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平,黎 禾,葉 偉
(1.浙江理工大學體育教研部,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浙江杭州310028)
等動收縮是肌肉在整個關節(jié)運動范圍內,以恒定速度進行的最大收縮。采用等動力量練習既能克服等長力量練習中由于靜態(tài)負荷帶來的不良影響,又能克服等張力量練習中角度效應帶來的缺陷,能在較短時間內明顯提高肌肉力量,是目前先進的力量訓練方法之一,該技術的主要特點是客觀性和準確性,等動肌力測試作為一種新的肌肉功能評定和測試方法,已廣泛地應用于醫(yī)學和康復醫(yī)學研究中[1,2],目前關于等動力量訓練導致力量增長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仍不清楚,未見國內外有關報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先進的力量訓練方法等動訓練法導致肌肉力量增長的規(guī)律,能為科學訓練計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測試志愿者為浙江大學健康大學生,年齡22.1±0.8歲;身高平均163±8 cm;;體重平均為55±8 kg;訓練均安排在固定的時間(18:00-23:00)完成。
1.2.1 分組。
1.2.1.1 對照組。20名,男性10名,女性10名,不參加訓練,僅測試指標。
1.2.1.2 實驗組。45名,男性22名,女性23名。隨機分成不同頻率的三組,1天1次組,2天1次組,3天1次組。
1.2.2 測試器。采用澳大利亞產 KINITECH等動測力系統(tǒng)進行練習與測試,用inbody3.0測試身體成份,皮尺測量大腿圍度,皮脂厚度計測量大腿皮脂厚度。
1.2.3 測試方法與練習。測試前對 KINITECH等動測力系統(tǒng)進行校正,測試與練習部位為單側腿的股直肌、股內肌和股外肌,依照測試指南,測試椅靠背斜頃斜角度為90°;受測試者取坐位,膝部以上部位用寬尼龍帶綁定,雙手緊握測試椅兩邊的把手。設定測試速度為慢速(60°/S)分別測定單左腿或單右腿的各項指標,訓練的三組被試者在每次訓練時間以慢速(60°/S)進行單腿練習5組×5次,組與組之間間歇5min左右,共練習4周。每次訓練及測試之前進行3~5次亞極量的膝屈伸準備活動,使之熟悉與適應測試過程,然后再按要求盡最大努力以快速伸屈膝5次。測試時間為等動訓練開始前和4周等動訓練結束后各測試一次。
測試指標包括:峰力矩(Peak Torque),平均力矩 (Average Torque),最大功率(Max power),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
實驗數(shù)據(jù)使用 SPSS處理,使用的統(tǒng)計指標有:平均值(Mean),標準差(Sd),配對 T檢驗(Paired T Test),卡方分析(Chi-Square Analysis),相關分析(Correlation)。
表1 訓練前后測量值比較
由表1可知不同頻率的三個實驗組的各項指標: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鋒力矩都有顯著增長,表明等動力量訓練的力量增長非常明顯。而沒有參加訓練的對照組的峰力矩、平均力矩有所下降,這可能是由于系統(tǒng)誤差等原因引起的,但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等動力量訓練的力量增長顯著。
表2 1天1次組訓練前后值的t檢驗結果
表3 2天1次組訓練前后值的t檢驗結果
表4 3天1次組訓練前后值的t檢驗結果
表5 對照組前后測量值的t檢驗結果
表2至表5的相關計算表明,實驗組伸肌的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在訓練前后存在顯著差異,而對照組伸肌的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在四周后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訓練前后伸肌的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的增長速度與對照組伸肌的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的增長速度不相關;實驗組訓練前后伸肌的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之間變化呈顯著相關。
從以上結果分析,在膝關節(jié)的等動訓練中,訓練效果顯著,其力量增長不是由于氣候等因素引起的,而是訓練的效果。鋒力矩、平均功率、平均力矩、最大功率四種指標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任一指標都可以評定訓練的效果。
表6 訓練后力量增長率
表7 三組增長率之間的比較
從表6、表7的統(tǒng)計表明三種不同的頻率的訓練方式下,力量的增長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從以上結果可知三種不同頻率的訓練方式都是可取的,其效果都是顯著的。
