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王春梅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青海省民族地區(qū)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現(xiàn)狀分析
——以青海省天峻縣為例
楊 軍,王春梅
(西北師范大學 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近年來青海省民族地區(qū)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小學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以青海省天峻縣為個案,從師資水平、物質資源、信息資源三個方面來分析天峻縣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探討民族地區(qū)縣域內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發(fā)展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配置措施和發(fā)展策略。
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青海省;小學
青海省小學教育資源的配置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在新形勢下青海省義務教育階段資源配置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與困難。為了把握青海省民族地區(qū)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推進民族地區(qū)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發(fā)展,我們選取天峻縣為個案,并依據 《青海省天峻縣教育報表》(2005-2008年)以及對部分學校的調研情況,對青海省天峻縣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進行了初步的探究。
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指將社會配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總資源相對平等地分配給每一所小學,公平合理地對待每一所小學,讓每一受教育者實際享有的教育資源份額相當,而不是人為地將地區(qū)和小學區(qū)分為若干等級,以犧牲部分小學為代價,成全一部分小學享有較多或較優(yōu)的教育資源。[1]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順利發(fā)展的前提與基礎,本文從教師水平、物力資源、信息資源三個方面分析天峻縣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
學校師資配置是否合理,主要是通過其數量和質量的測量來考察,即教師總數、師生比以及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
1.教師數量與師生比
表1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教職工數量與師生比
參照教育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縣城小學為1∶21,農村小學為1∶23。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學師生比城鄉(xiāng)差異明顯,縣城的師生比在1∶17左右,而農村僅為1∶10,農村小學的師生比偏大。一般情況下,師生比小,每位教師負擔的學生數多,教師工作量大,學校人力資源利用率高。反之,師生比大,學校人力資源利用率低。
表2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代課情況
僅從師生比來看,天峻縣農村小學的教師資源利用率低,但是,這不意味著農村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輕,由于教師編制的限制,專任教師在文化學科內部諸課程的分布不均衡,從表2中就可以看出:從2005-2008年以來,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中只有語文和數學教師比較充足,其它課程的專業(yè)教師很缺,尤其是缺少專業(yè)英語教師和音體美教師,甚至在農村有教師一人包班乃至整個年級課程的情況,不但加重教師的負擔,還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2.學歷結構
表3 2005-2008年天峻小學專任教師學歷情況
通過對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學歷的縱向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天峻縣小學師資分布不均,城鄉(xiāng)差距懸殊,優(yōu)質教師資源集中在縣城小學,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從2005-2008年農村??茖H谓處熣紝H谓處煹?4.6%、45.8%、34.6%、34%,而縣城??埔陨蠈H谓處熣紝H谓處煹?5.1%、46.5%、55.6%、62.2%,由此可以看出,縣城專任教師中高學歷教師所占比重較大,農村專任教師低學歷層次比重大,高學歷層次比重小。
3.職稱結構
表4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職稱情況
從2005-2008年小學專任教師職稱構成情況來看,小學一級以上職稱教師人數有較大幅度增長,但農村與縣城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高級及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的占有情況為:農村分別為18.75%、32.8%、20%、25%,縣 城 分 別 為81.25%、67.25%、80%、75%。天峻縣小學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集中在縣城學校,農村教師職稱主要以初級職稱為主。優(yōu)質教師資源基本集中在縣城,城鄉(xiāng)分布不均衡。在訪談中得知,天峻縣從2008年9月份開始,專任教師職稱評定按照高級5%、中級30%、初級65%的比例評定,這樣的職稱評定辦法只能是“退一個才能進一個”,在職稱評定上只能是一個字“等”,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另外,教師的職稱實行評聘分離,即中級職稱的任職資格證容易取得,但難聘任,有資格卻享受不了相應的待遇。
