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
一、欣賞經(jīng)典名作,提高幼兒藝術素養(yǎng)。
在組織中班幼兒線描畫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孩子欣賞經(jīng)典名作,是至關重要,甚至可以對孩子的線描畫創(chuàng)作起到實質(zhì)性的推動作用。然而,中班幼兒審美注意的自覺性和穩(wěn)定性較差。鑒于此,教師在指導中班孩子欣賞經(jīng)典名作時,應重點選擇具象性作品。
例如,教師組織幼兒畫《樹》時,可選擇欣賞吳冠中的《森林》,如圖1。教師引導孩子欣賞吳冠中簡潔、明快、概括的線條,可通過提問:看了這幅畫你感覺到了什么?畫家是怎樣畫出這種感覺的?用了哪些線條?樹枝是怎樣生長的?等等問題,通過談話,循循誘導,來幫助孩子提高眼力,感知線條,并自覺地流露到自己的繪畫中去。通過欣賞,豐富了視野,孩子們的作品也就顯得豐富多彩。如,圖2、圖3。
圖2,通過談話,教師了解到王子桐小朋友對《森林》的感覺是:有很多的樹枝,樹枝又分開了,又有許多小樹枝。于是在子桐小朋友的作品中也就真實地反映了孩子的感受。
圖3,鐘雨欣小朋友認為:《森林》中的樹長得歪歪扭扭的,變形了。于是在這個孩子的作品中也就大膽地運用了夸張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對樹進行了變形。
通過對《森林》的欣賞以及兩幅孩子作品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并不是對《森林》進行簡單的臨摹,而是大膽地吸收了大師夸張的藝術手法,將藝術大師對線條的運用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來。
二、鼓勵孩子畫前“說畫”。
中班孩子年齡小,形式單一的線描畫很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厭倦感,失去興趣。另外,中班孩子還不善于用線條表現(xiàn)物體的明顯特征和細節(jié)。而畫前“說畫”不僅可以有效可行地激發(fā)孩子對線描畫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孩子理清思緒,對所要“表達”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數(shù)”。大膽下筆。
例如,在組織線描活動《樹》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說一說:你想和哪種樹交朋友?它是高?是矮?是粗?是細?它的葉子是什么形狀的?可以用什么樣的線條來表現(xiàn)葉脈?你的臉貼在樹干上是什么感覺?你想用什么樣的線條來表現(xiàn)樹干的質(zhì)感?教師在引導孩子“說畫”時,可以先讓孩子自言自語說。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挑典型的讓幼兒對全班說,這樣的“說畫”也可以讓孩子有效地脫離教師范畫的束縛,使幼兒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并且也為孩子們從無意識的涂鴉階段過渡到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圖4、圖5。
圖4,在畫前“說畫”環(huán)節(jié),王楚赫小朋友自信、肯定地告訴大家:他想和大樹交朋友,樹皮的花紋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像小蚯蚓,有的像小蛇,有的像媽媽的頭發(fā)……經(jīng)過“說畫”環(huán)節(jié),楚赫小朋友下筆大膽而肯定。線條有力,也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圖5,在畫前“說畫”環(huán)節(jié),欽媛小朋友告訴大家:她想和大樹交朋友,樹葉是三角形的,因為樹葉有時很扎人,樹皮像小蟲子爬來爬去,還有折線也會扎人。經(jīng)過“說畫”,孩子更清楚自己想怎樣畫。從“扎人”的三角形葉子,筆直有力的直線、折線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個性十足的小女孩。
三、支持孩子“想象”。
在線描畫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對線描畫存在一個誤區(qū),把線描畫的重點放在技巧的指導上,即線條的組織、變化、排列、疏密層次等。因此孩子們畫出來的作品常常是大同小異,失去童趣。孩子們展示出來的創(chuàng)造性不過是對線條或者是圖形排列的重新組合。
而且在組織線描畫教學中,我還發(fā)現(xiàn),教師常常要求孩子們圍繞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可是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齡小。在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時,畫面上時常還會出現(xiàn)各種與主題無關的圖像。于是,當孩子開始畫出第一個與主題無關的圖像時,就常常會遭到教師善意的制止甚至批評。我們知道中班線描畫的主題無非是“花”、“鳥”、“蟲”、“魚”之類的,那么,試想一下,如果孩子都能圍繞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不過是:大小不同的魚。機械式的羅列,各種圖案和線條,每條魚身上再進行簡單的圖案變化,毫無生氣可言。因此,當孩子在畫面上表達出他們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而忘記考慮到線條的整齊、密集、變化,甚至于跑題的時候,請“大人”們多些理解與支持。
以《樹》為例,我讓孩子們圍繞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但孩子們按教師的要求畫“完”樹之后,他們還有很多想法要表達。例如:馬妍忻小朋友是個“恐龍迷”,在畫“完”大樹之后,還不忘畫出神態(tài)各異的恐龍,如圖6。你看,在大樹的周圍畫滿了恐龍,有的仰頭張著大嘴,有的手拿網(wǎng)兜在捉蝴蝶,有坐著的,有跑著的,還有一只正悄悄地躲在樹后,露出小尾巴。
圖7,黃佳明小朋友,平日里最喜歡玩水,等不及把大樹畫完,就添畫了兩個小人在玩水。你看,左邊的大水管流出的水像朵花,右邊的小人手上拿的水管還爆了,灑了不少水。圖8,王嘉瑋小朋友畫的大樹旁邊有兩輛車,是否很“搶眼”?那是因為房子著火了,冒煙了,消防車來了,救護車也來了。
四、引導孩子“表現(xiàn)”。
線描畫裝飾味濃,隨意性強。中班孩子構圖能力差。繪畫技巧也需要教師適時地引導。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若引導不當,線描畫容易出現(xiàn)“花”而“散”的情況。因此,引導時,教師應“亦放亦扶,把好尺度”。在放的過程中,看準了再扶一把。用適度的放與扶,支持引導孩子“表現(xiàn)”作品。例如圖9,江習之小朋友在畫面上畫了三棵樹(從左往右。依次為1、2、3),仔細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棵與第三棵反差大。我們看到的第三棵樹保留了習之小朋友最初的創(chuàng)作樣本,樹的線條不夠緊密。而第一棵樹是經(jīng)過教師引導后,增加了曲線、折線、圓點等,這樣一來,第一棵樹就有了較大變化,構圖更豐滿,裝飾性增強了。
圖10,陳翯小朋友剛開始時,僅畫了中間的兩棵大樹,對樹的裝飾性線條、圖形、紋樣也較少,整個畫面顯得比較空,經(jīng)教師提示引導后,增加了三棵小樹,并對樹干,樹枝的造型進行了有規(guī)律,有變化,有節(jié)奏的裝飾。于是構圖豐滿,造型夸張,裝飾性強,并且還出現(xiàn)了初步的遮擋關系。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欣賞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名作,對孩子的藝術修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地積累與發(fā)展的過程,并不能對孩子繪畫技能的提高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指導孩子畫線描畫并非要求教師一定要選擇線描作品進行欣賞。我們旨在讓孩子們通過與大師作品的經(jīng)常接觸,在對話欣賞中不知不覺地吸收大師們的藝術靈感,藝術語言,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孩子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有益影響而得到的提高,也必然會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