的笑則是別有用心的故意取笑。平常,掌柜的“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就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坐著用這手”來到酒店的時候,也“似同平常一樣”取笑??滓壹阂焉須垰馕?,生命危在旦夕,稍有同情心的人絕不可能再取笑他。然而,掌柜已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采取了最卑劣的取笑手段,實在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又一學生站起來說:只要孔乙己一到咸亨酒店,無聊的“哄笑”、惡意的取笑便不斷傳來,其間也夾著童稚的笑。同孔乙己分吃茴香豆的孩子們,年幼無知,天真無邪,也時?!案胶汀敝瑖滓壹盒?,這無意的取笑也同樣傷害了孔乙己,使他得不到絲毫人間的溫暖。
我接著學生的回答說:縱觀全文,無論是小伙伴解脫的笑,小孩天真無邪的笑,還是短衣幫麻木不仁的笑,掌柜自私卑劣而沒有人性的笑,咸亨酒店的笑聲無不使孔乙己本已悲苦的生活更添凄涼的意味??滓壹旱谋憩F(xiàn)是“可笑”,然則又是多么可悲啊。一面是災難、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是無聊的取笑和取樂,含著眼淚的笑,以喜劇的形式出現(xiàn)更能震撼人心??滓壹涸谌藗兊某靶β曋谐霈F(xiàn),又在默默無聲中死去;他的一生,只是給那些無聊的酒徒帶來一些談笑的笑料;他的死,也沒有激起人們絲毫的同情;他的窮困潦倒的一生充滿了無限的辛酸。通過熱烈討論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意圖。
3.魯迅在小說《故鄉(xiāng)》的第一部分,寫的是“我”漸進故鄉(xiāng)時所看到的故鄉(xiāng)。小說以寫景為主,其中“陰晦”、“冷風”、“蒼黃”、“蕭索的荒村”等詞語集中描寫了故鄉(xiāng)此時的荒涼破敗,從而使“我”的心情悲涼。接著作者寫道:“?。∵@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
魯迅為什么說20年前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那時的故鄉(xiāng)景觀到底如何呢?20年前的故鄉(xiāng)真的是美麗的嗎?
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一會兒就有學生回答說:文中寫“我”已經(jīng)離開故鄉(xiāng)20多年,異地謀生,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心中總有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由于多年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故鄉(xiāng)那些殘破不堪的東西早已在腦海中消逝,而永不熄滅的是故鄉(xiāng)美好的一面。
接著又有學生說:文中寫“我”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閏土是“我”童年的伙伴。那時,每到春節(jié),他就會到“我”家來,給“我”講拾貝殼、雪后捕鳥、用胡叉刺猹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這在一個初諳世事的少年的心中,是難以忘懷的,愈久愈變成美好的回憶。
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說:文中“我”那時只是一個少年,還不能懂得人世的艱辛與社會的黑暗,而20年后,“我”已在人世間漂泊多年,飽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深深懂得了人生的艱辛。用兩種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心態(tài)看故鄉(xiāng),結(jié)果是不同的,自然的是前者顯得美麗,后者顯得悲慘。
再一個學生忍不住回答道:作者為了表達對黑暗現(xiàn)實的抨擊。故鄉(xiāng)不僅沒有變得繁榮,而且和20年相比竟更加衰破,這怎么能不讓人感到悲涼憂憤呢?其實,“我”也知道,20多年前的故鄉(xiāng)比現(xiàn)在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真要記憶起她的美麗,說出她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作者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緬懷往昔,回憶過去,而是表明對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的態(tài)度。作者真正希望和追尋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我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而絕不是回到20年前。
正是由于以上幾方面原因,魯迅先生才說20年前的故鄉(xiāng)“好得多了”。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20年前的故鄉(xiāng)也并不必現(xiàn)在好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有效地促進教學質(zhì)量地提升。
(作者介紹:鄧達云,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qū)子陵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省級骨干教師,湖北省農(nóng)村優(yōu)秀教師,湖北荊門市教育科研學術(shù)帶頭人,主編教育教學書籍30部,發(fā)表各類文章600多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