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韓在文 趙 娜 鄭婷婷
1 山東省濰坊醫(yī)學院(261042)
2 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261041)
突發(fā)性耳聾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的聽力一般在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內下降至最低點,少數(shù)患者可在3d以內;可伴有耳鳴及眩暈[1]。為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此疾病病因未明,致病因素較多,且具有自愈傾向,影響預后的相關因素尚無明確定論。本文就與突聾發(fā)生有關的性別、年齡、側別、聽力損失程度、發(fā)病至治療時間、伴隨癥狀、血象、對側耳況、高血壓及高血糖等因素使用SPSS13.0軟件行有序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探討影響突聾預后的相關因素。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濰坊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突聾患者69例(共82耳),診斷均符合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3例(41耳),女36例(41耳),年齡15~80歲,平均年齡44.0歲。單側發(fā)病56例(左34例,右22例),雙側發(fā)病13例。自發(fā)病至首次治療時間為1h~6個月,其中1~7d 44例,8~10d 6例,11~15d 7例,>15d 12例。伴有單獨性耳鳴40例,單獨性眩暈2例,耳鳴伴眩暈10例,無耳鳴眩暈癥狀17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4.0×109/L~10.0×109/L):升高23例,降低4例,正常42例。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比(3.1×109/L ~6.2×109/L):升高24例,降低3例,正常42例。淋巴細胞百分比(20%~40%):升高5例,降低24例,正常40例。伴有高血壓13例,高血糖3例。單側發(fā)病的患者對側耳有先天性耳聾或感音神經性聾的15例。所有患者均在同一隔音條件下行純音測聽。
所有患者均入院時檢查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常規(guī),血糖,無明顯給藥禁忌的情況下均給予擴血管、營養(yǎng)神經、溶栓、激素、高壓氧治療,合并其他疾病的控制至正常范圍,10d一療程。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997年:單耳平均聽閾(db)=(HL500+HL1000+HL2000)/3 計算氣導平均聽閾,將聽力損失分為:輕度聽力損失:26~40dBHL;中度聽力損失:41~55dBHL;中重度聽力損失:56~70dBHL;重度聽力損失:71~90dBHL;極重度聽力損失:≥91dBHL。
突聾的療效分級[2]: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達健耳水平,或達此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db;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不足15db。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各變量賦值見表1,建立數(shù)據(jù)庫,同時對各因素行單因素分析的卡方檢驗,α=0.05,對于P值<0.05的因素再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表1 Logistic回歸變量賦值
程度與預后有明顯的相關性;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示輕度、中度聽力損失預后較好,而重度及以上的聽力損失預后較差。
突發(fā)性耳聾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疾病,其發(fā)病與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內耳供血障礙,如外淋巴液氧分壓降低;全血濾過率及紅細胞濾過率升高;纖維蛋白原、紅細胞聚集性和血漿黏滯度升高[5]等因素有關,同時許多疾病亦可引起突聾,王樹輝等[8]認為血漿內皮素和一氧化氮濃度變化,在突聾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存在關聯(lián)。
本組資料選定統(tǒng)計學方法時使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同時和單因素分析的卡方檢驗相結合,盡可能地將影響預后的單因素排除,對有意義的變量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使結果更加可靠。結果顯示,突聾的預后與聽力損失的程度和發(fā)病到治療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這與何堅等[3,4]所得的結論相一致。而本組中的其他分析因素與某些國內外學者Cvorovic等等[6,7]所得預后與年齡、性別、對側耳況、伴隨眩暈、耳鳴等均影響預后的結果不相一致。分析考慮原因主要與所取樣本的含量,分析統(tǒng)計方法的選擇等因素有關。本研究擬將聽力圖類型列入分析變量,但聽力損失程度與聽力圖類型行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顯示r接近1,呈明顯相關性,分別單獨對兩變量與預后變量Y行卡方檢驗和有序Logistics分析均可得到明顯相關性的結論,但是,將二者同時行有序Logistics回歸分析時得到的結論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故本研究僅取聽力損失程度與預后的關系進行匯報。
通過本研究旨在明確影響突發(fā)性耳聾預后的相關因素,以提高突發(fā)性耳聾的治愈率。但此次研究屬回顧性分析,所取樣本例數(shù)仍舊偏
表2 相關因素與預后的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69例(82耳)行最少一個療程治療,按療效分級進行效果評定,其中治愈16耳,顯效11耳,有效16耳,無效39耳,有效率52.4%。聽力損失程度、發(fā)病到首次治療時間與預后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見表2。而其他參與分析因素無論行單因素分析的卡方檢驗還是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P值均>0.05,與預后無明顯相關性。
發(fā)病時間在7d以內49耳,8~10d 7耳,11~15d 9耳,15d以上17耳,行單因素分析的卡方檢驗得χ2值=17.885,P值=0.014(<0.05),與預后呈明顯相關性;行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病時間在10d以上的患者預后較差,發(fā)病后進行相關治療的時間越早,預后效果越好。
輕度聽力損失6耳,中度11耳,中重度12耳,重度30耳,極重度23耳,經單因素分析卡方檢驗χ2=41.228,P值=0.000,說明聽力損失少,且突聾有自愈傾向,在以后的研究中如增加樣本例數(shù),能剔除自愈性病例,同時在突聾影響因素中行臨床干預性研究,則得到的結果會更加客觀和可靠。
[1] 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714-718.
[2]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突發(fā)性聾診斷及療效分級[J]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32(2):72.[3] 何堅,薛秋紅,陳佳,等.影響突發(fā)性聾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15(6):463-465.
[4] 周彬,韓國鈞,隋紅,等.突聾預后相關因素的分析[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3,9(1):13-17.
[5] 沈子鴻,田理.特發(fā)性突聾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 .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7,20(18):1613-1614.
[6] Cvorovic L,Deric D,Probst R,et al. Prognosis model for predicting hearing recovery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 Otol Neurotol,2008,29(4):464-469.
[7] Hikita-Watanabe N,Kitahara T,Horii A,et al.Tinnitu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of sudden deafness[J] .Acta Otolaryngol,2010,130(1):79-83.
[8] 王樹輝,任基浩,盧永德,等.突聾患者血漿內皮素和血清一氧化氮的測定[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05,7(4):4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