4.年齡構成
表5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年齡結構
按老、中、青的年齡來分類,最佳人員組成的年齡結構應是“橄欖球”型,即中壯年人員最多,老年人和青年人較少?!袄蠋е?,中帶青,中年教師打主力”的梯隊接力可以使學校在師資方面進入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如表5所示,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小學老中青各占7.0%、69.9%、23.1%,但農村專任教師和縣城的相比,青年教師的比例高于縣城5個百分點。一般而言,青年教師所占比例較大,這表明該縣農村專任教師缺乏有經驗的教師。
5.性別結構
表6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性別結構
天峻縣小學專任教師性別結構配置不合理,性別比列嚴重失調,形成了縣城小學女教師的數量超過男教師的數量,農村小學男教師的數量遠遠高于女教師的數量的格局。如2008年縣城女教師所占比例為63%,農村女教師僅占28%。這樣的性別結構通過2005-2008年的縱向對比中更為清晰,縣城女教師分別是農村女教師的3.2倍、1.6倍、3.6倍、3.9倍,農村缺少女教師,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女學生的學業(yè)。
1.辦學條件
表7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辦學條件
天峻縣中小學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最大的改善表現(xiàn)在危房的改造上,全縣中小學危房率為零。尤其是在2006年普九以來,城鄉(xiāng)生均校舍占地面積和校舍建筑面積均有大幅度提高,農村學校,尤為突出。從表7中可以看出,農村小學生均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都高于縣城,但是,農村小學的校舍質量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方面根本不能和縣城相提并論。另外,由于天峻縣屬于純牧區(qū)和純藏區(qū),其除了天峻中學外,其余幾所均為寄宿制學校,在辦學條件方面,必須為學生配備學生宿舍和食堂,但是,天峻縣小學學生的住宿條件不容樂觀,在和民族小學校長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目前的住宿條件還不能滿足學生住校的需求,農村小學的住宿條件更為嚴峻。由于學校寄宿宿舍不夠,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在校外住宿,安全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和困難。
2.教學資源
(1)教學儀器設備情況
天峻縣中小學教學儀器是按照三類標準配備的,按照這個標準硬性考核的話,只有天峻中學(小學部)基本達標,其余學校均未達標,教學儀器設備只能滿足最基本的教學。另外,教學資源城鄉(xiāng)差距懸殊,在農村,有些學校還在為用電煩惱,像龍門鄉(xiāng)寄小,還在為不通電而苦惱 (只有在晚上8:00-11:00通電),陽康鄉(xiāng)寄小同樣只是白天部分時間供電。和有一些教師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教學還停留在“一根粉筆、一本教案、一張嘴”的狀態(tài)上,偶爾自制一些教具,他們的教學信息都來自教科書和教案,即使會使用計算機,學校也沒有這個條件。而且學校配備的教學光盤也只是關于語文、數學、外語,其他課程更是無人問津,教師教學資源單一,影響教學質量。
農村學校嚴重缺乏掛圖、標本、音體美教學儀器,小學數學、自然儀器不足,僅有的教學儀器也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而是胡亂的擺放和堆積在一起,疏于管理,形成了教學儀器缺乏和利用率低并存的現(xiàn)狀。
(2)圖書資料配置情況
表8 2005-2008年天峻縣小學圖書配置情況
圖書資料方面,天峻縣小學圖書總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2006年增幅較大,主要是天峻縣在2006年完成兩基普九的任務,在圖書資料方面投入較多。從表8中可見,農村生均圖書量高于縣城,在2005-2008年間,農村生均圖書量是縣城的6.24、2.75、3.36、3.54倍,這主要是農村學生數比縣城少的緣故。
天峻縣小學計算機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是增加的基數并不大,到2008年,縣城學校擁有計算機數189臺,農村學校96臺,不管是縣城還是農村,生均計算機數還是非常的少,2008年縣城生均計算機數僅為0.097臺/人,10個學生才擁有1臺計算機,農村生均計算機數為0.115臺/人,同樣,10個學生才擁有1.15臺計算機。而且農村小學校際間的差距也很懸殊,最少的1臺 (陽康小學),尕河教學點現(xiàn)在還沒有計算機,最多的35臺 (江河寄?。?。
天峻縣校園網的建設還很不足。全縣只有天峻中學和生格學校建有校園網,天峻縣中學建有的“班班通”工程,每間教室配齊電腦、投影機、電動大屏幕,一間電子備課室,供教師備課,天峻中學能夠充分接受信息化資源,實現(xiàn)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而和天峻中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小學沒有校園網,雖然也有的農村小學配有計算機和專門的教室,但是經常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青海省天峻縣小學教育資源配置雖然取得了一定得成就,尤其是在物力資源方面,校舍改善不少,但是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1.專業(yè)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偏大。天峻縣小學教師數量緊缺,需要補充大量專業(yè)教師。小學主要缺乏專業(yè)英語教師和音體美教師。天峻縣的師生比和全國的平均值還有一定差距,只有縣城小學的師生比接近全國平均值外,農村小學的師生比普遍偏大,學校人力資源利用率低。
