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娟,李晶晶
(長江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20年競技水平發(fā)展軌跡探究*
何紅娟,李晶晶
(長江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分析了近20年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群競技水平的發(fā)展軌跡,結果表明:20年來,我國女子耐力性項群競技水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與突破,1993年的第7屆全運會是我國耐力性項群最輝煌的時期;在經歷了第7屆全運會的鼎盛高峰期后,無論是整體水平,還是優(yōu)秀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逐漸衰退,且下滑的態(tài)勢基本一致;女子耐力性的各個小項目的運動成績幾乎快要回落到20年前的運動水平,只有女子馬拉松項目一直在穩(wěn)步上升。造成女子耐力性項群競技水平持續(xù)性下滑的至關重要原因在于思想開放不夠、人才儲備匱乏、缺乏科學訓練等綜合因素。
競技水平;田徑;耐力性項目
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可分為中長跑、馬拉松、競走、3000m障礙。中長跑、競走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我國田徑運動的優(yōu)勢項目,1993年第7屆全運會上,“馬家軍”大放異彩,5人13次打破3項世界紀錄,改變了自1896年以來,近百年歐美運動員壟斷世界紀錄的歷史。女子中長跑項目的突破在當時震驚了世界田壇,令世人矚目。從1992年我國首獲25屆奧運會田徑金牌以來,每一屆都能在中長跑或競走項目中產生金牌,肩負著在奧運會上奪金掛銀的重任。近些年來受到“黑色旋風”的影響,我國逐漸失去集團優(yōu)勢,特別是29屆北京奧運會我們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卻令人大失所望,僅周春秀在馬拉松項目上摘得銅牌,其他項目甚至無人進入決賽。因此,對我國田徑傳統(tǒng)項目——女子耐力性項目運動實力進行多年的、整體的、分類的、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性的梳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正視該項群下滑的事實與程度,找出其內在原因,重鑄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運動的輝煌和昔日雄風。
以第6-10屆全運會、第25-29屆奧運會、世錦賽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決賽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收集整理了全運會、奧運會800m、1500m、5000m、10000m、馬拉松、競走項目決賽各單項前8名成績(3 000m障礙跑是29屆奧運會剛增設的項目,因此成績未列入收集整理)。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理統(tǒng)計法、比較分析法。
對1987-2008年全運會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的單項前8名決賽成績、第1名成績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算出單項前8名平均成績、第1名成績的增長率,并作出發(fā)展態(tài)勢圖。增長率= (上屆成績-本屆成績)/上屆成績,其中以第6屆全運會的成績?yōu)閰⒄阵w,計算、制圖均在計算機的 Microsoft Excel上進行。
2.1 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在世界大賽中的成績
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10多年來曾是中國田徑的一塊遮羞布。20世紀80年代,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走出國門,稱雄亞洲,創(chuàng)造了不少佳績和多項亞洲紀錄。1989年孫素梅創(chuàng)造了800m1:58.56的新紀錄,1987年曲云霞1500m4:07. 71創(chuàng)亞洲和國家紀錄,以及1989年陳躍玲在亞洲田徑錦標賽中的48:59.68創(chuàng)造了亞洲第一個10km競走記錄,使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向世界水平邁進了一步。