表8 三組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率的比較
由表8可知在1天1次組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率是46.7%,2天1次組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率是33.3%,而3天1次組中無一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因此從安全方面和人體健康方面的考慮,3天1次的頻率是既有效又比較合理的。
表9 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前后基礎數(shù)據(jù)的比較
表9表明實驗前后人體內各種成分,如礦物質、蛋白質、軟體重、脂肪重無明顯變化;測試對象的訓練腿圍在訓練前后沒有顯著差異。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等動測試中,測試最大肌張力、爆發(fā)力適宜選用慢速測試,本研究中采用60°/S的測試速度能準確地反映出受試者關節(jié)的最大肌張里和爆發(fā)力水平。而膝關節(jié)運動方向和模式主要以伸肌發(fā)展為主,因此本研究中測試的指標都來源于伸肌。
在實驗組訓練過程中,部分被試反映膝關節(jié)的髕骨內側出現(xiàn)疼痛,下蹲和下樓梯時癥狀加重,難以忍受而退出實驗(停訓后其癥狀消失)。這主要是由于部分被試參加運動不多,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可能存在力量不足或者力量不平衡,在等動訓練時伸膝與屈膝過程中承受的壓力過大,而造成肌肉拉傷。因此3天1次的頻率比較合理的。
決定和影響肌肉力量的因素是多種的,從以上結果分析,表明力量的增長跟身高、體重以及人體各種成分之間沒有顯著關系。而造成力量顯著增長的原因可能有三:①跟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有關,通過等動訓練能提高運動中樞同步能力和改善運動中樞間機能協(xié)調能力,通過協(xié)調各肌群活動,提高中樞興奮程度,增加肌肉同步興奮收縮的運動單位數(shù)量提高肌肉最大肌力;②跟運動募集的單位有關,等動訓練能使肌肉在克服特定負荷的前提下,募集更多甚至全部運動單位參與活動,增大了肌肉力量的同時,提高了對 II型纖維的訓練效果,進而導致快肌纖維百分比提高,增加了肌肉的最大張力,使力量增長顯著;③跟肌肉的協(xié)調能力有關,等動訓練增加主動肌的活動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時,其對抗肌的力量也相應的協(xié)調的增長,使得屈伸力量均衡協(xié)調發(fā)展,避免了肌肉拉傷。
4.1 采用等動力量訓練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
4.2 力量的增長程度與訓練頻率有關,1天1次組高于2天1次組,2天1次組高于3天1次組,但統(tǒng)計表明沒有顯著性差異。
4.3 3天1次組的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率優(yōu)于1天1次組和2天1次組。
4.4 綜合考慮3天1次的訓練頻率是比較合理的。
4.5 后續(xù)研究:降低1天一次和2天1次的負荷量,如3組×5次,與3天1次的5組×5次進行比較,研究其在膝關節(jié)髕骨內側肌拉傷率和力量增長程度上是否有差異。
[1] 竇祖林.最大等長隨意收縮肌力的定量化研究[J].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醫(yī)學分冊,1990,10(2):49.
[2] 成鵬.青年男性膝關節(jié)等速向心收縮正常值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6,15(1):51.
[3] 成鵬,郎海濤.速度對正常男性下肢等速向心收縮力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9,14(3).
[4] 劉偉民,袁鵬.不同速度等動力矩曲線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和專項力量的關系[J].體育科學,2005,26(2):52-54.
[5] 彭春政.交變負荷訓練法對下肢肌肉力量訓練效果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6):800-801.
[6] FOX,E.L.AND HATTHEWS,D.K.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Philadelphia,PA:Sau Nders College Publishers[J].1981,49:123-128.
[7] John M.Rosene.Isokinetic Hamstrings Quadriceps Ratios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1,236(4):37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