2.教師結構不合理。一是學科結構不合理:表現(xiàn)為各個學校語文、數學、政治、歷史等學科教師基本滿足,而音樂、體育、美術、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師嚴重不足,農村學校更為缺乏,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學校便讓其它學科的老師兼代,導致教師專業(yè)水平低。二是性別結構不合理:在縣城學校中女教師遠遠多于男教師,而在農村牧區(qū)學校,男教師數量遠遠超過女教師數量,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于是縣城學校里女教師偏多,而在農村牧區(qū)男教師偏多,這樣性別結構不合理,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
3.優(yōu)質教師分布不均,農村牧區(qū)的教師工作量大,生活條件艱苦。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高于初中教師,但是城鄉(xiāng)和校際之間差距明顯,中小學師資分布不均,優(yōu)質教師資源集中在縣城和鄉(xiāng)級中心學校,農村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農村學校教師具備小學高級職稱的比例遠低于縣城小學,具備小學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中,縣城是農村的2.5倍。另外,農村牧區(qū)小學大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惡劣,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就很少,由于學生數量及編制的限制,農村教師“包班、包年級”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就加重了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再加上寄宿學生的生活、學習安全等管理工作,越發(fā)加重了農村教師的工作負擔。
1.學校布局分散,交通不便,農村學校教育發(fā)展受限。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占42.8%,他們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六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區(qū)。就像天峻縣一樣,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極為嚴酷,農作物不能成熟,牧業(yè)生產實行三季輪牧。各鄉(xiāng)鎮(zhèn)之間交通不便,溝通和交流受到限制,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那里的學校分布的“線長、面廣、規(guī)模小”,各校規(guī)模小,學生人數比較少,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樣加劇了義務教育投入的成本,而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再加上學校基本上均為民族寄宿制學校,給辦學和管理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和問題,尤其是農村小學發(fā)展艱難。
2.教學儀器達標率低,教學資源緊缺。天峻縣教學儀器配備標準按照三類標準配備,按此標準考核,只有天峻中學勉強達標,其余學校均不達標。農村牧區(qū)小學,教學資源缺乏,教師教學資源僅有一本書和教案,學校配備的教學光盤也只是關于語文、數學、外語,其他課程就沒有配置,課程之間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教師教學資源單一,僅限于教材之中,影響教學質量。
3.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管理不善,利用率低。學?,F(xiàn)有的教學儀器設備、遠程教育設施、圖書等教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使用效率低,圖書室成了“藏書閣”,師生借閱不多,農村用于遠程教育設施的教室、電視機都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僅有的實驗器材雜亂的堆放在一起,或成為學校的點綴。
1.縣城學校校園網的建設明顯優(yōu)于農村學校??h城的三所學校均建成了校園網,開通率為100%,而農村學校,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所建成校園網的,與縣城相比,農村學校在校園網的建設以及信息化的程度上,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2.信息化硬件資源配置城鄉(xiāng)、校際差距大,農村信息化水平低。生均計算機占有量城鄉(xiāng)差距明顯,縣城小學計算機平均74臺,農村小學平均12臺,縣城小學是農村小學的6倍。另外,校際之間差距也很明顯,農村有些學校僅有1臺計算機,有的擁有35臺。目前,農村還沒有一個建有校園網的學校,與縣城相比,農村牧區(qū)的信息化水平還很低。
3.農村牧區(qū)信息蔽塞,交流不便。由于各個學校分布線長,面廣,但交通極不便利,校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嚴重受阻,無法展開學校之間的借鑒與學習。給農村牧區(qū)學校傳達信息只能通過校長的手機通知,學校沒有固定電話,教師、校長到縣城開會也不方便,來回路程長,耽擱時間多??h城的教師都不愿意去農村牧區(qū)交流教學經驗。
基于上述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
