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性思考

      2010-09-12 06:23:14王照亮楊曉琴劉世清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0年12期
      關鍵詞:教與學學科信息技術

      王照亮,楊曉琴,劉世清

      (1.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定西市渭源縣五竹中學,甘肅定西748205)

      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性思考

      王照亮1,楊曉琴2,劉世清1

      (1.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定西市渭源縣五竹中學,甘肅定西748205)

      在深入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進行再思考和再認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系統(tǒng)地討論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科學內涵,科學地分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素,最后對如何整合提出了科學的整合原則與方法,以便于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科學整合;再整合

      一、概述

      過去,在《周禮·保氏》中有曰:“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禮:禮節(jié)(即今德育);樂:音樂;射:射箭技術(鍛煉體格,品格修養(yǎng));御: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即今文學);數:算法(即今數學)?!傲嚒苯逃奶攸c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鬃又v學,以《詩》、《書》、《禮》、《樂》為基本內容。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教育中早已閃爍著整合的觀點,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滲透著整合思想。

      21世紀的公民需要具備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處理(組織、獲取、操作和評價)技能;2.解決問題能力;3.批判性思維能力;4.學習能力;5.與他人合作和協(xié)作能力。這些目標將使人們對教師和學生的觀點產生新的變化。隨之,教育內容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要進行革新。信息技術為學校教育提供了許多新的潛在可能性,為當代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

      從古代的“六藝”到如今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標志著教育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傳承著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思想,也折射著教育本身的不斷整合與完善。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教與學,技術與方法也是如此,“教學相長”,“教無定法”,這本身就是一種整合的觀點。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否科學、合理和有效是關系信息時代教育成敗的關鍵,我們有必要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進行科學地再認識。

      二、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如何理解呢?有專家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在課堂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方法、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的一種新方式。

      “整合”是學科教學的一場深入改革。這場改革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在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利用不斷發(fā)展的信息技術,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理念、方式與方法,解決傳統(tǒng)教育教學手段很難、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以達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從而推進教育教學的深層次改革。學科整合意味著對學科設置、各學科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tǒng)的考慮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現代教育理念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學科課程有機結合,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指在信息時代條件下,在科學的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在信息技術平臺和環(huán)境支撐下,在學科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經過重構與融合,師生綜合地獲取信息、學習知識、踐行理論和進行各種教與學的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習者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整合和學科教學與學習活動的整合的再整合與再建構。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要整合什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在創(chuàng)新教育與和諧思想不斷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學科整合不能僅僅整合課程和技術本身,技術、方法、人、資源和環(huán)境等都應該成為整合的要素,這樣才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得以有效的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主要包括技術、方法、學科、人、資源和環(huán)境等要素,如圖1所示。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去具體剖析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素。

      圖1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素

      1.教育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構成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系統(tǒng)的重要因素之一,環(huán)境包括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兩個方面。硬環(huán)境是整合的基礎要素,沒有硬件,整合只能是“紙上談兵”。環(huán)境作為課程的要素,實質上是影響人的學習活動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它包括各種空間、時間進程中的影響人的學習的各種文化因素。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實踐中,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設施、校園網絡、校園遠程教育系統(tǒng)等設施的建設將直接影響到整合的效果。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整合還需要國家和學校的相關政策和制度來作導向,它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起著整體的調控、指導和約束的作用,這些是軟環(huán)境。整合中的其他一切要素都受到它的監(jiān)控和約束,同時也必須符合它的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要求,并決定從2001年開始,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2.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系統(tǒng)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因素,也是一個最活躍的因素。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原來的教育形式、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技術不但改變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而且也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和思想。尤其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要積極科學廣泛地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改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提升教與學的效率,增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僅體現在計算機本身的先進,還體現在計算機作為一種媒介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們都知道信息技術是當今最活躍、發(fā)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本身就是先進的教學技術與先進的教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和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對教學過程中的媒體信息進行采集、加工、處理、傳輸和應用已經成為教師和學生的一種基本技能。

      目前,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等廣泛應用的今天,虛擬現實技術、Web2.0技術、Xm l技術、3G技術等新技術已經不同程度地滲透或者被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這些技術給教育教學過程帶來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3.教學方法