從表1中可知,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開始向世界高峰攀登,在世界大賽中摘金奪銀。在近20年的世錦賽中,我國女子共獲得5金4銀3銅,有30人次進入前8名,王軍霞、曲云霞“兩霞”合璧,分別創(chuàng)造了3000m和10000m的世界紀錄、世錦賽記錄。1988-2009年間的共6屆奧運會,而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有22人次進入前8,先后摘得4枚金牌,分別為陳躍玲10Km競走、王軍霞的5000m、王麗萍的 20Km競走和邢慧娜的 10000m。整個項群中10000m和競走項目實力較強,進入前8數最多。馬拉松運動早在24屆奧運會有1人次進入前8名,其后卻難有作為,直到近幾年才有好轉。2004年孫英杰奪得世界半程馬拉松賽的冠軍,在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上三連冠,并創(chuàng)造了女子馬拉松歷史上第三個世界最好成績。2008年北京奧運會周春秀獲馬拉松第三,朱曉琳第四。由此可見,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20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戰(zhàn)績。但就總體而言,自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開始退步,因此,只能說我國女子競走、中長跑“曾經”水平較高,而目前的窘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表1 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在世界大賽中前8名情況
2.2 全運會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競技水平發(fā)展軌跡
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是我國競技體育規(guī)格最高、水平最高的運動會,歷屆運動會云集了我國女子耐力性的精兵強將,最能反映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的整體運動水平和最高水平。為了能夠從宏觀上客觀分析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群20年來競技水平發(fā)展軌跡與態(tài)勢,增長率的計算以1987年6屆全運會為參照體,增長率不僅反映了我國女子耐力性項目競技水平的增長態(tài)勢和增長軌跡,也反映了各單項的增長速度。
2.2.1 最高水平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我們將6-10屆全運會第1名成績的增長率先進行縱向分析,看每4年后的運動水平發(fā)展狀況,再橫向綜合比較分析各項目間發(fā)展快慢,剖析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最高水平的發(fā)展軌跡。圖1顯示,1987年的第6屆全運會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的整體實力較低,項目優(yōu)勢不明顯。而6年后1993年的7屆全運會我國女子卻迎來了整個田徑耐力性項群的發(fā)展高峰期,5000m最好成績出現在1997年8屆全運會,但好景不長,在之后1993-2005年的3個全運周期里,除馬拉松項目成績在不斷提高外,其余5個項目成績逐漸退步,整個態(tài)勢呈現出大起大落之勢。
就各單項而言,800m、10 000m均在1993年的7屆全運會達到峰值后,1993-2001年2個全運周期里呈直線下降,到2005年的10屆全運會才略有反彈,其中10 000m還出現了負增長;1 500m在經過1993-1997年的兩屆全運會的成績高峰后,其后的1997-2001年成績下滑,在第9屆全運會跌入谷底,直到2005年的第10屆全運會上略有上升;而5 000m在第6屆全運會后,于第七屆全運會取消了比賽,直到第8屆全運會又重新增設,而我國的女子5 000m水平并沒有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相反至從新增設以來成績便一直退步,實在令人擔憂。女子競走6-8屆全運會開設的10km全程,9屆改為20km,成績峰值分別出現在7、9屆全運會,之后均逐漸下滑。與其他項目相比,馬拉松項目正好相反,在1993年第7屆全運會出現較好成績后,1997年的8屆開始略有退步,之后成績開始迅速上升,遠遠好于1993年間的成績,目前在世界上水平也較強。就整體項群來看,自1993年的成績高峰后,各項目退步幅度大小依次為:5 000m、1 500m、10 000m、800m、競走,前3項水平下降幅度較大??偠灾?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整體水平逐漸下滑,項目優(yōu)勢已不再,這一切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圖1 1987-2005年田徑耐力性項目第1名成績
2.2.2 整體實力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
全運會第1名成績增長率的比較是我國頂尖水平運動員狀況,全運會前8名的平均增長率反映的是整體水平的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圖2可知,800m、1 500m、5 000m、競走 4個項目的決賽前8名平均成績走勢基本相似,5 000m整體最好成績出現在1997年的8屆全運會,其余3項均出現在1993年的第7屆全運會。第8屆全運會1 500m平均成績起伏不大,而800m、競走項目平均成績迅猛下降,而在其后1997-2005年的兩個全運周期里4個項目的整體水平均同時直線下降,令人痛心。10 000m決賽平均成績在1993年7屆全運會迅速提高到一個峰值后,1993-1997年間仍舊緩慢上升,在第8屆達到最高峰值,但到2001年的9屆全運會卻直線跌入了谷底,直至2005年的第10屆全運會才略有起伏,但成績遠不如第7、8屆。而馬拉松決賽平均成績的走勢卻剛好與10 000m相反,在1993年第7屆全運會達到高峰后,1997年全運會略有下降,然而到2001年全運會成績卻大幅上升,并達到最高峰值,隨后在2005年全運會上決賽平均成績又開始下降,處于整個增長最低點。