1.歷史自然因素。由于地廣人少、偏遠貧窮的地理條件形成鄉(xiāng)村小學數量多、規(guī)模小、學生少的布局。這些學校遠離縣城,給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又無穩(wěn)定的經費投入,學校辦學質量難以提高;加之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條件引不進教師和穩(wěn)定不了優(yōu)秀教師,最終導致縣域內城鄉(xiāng)學校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不均衡。
2.配置教師的依據——師生比。對于民族地區(qū)農村的的學校來說,由于學生數量的限制,使得教師的配置很有限,而在課程開設不變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師生比偏大,教師工作量大的現(xiàn)狀。
3.義務教育督導評估標準的城市化傾向。在有限的教育資源面前,政府按學校所屬的性質與地位進行資源分配,出現(xiàn)了“城市取向”的教育資源配置特征和教育資源投向重點學校及縣城學校特征。而義務教育督導評估標準往往根據城市、農村的不同發(fā)展水平分等級操作,從政策導向上造成了城鄉(xiāng)學校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最終形成不同類學校辦學條件及師資配置上的差距。
4.經濟發(fā)展滯后,財政性投入短缺。義務教育的主要投入還是財政撥款,而薄弱的財政只能保工資及最基本的教育教學運轉,因而對天峻縣教育投入的宏觀調控能力弱,教學資源配置的資金缺口過大,在此情況下,往往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保重點,保城市中小學建設和發(fā)展,客觀上造成了學校間辦學條件的差距。
義務教育辦學的主體是政府,實現(xiàn)有限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關鍵在政府,縣級政府有責任和義務辦好縣域內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而不是辦好幾所重點、示范小學。縣級政府在實現(xiàn)縣域義務教育階段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一是政府可以從全局角度全面統(tǒng)籌整個教育發(fā)展,使教育均衡發(fā)展具有明確的發(fā)展指向性目標,形成既符合本地實際又適應未來發(fā)展趨勢的統(tǒng)一決策;二是只有政府行為才能有效地調動有限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全方位的教育投資體系,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進程;三是只有政府行為才能推動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大改革,如推進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師資配置、城鄉(xiāng)教育管理體制調整等;四是政府行為可迅速有效地調節(jié)和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狀態(tài),對縮短教育發(fā)展差距有重要調控作用。[2]
教師資源的均衡是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關鍵。要統(tǒng)籌教師資源,加強農村學校和城鎮(zhèn)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和流動機制。
首先,以師生比和課程設置配置教師。學生數的變動,新課程改革課程門類增加,均會影響到教師的編制,基于此,建議在民族地區(qū)調整城鄉(xiāng)師生比例標準,適當放寬農村教師數量,或者以學校為單位,按照學科設置來配置教師數,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基本需要。同時,在編制管理上實行管理重心下移,權限下放,將編制管理權限交給縣里,并讓學校有一定的發(fā)言權。
其次,要加強師資培訓??h區(qū)要結合本縣教育實際,積極探索立足縣內師范學校、進修學校、示范小學,以新課程改革為主線,融學習、探索、教學于一體的在職教師縣域培訓模式,提高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堅持全員培訓和骨干培訓相結合,崗位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學歷培訓和技能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和個人自學相結合,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最后,建立教師輪崗、支教制度和設立特設教師崗位制度。要建立教師輪崗、支教制度,為各級各類學校師資的均衡配置奠定基礎。教師在縣域內校際輪換與交流,解決當前邊遠農村教師嚴重不足其余缺不能有效調節(jié)而造成的教育資源配置不當問題。要設立特別教師崗位。農村教師工資缺乏保障,落后的生存環(huán)境和教育教學條件,幾乎成為優(yōu)秀教師外流、新任合格教師無法補充的一個難以解決的“老大難”。為此,建議在農村貧困地區(qū)設立特別教師崗位,由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為貧困地區(qū)的農村中小學設立必要數量的特別教師崗位;確定崗位聘任條件,公開招聘;特別教師崗位占用當地教師編制,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tǒng)一管理,實行聘任制,合同管理,聘期五年。鼓勵工作優(yōu)秀者長期在農村任教;按照相應的學歷、任職年限和職稱,除享受國家規(guī)定的基本工資待遇外,給予特殊津貼。[3]
教育評估的指導思想,直接影響教育管理、學校辦學的思想。科學的教育評估制度是正確的辦學活動的有力保證。建議上一級主管部門在對下一級部門的工作進行評價時,采用科學的、多元的教育評價標準,不要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手段,來衡量下一級部門、學校、教師的業(yè)績。另外,加強教育評估標準的建設,制定一系列合理科學的督導評估標準,教育督導要堅持標準化 ,引入ISO質量檢測制度 ,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數量與質量 ,盡快實現(xiàn)弱勢群體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4]