      在整合教學過程中學科課程、媒體資源、教師學生與軟硬件環(huán)境等要素要協(xié)調一致,同步促進學習,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師生教與學的活動方式可以有:①集中講授方式;②集中環(huán)境下的個別化學習方式;③非集中環(huán)境下的個別化學習方式;④小組協(xié)作學習方式;⑤遠程自主學習方式;⑥遠程同步協(xié)作學習方式等等。學科整合為教師與學生在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提供了新的“教”與“學”的活動,不論是教師的指導性活動還是學生自主參與性的學習活動,對這些方式、方法我們要依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與學的環(huán)境和學生的個性特征靈活應用,恰當地選擇教與學的方法是信息技術與學科得以有效整合的重要保證。

      4.人力因素

      人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主體,具體包括教師、學生、領導者,這三者所扮演的角色將直接影響整合的效果。反過來說,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對這三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需要變革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育技術觀念,并將其融入到學科教學中去。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向課程設計者、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環(huán)境構建者等新型角色轉變。同時要求教師有比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深刻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內涵,能夠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也得到有效的鍛煉。

      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高也是制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因素之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習者的信息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是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過程,也是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除了教師和學生因素以外,管理者也是教育領域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得到相應技術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保證整合過程的順利實施。學校管理者的認識和態(tài)度、學識與管理能力等一些具體的因素與整合的有效實施有直接的關系。

      5.信息資源

      要使信息技術和學科能夠有機地整合,資源也是整合子系統(tǒng)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整合過程中,有無充足的教學資源支持,是保證整合能否最終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占有大量的資源,課程內容才會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學生擁有了足夠的資源才有可能對學習內容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開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實用性和易用性是整合過程的重要組成要素。

      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資源庫中任意選用自己所需的資源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能夠加深學生的認知體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實用的,還必須考慮到學科課程本身的特點和知識點的呈現方式。

      6.學科課程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痹谛畔⒒w速發(fā)展的今天,知識、技術的更新可謂一日千里。我們要整合的不僅僅是學科課程本身,更要整合與學科課程相關的知識、信息和數據等等,以便于擴展學生的知識視角,借以達到對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所以我們要綜合各種技術和不同媒體,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特點和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開展真實有效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所以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我們應該主要從上述六個方面來分析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到底要整合什么,具體剖析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素。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如何科學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的過程。在倡導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要深入踐行,積極構建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的整合思想體系,在大膽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勇于實踐,進行科學而有效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1.以建構主義和科學發(fā)展觀思想、理論為指導

      在科學發(fā)展觀深入踐行的今天,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要與時俱進、科學發(fā)展,以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導。要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來武裝我們的思想,為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

      (1)現代教學觀?,F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由“教”與“學”兩個方面組成一個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整體。我們應該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索者、實踐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通過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現代學生觀。要把學生看作是獨立的、有待完善與發(fā)展的、有個性的人。首先,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他不依附于其他任何人,但又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無論在知識方面還是人格方面,都需要提高和完善。教育的職責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完善的人格、豐富的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應該以建構主義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綜合考慮整合的目標和策略,積極構建科學、和諧的整合教學。

      2.以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為支撐

      目前,日新月異的各種技術諸如計算機技術、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等等為教與學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虛擬環(huán)境、數字環(huán)境和移動環(huán)境等等,構建了立體化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形成了多樣化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特別是在整合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所需要的教學情境,利用各種教學與學習的平臺、環(huán)境和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移動學習,并廣泛開展基于技術的整合應用活動。進一步使技術既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又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此外,更要進一步發(fā)掘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發(fā)現新的增長點,創(chuàng)新教育,促進學科課程的發(fā)展。積極收集、整理、開發(fā)、設計學科的教學資源,完善教師個人的、學科的教學資源庫;積極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促進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3.以學科課程和教育技術標準為依據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促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而實現教育現代化,必將伴隨著對傳統(tǒng)教育的改革。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的教育觀念的確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教育體制的變革,都離不開教育技術的參與。參與教育過程的人,包括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術人員,都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才能有效地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涉及環(huán)境、資源、人員、技術和方法等諸多因素,因而也就涉及與各因素相關的標準和規(guī)范。

      (1)學科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公民在某方面或某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過程中,必須以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2)教育技術標準

