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94)
商業(yè)企業(yè)折扣銷售方式的稅收籌劃
○李娜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廣東 湛江 524094)
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商業(yè)企業(yè)會采取某些特殊、靈活的銷售方式銷售貨物,以求擴大銷售、占領市場,其中最常見的促銷方式為折扣銷售。折扣銷售的方式有多種,比如打折式銷售、贈送購物券式銷售及返還現(xiàn)金式銷售等等。不同的折扣銷售方式往往適用不同的稅收政策,這就為企業(yè)進行納稅籌劃奠定了法律基礎,提供了運行環(huán)境上的可行性。企業(yè)應當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利用稅法提供的節(jié)稅空間,選擇適合的折扣銷售方式,以實現(xiàn)企業(yè)經濟效益最大化。
商業(yè)企業(yè) 折扣銷售 稅收籌劃
折扣銷售是指銷售方在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時,因購買方需求量大等原因,而給予的價格方面的優(yōu)惠。這種價格優(yōu)惠通常表現(xiàn)為以下四種方式。
1、商業(yè)折扣銷售方式
由于折扣是在實現(xiàn)銷售時發(fā)生的,因此,稅法規(guī)定,如果銷售額和折扣額在同一張發(fā)票上分別注明的,可以按折扣后的余額作為銷售額計算增值稅。這里的折扣僅限于貨物價格折扣,如果是實物折扣應按視同銷售中“無償贈送”處理,實物款不能從原銷售額中減除。
2、買贈銷售方式
買贈銷售方式是指企業(yè)在促銷中經常使用的買一贈一或買幾贈幾的銷售方式。根據(jù)稅法的有關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他人的行為定義為視同銷售行為的一種,應繳納增值稅;同時根據(jù)國稅函[2000]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批復》:部分單位和部門在年終總結、各種慶典、業(yè)務往來及其他活動中,為其他單位和部門的有關人員發(fā)放現(xiàn)金、實物或有價證券,對個人取得該項所得,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中規(guī)定的“其他所得”項目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稅款由支付所得的單位代扣代繳。實際操作中,為保證讓利顧客,商場贈送的商品應不含個人所得稅,該稅應由商場承擔。因此買贈銷售方式本來是企業(yè)的一種讓利行為,企業(yè)卻要對贈出的商品按其正常銷售價格繳納稅金,無疑加重了企業(yè)的負擔。
3、贈送非兌現(xiàn)禮金券促銷方式
贈送非兌現(xiàn)禮金券的促銷方式容易刺激消費者的大額購買,也是當前商貿企業(yè)最流行的促銷手段之一。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贈送禮金券的代扣個人所得稅的處理與贈送商品時的處理相同,即若用禮金券抵減貨款后,發(fā)票低開低收的,則無需代扣個人所得稅。以贈送100元禮金券為例,開高發(fā)票價,交納增值稅及附加稅(100÷1.17×0.17)×1.1155=16.21元,代顧客繳納偶然所得個人所得稅[100÷(1-20%)]×20%=25元,同時贈送的購物券換取的商品成本和代交的個人所得稅不允許稅前扣除,計繳所得稅125×33%=41.25元,合計贈送100元禮金券后,公司還需繳納稅金82.46元。
4、返現(xiàn)銷售方式
由于返現(xiàn)銷售方式下的折扣沒有與銷售額開具在同一張發(fā)票上,在某種意義上屬于銷售費用,因而不得從銷售額中減除,而是以發(fā)票上所列的銷售額全額計算繳納增值稅。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返現(xiàn)銷售方式下代扣個人所得稅的處理與贈送商品時的處理相同,返券銷售與返現(xiàn)銷售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當視為一種銷售折扣折讓行為,應抵減銷售收入。它們的區(qū)別在于銷售折扣折讓的計算不同。
某商場商品的銷售利潤率為40%,即銷售100元的商品,其成本為60元。商場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貨均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為促銷采用以下四種方案。方案一:將商品以七折銷售;方案二:凡是購滿100元者,均可獲贈價值30元的商品(該商品的成本為18元);方案三:凡是購滿100元者,將獲得面值30元的非兌現(xiàn)禮金券(假定在有效期內禮金券被90%使用);方案四:凡是購滿100元者,將獲返還現(xiàn)金30元。那么對企業(yè)來說,同樣是用70元人民幣與原價100元的商品之間的交換,選擇哪種方式最有利呢(所有價格均為含稅價格,不考慮所得稅前扣除的工資及其他費用,由于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對結果影響較小,因此計算時不予考慮)?