總體而言,在第7屆全國運動會上,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水平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共5人13次打破3項世界紀錄,但各項目成績自第8屆全運會開始紛紛走下坡路,其特點是中跑項目的下降幅度大于長跑項目幅度。近10年僅馬拉松項目成績逐漸上升,在世界上具有較強水平。
圖2 1987-2005年田徑耐力性項目平均成績
2.3 中外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群實力比較
2.3.1 與奧運會成績比較
近20多年來,世界女子田徑耐力性運動員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訓練更加科學化,經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逐年來奧運會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的成績在不斷的提高,無論是第1名成績,還是前8名平均成績,基本上是直線進步的。放眼到世界,20年來我國“娘子軍們”的水平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將6-10屆全運會與25-29屆奧運會第1名、前8名平均成績做對應比較,1987年第6屆全運會除馬拉松、競走項目外,其余項目第1名成績均低于1992年第25屆奧運會決賽前8名平均成績。而到1993年第7屆全運會,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群成績進步迅猛,僅競走的前8名平均成績相差了7.75s,其余所有項目第1名成績、前8名平均成績,都比1996年的26屆奧運會成績要高,如果這樣的成績能保持住,我們就能包攬26屆奧運會的所有金牌。1997年的第8屆全運會我們仍有5000m成績優(yōu)于第26屆奧運會成績,其他各項比奧運會要差;而與2000年第27屆奧運會相比,我們在1500m、20km競走具有絕對優(yōu)勢外,其余項目也相對較差,充分顯示我國女子中長跑開始滑坡。直到9-10屆全運會,我國的女子中長跑更是陷入低谷,2個中跑和2個長距離跑的兩項成績都落后于奧運會水平。在超長距離跑的馬拉松項目上,連續(xù)2屆全運會的各項成績均好于奧運會,說明我國女子馬拉松水平一直在穩(wěn)定地發(fā)展,整體水平也比較高。競走項目在第9屆全運會實力領先于奧運會后,10屆開始有所起伏,各項成績也略低于奧運會,顯示我國女子競走項目雖具有實力,但項目水平仍舊不穩(wěn)定。
2.3.2 與世錦賽成績比較
將6-10屆全運會與3-11屆世錦賽第1名成績做相應比較發(fā)現,第6屆全運會的冠軍成績根本無法與世錦賽的成績相提并論,也差之甚遠。然而將第7屆全運會與1993-1995年間的4、5屆世錦賽相比(因5000m未開展無法比較),除4屆世錦賽800m成績基本相當,其他項目遠遠優(yōu)于世錦賽,也正是我國女子田徑耐力項目的輝煌時期。在第8屆全運會上仍有的1500m、5000m、10000m、馬拉松4項第1名成績好于1997-1999年6、7屆世錦賽,說明我國實力水平仍然強勁。而到9屆全運會,我國女子田徑的2個長距離跑、馬拉松、競走第1名成績依舊比8屆世錦賽強,而2個短距離跑的成績不容樂觀,有所下滑。10屆全運會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成績大幅下滑,在世錦賽中同樣如此,已不見往日的風彩??傊?將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水平與奧運會、世錦賽成績相比,除馬拉松跑在進步,競走略有水平外,其他項目在大幅度退步,形勢日趨嚴峻。
2.4 發(fā)展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群的思考
2.4.1 觀念的轉變迫在眉睫
首先,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訓練觀念,特別是“師徒”單一傳授的形式,重經驗,但缺乏科學指導。其次,轉變對田徑耐力性項目的專項特征認識,逐年來世界競技水平不斷提高,速度素質更是在耐力性項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恰是制約著我國女子中長跑運動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在競走項目上,體能是關鍵,技術是法寶,戰(zhàn)術是催化劑。近幾年來,經常會出現優(yōu)秀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因體力問題水平發(fā)揮失常,甚至中止比賽等尷尬局,因此,體能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最后,教練員應轉變保守思想,加強教練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只有這樣先進的訓練經驗、理念才能得以發(fā)揚和傳承,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2.4.2 充分利用我國體制優(yōu)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這除了有我國女子運動員能吃苦、拼勁足;訓練方法的大膽創(chuàng)新外,“舉國體制”更是功不可沒,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80年代,舉國上下無處不在開展田徑運動,如火如荼,足以顯示國家對田徑運動的重視。正是在這種氛圍的醞釀下,1993年第7屆全運會上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一鳴驚人。因此,現階段我們更應該堅持舉國體制,統(tǒng)籌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提高群眾普及面,豐富后備人才資源,平衡東強西弱的局面,實行優(yōu)勢互補,使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快速復蘇。