      一切參與教育過程的人,包括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術人員具備的信息素養(yǎng)是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基礎,它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效果。為此,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在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fā)展研究”中對所有參與教育過程的人員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國教育技術標準》。從學生、教師到教育管理者應該具備的信息素養(yǎng)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可作為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時的依據。

      4.以優(yōu)化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為核心

      教學設計是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成敗的關鍵,它直接影響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質量和效果。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充分地、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將“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優(yōu)勢互補,創(chuàng)建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的“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所以,對學科教師來講,要全面領會教學設計的思想,掌握教學過程設計的程序,從課程的整體出發(fā)進行優(yōu)化,整合設計。

      首先從課程教學設計出發(fā),對課程做出完整的教學設計,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熟悉課程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理清各知識點和知識單元的目標體系。然后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有效的教學策略,而不是當前什么模式先進、新奇、時尚,就選擇什么模式。最后,選擇適合的課堂教學形式或學生自主學習形式,分別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自主學習教學設計,依據設計方案進行教學實踐和評價。

      有了精心的設計,信息技術才能有機地融入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使其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才能實實在優(yōu)化學科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在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進而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目標。

      5.以教育績效評價方法為標準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教育成為伴隨人們終身的活動。人們通過不斷地接受教育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追求。與過去不同的是,人們不僅關心是否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還關心教育效果能否適應現實需求,以及在教育過程中花費了多大代價。

      教育績效評價正是滿足這一發(fā)展要求,是以整個教育教學系統(tǒng)及其各個組成部分(學生、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等)為對象,以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為目的,不僅重視傳統(tǒng)教育評價中所強調的對教育活動結果的評價,同時更關注教育資源的使用和教育活動過程的安排,甚至于關注教育目標本身。教育績效評價的范圍比傳統(tǒng)教育評價的范圍更廣泛,對教育本身涵義的觀察也更深刻。

      真正懂教育的人都不會否認教育的復雜性,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評價亦更復雜,要求我們對這一過程中的環(huán)境、人、資源、過程和結果以及教的技術、方法和學的過程、結果進行細致、全面的關注。只有把教育績效評價貫穿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全過程,教育績效評價對整合教育的改進功能才能完全發(fā)揮。

      6.以實現師生雙贏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獨特的學生觀、學習觀和知識觀,主張建立一種平等、對話、互動、合作的師生關系。這也正是科學發(fā)展觀下和諧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實現師生的雙贏和以人為本。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服從學科教學的需要,要達到學科教學目標,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因此在整合時,要突出學科的特點,應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科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教學過程層面,而應該進一步把信息技術作為相關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改革的促進因素,從課程的層面促進學科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結論

      綜上所述,在深入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今天,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已經賦予了新的內涵,進一步地深入理解和思考整合的內涵,科學認識整合的要素,正確掌握整合的原則和方法,將有助于在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能力,提高學科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效果,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習整合理論和實踐的新發(fā)展,實現師生共贏,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從多角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思考、認識和探討。只有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各有關要素進行有效地建構與再整合,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科學發(fā)展。

      [1]余勝泉.陳莉.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學信息技術,2005,(4).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3]葉力漢,白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

      [4]王春蕾,劉美鳳.影響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6).

      [5]李龍,劉雍潛.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中國教育技術標準(CETS)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引言[J].現代教育技術,2004,(3).

      [6]張建偉等.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績效標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2).

      [7]郭紹青.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2,(7).

      (編輯:郭桂真)

      book=14,ebook=77

      G434

      A

      1673-8454(2010)12-0014-05

      猜你喜歡
      教與學學科信息技術
      【學科新書導覽】
      楷書的教與學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教與學
      金秋(2021年18期)2021-02-14 08:25:40
      讓“預習單”成為撬動教與學的支點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超學科”來啦
      谢通门县| 新干县| 泸西县| 广丰县| 上林县| 长寿区| 陕西省| 丘北县| 卓尼县| 盐津县| 留坝县| 河东区| 金川县| 英吉沙县| 科技| 收藏| 东乡族自治县| 齐齐哈尔市| 阜新市| 射阳县| 庄河市| 乌苏市| 大庆市| 高平市| 星座| 绥江县| 开封县| 依兰县| 区。| 德州市| 东辽县| 平谷区| 资中县| 靖江市| 泸定县| 长丰县| 巩义市| 新和县| 富锦市| 茶陵县|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