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縣謝家灘鎮(zhèn)橋頭村老屋組住著一名百歲老人,她名叫李朝香,出生于1910年9月。她雖已年屆百歲,但耳不聾、眼不花,還能幫兒孫做些家務活。人們都稱羨她壽年高,身板好。
今春的一天,我們在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橋頭村老屋組,見到了李朝香。老人滿頭銀發(fā)卻很柔順,身顯清瘦卻精神矍鑠,她用當地的方言和我們聊起了家常。老人的二兒子吳意金今年59歲,他在旁邊告訴我們,母親雖然年紀大了,身體卻非常健康,胃口很好,每餐能吃兩三碗飯。如果是有肉吃,她一次可吃下半斤多。因家庭條件有限,不可能每天都買肉,她更多的時候都是吃菜泡飯。去年9月,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如今右腿還不很靈便,即使這樣老人仍然閑不住,一有空暇就找事做,剁豬草,掃地,把自己換下的衣服拿到小溪邊去洗……
老人的記憶力特別強。吳意金說起老人時,一臉得意:“母親記憶力真好,我們哥倆說好了輪流照顧母親,每十天輪換一次。比如月初一到初十住我哥家里,十一到二十就住我家里,廿一到月底又住我哥家里。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記得日期,她卻記得清清楚楚,每到輪換的日子,就拎上個包,自己去我兄弟家……”老人插話說:“這都是自身的事,還能不記得?”
開心的交談中,老人一臉的祥和,雖說上了年紀,確實一點也不糊涂,吃、穿、住、行,無論什么問題,老太太回答起來總是有條不紊,清清楚楚。她告訴我們,自己本是橋頭隔壁的大田村人,作為童養(yǎng)媳,后來嫁到了丈夫家,這樣就到了橋頭村。她生育了8個孩子,4男4女,可惜其中6個都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她丈夫是在1972年去世的,打那以后,她就跟隨大兒子吳意文和二兒子吳意金生活。如今大兒子吳意金也63歲了。
在鄰里和家人的印象中,李朝香年輕時就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但生活從來都是很有規(guī)律的?,F在年紀大了,但還保持著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每天早晨6點她就開始活動了,走出家門繞村子走走,或是掃掃院子。老人的侄子吳義信向我們介紹說,別看她是個百歲老人,但總愛出去串串門,遇到熟人還喜歡湊上前去嘮嘮家常。早些年,她已八十多了,她仍時常挑上擔子去附近鄉(xiāng)村賣香紙、蠟燭。家人很擔心她的安全,但她還總是執(zhí)意要去,悠悠閑閑照樣走自己的路。
在交談中,李朝香很自豪地說:“我天生一副好筋骨,從沒有進過醫(yī)院打針吃藥,連感冒都很少。我年輕的時候,家里窮,又要忙著做家務,還要種地,天天忙個不停,這大概就鍛煉了身體。那個年月也沒什么好吃的,野菜倒是吃了不少,生活稍微好了點,就吃青菜蘿卜,尤其紅薯吃得最多,所以養(yǎng)成吃粗糧、雜糧的習慣了?,F在好吃的東西多了,但我每天還是照吃我的粗茶淡飯……”說著說著,老人拿起掃帚竟然掃起了院子,仿佛是要讓我們看看她身子骨硬朗不硬朗。此時,老人的兒子吳意金插了句話:“我老媽非常愛干凈,隔兩天就要洗一次澡,冬天也不例外,而且堅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閑不住時,經常到菜園里摘些豬草回來剁。”
交談之中,李朝香老人還拿出了她那只口徑15公分的專用飯碗給我們看,還留我們在她家吃頓飯。其意就是讓我們看看她的食欲怎樣。我們婉謝了她的挽留,我們心里祝愿她食欲永遠旺盛。雖然飲食要有節(jié),但食欲旺盛卻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