教育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網絡以資源充分共享的方式,發(fā)揮優(yōu)質教育資源最大的社會效益,彌補民族地區(qū)教育資源短缺的難題。借助遠程教育網絡提供的國內外、省內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民族地區(qū)的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縮小校際之間教育發(fā)展水平的差距,為實現(xiàn)縣域內小學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提供廣闊平臺。農牧區(qū)地廣人稀,實施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對于這些地區(qū)的學校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中央、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各級政府義務教育公共投資中,必須重點強化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資責任,以省政府名義出臺政策,明確各設區(qū)市政府和縣政府負責提供按照國家義務教育辦學標準所規(guī)定的校舍建設和維修、教學設備和儀器購置等基本建設經費,以及日常運行所需要的公用經費。努力落實國務院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要求,盡快制定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農村中小學預算制度,將農村中小學的一切收支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匯總后統(tǒng)一編入財政總預算;積極推進縣級教育結算中心建設,著力加大對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的監(jiān)管力度。為擴大義務教育經費的來源,要制定措施激勵民間資金投入。[5]
[1] 馬萍.新疆城鄉(xiāng)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研究 [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7.
[2] 許新成.貧困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問題研究——重慶市酉陽縣義務教育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3] 朱程紅.江西省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 [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4] 楊穎秀.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政策視點 [J].教學與管理,2002,(8).
[5] 方銘琳.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資源配置研究 [J].當代教育論壇,2007,(10).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n Balance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Primary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aking Tianjun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Jun,WANG Chun-mei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s 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at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however,it is not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has not yet been changed fundamentally.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s,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material resources,information resources,based on Tianjun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The research also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with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allo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balanced allocation;Qinghai province;primary schools
G 629.244;G 75
A
1674-5779(2010)06-0057-06
(責任編輯 陳育/校對 云月)
2010-10-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少數民族教育公平問題研究”(07CMZ011);2007年度甘肅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甘肅省基礎教育均衡繁重的問題與對策”成果
楊軍 (1970—),男,裕固族,甘肅肅南人,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