2.4.3 亟待解決的后備力量問題
近些年來,我國女子中長跑、競走在創(chuàng)造輝煌過后,就會走入低谷,整體隊伍后繼乏人,與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追根溯源,還是我們的群眾根基不扎實,特別是像學校體育、業(yè)余體校這樣的主要培養(yǎng)途徑出了問題,逐年來規(guī)模不斷縮水,重視度下降,再加上田徑本身的運動形式單一、乏味等,后備人才是少之又少。因此,解決后備力量問題已刻不容緩。首先,必須提高基層教練員各方面水平,保證選材的科學性;其次,應改變傳統(tǒng)的“選材——訓練——輸送”培養(yǎng)模式,將競技體育融入到教育體系,后備人才要“文武兼?zhèn)洹?提高人才質量;同時,完善基層培養(yǎng)網絡,加大經濟投入,轉變利益價值觀,保證基層人才得以有效開發(fā),加強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宣傳和開展,拓展人才來源;最后,充分利用項群特征,像中長跑、馬拉松項目可綜合選材,避免早期專項化訓練,造成人才浪費。
2.4.4 增加訓練的科技含量,保證訓練周期的完整性
這些年來 ,世界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競技水平不斷提高,競爭也相當激烈,而經濟是基礎,關鍵是科技,所以現階段的訓練更應該注重訓練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成立科技攻難專家小組,利用科技手段從生理、生化、能量供應等多角度地對運動訓練過程、方法、醫(yī)療保障、恢復等進行監(jiān)控,及時發(fā)現問題,以保障訓練的科學性。提高教練員的科研能力,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加強與世界強國的交流。此外,訓練的完整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我國奧運會冠軍邢慧娜在2005年全運會后,因為原配教練被禁賽,其后頻繁更換教練,訓練、比賽就“飄忽不定”,再加上傷病,因而成績逐漸下滑到07年世錦賽選拔時,連B標都未達到。目前而言,應總結現有的優(yōu)秀訓練方法,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4.5 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經費投入
科技、醫(yī)療、運動員的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經費投入?,F階段發(fā)展我國女子田徑耐力性項目,在保證國家經費投入的基礎上,拓寬融資渠道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促進賽制改革,在不影響決賽項目本身特點的情況下,適當調整規(guī)則,增強比賽觀賞性,群眾參與的娛樂性;以此同時,加快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比如產品開發(fā),名人代言等;還應開展各種形式的賽事,盡可能多地承辦高級別的賽事,提高知名度等。
[1]李東.第8屆全運會田徑賽前8名成績[J].田徑,1997 (11):43-48.
[2]于奎龍.我國女子馬拉松項目的競技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40-41.
(2010-02-08收稿)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of stamina events of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
HE Hong-juan,LI Jin-ji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of stamina events of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woman stamina events have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in the recent 20 years and it reached its prime time in the 7th Asian Games in 1993.After the 7th Asian Games,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woman track and field declines except the woman marathon.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the causes of decline are lack of talent reserve,unscientific training and opening mind.
competitive level;track and field;stamina event
’s addressSport College,Changjiang Univ.,Jinzhou 434023,China
G82
A
1672-268X(2010)03-0066-03
本文入選2009第十九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