方案一:相當于商業(yè)折扣銷售
增值稅=70÷(1+17%)×17%-60÷(1+17%)×17%=1.45(元)
應納稅所得額=70÷(1+17%)-60÷(1+17%)=8.55(元)
所得稅=8.55×25%=2.14(元)
應納稅合計=1.45+2.14=3.59(元)
稅后利潤額 =70÷(1+17%)-60÷(1+17%)-2.14=6.41(元)
方案二:買贈銷售方式
銷售100元商品應交增值稅=100÷(1+17%)×17%-60÷(1+17%)×17%=5.81(元)
贈送30元商品視同銷售,應交增值稅=30÷(1+17%)× 17%-18÷(1+17%)×17%=1.74(元)
合計應納增值稅=5.81+1.74=7.55(元)
代扣個人所得稅:根據(jù)國稅函[2000]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批復》,商場代繳顧客偶然所得個人所得稅為:
30÷(1-20%)×20%=7.5(元)
企業(yè)所得稅:贈送商品的成本屬于非公益性、救濟性捐贈支出,按稅法規(guī)定贈送的商品成本和代交的個人所得稅不允許稅前扣除。
應納稅所得額=100÷(1+17%)-60÷(1+17%)=34.19(元)
所得稅=34.19×25%=8.55(元)
應納稅合計=7.55+7.5+8.55=23.6(元)
稅后利潤額=(100-60)÷(1+17%)-18÷(1+17%)-7. 5-8.55=2.75(元)
方案三:贈送非兌現(xiàn)禮金券促銷方式
銷售100元商品應交增值稅=100÷(1+17%)×17%-60÷(1+17%)×17%=5.81(元)
贈送30元購物券視同銷售,應交增值稅=30÷(1+17%)× 17%-30×(1-40%)×90%÷(1+17%)×17%=2.00(元)
合計應納增值稅=5.81+2.00=7.81(元)
其贈送的購物券,為有機證券,按照國稅函[2000]57號文,應代扣代交個人所得稅額為:
30÷(1-20%)×20%=7.5(元)
贈送禮金券屬于非公益性、救濟性捐贈支出,按稅法規(guī)定其成本和代交的個人所得稅不允許稅前扣除。
應納稅所得額=100÷(1+17%)-60÷(1+17%)=34.19(元)
所得稅=34.19×25%=8.55(元)
應納稅合計=7.81+7.5+8.55=23.86(元)
稅后利潤=(100-60)÷(1+17%)-30×(1-40%)×90%÷(1+17%)-7.5-8.55=4.29(元)
方案四:返現(xiàn)銷售方式
銷售100元商品應交增值稅=100÷(1+17%)×17%-60÷(1+17%)×17%=5.81(元)
應代扣代交個人所得稅額=30÷(1-20%)×20%=7.5(元)
返還的現(xiàn)金屬于非公益性、救濟性捐贈支出,按稅法規(guī)定其成本和代交的個人所得稅不允許稅前扣除。
應納稅所得額=(100-60)÷(1+17%)=34.19(元)
所得稅=34.19×25%=8.55(元)
應納稅合計=5.81+7.5+8.55=21.86(元)
稅后利潤額=(100-60)÷(1+17%)-30-7.5-8.55=-11.86(元)
表1 各方案的利稅分析比較單位:元
從表1可看出,方案一商業(yè)折扣銷售方式下稅費最小,稅后利潤最高。
在商業(yè)折扣銷售方式下,直接下調銷售價格,這既未違反稅法,又擴大了銷售額,收到了雙重效果。而買贈銷售方式和贈送非兌現(xiàn)禮金券促銷方式實質上都屬于實物折扣銷售方式,是在發(fā)生銷售額的基礎上進一步贈送商品,稅法上視同銷售行為,不僅增加了增值稅稅收負擔,而且還為顧客的偶然所得代扣代交個人所得稅,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商業(yè)企業(yè)稅收負擔。同時在返券的實際操作中,商家大多對商品標價進行了“技術”處理,消費者很難找到標價正好達到參與返券活動的合適商品,只能尋找其他商品彌補差價,以得到返券。取得返券后,消費者必須在很短的期限內消費完畢,因而不得不被迫再次購物,而所購商品價格也很難恰好等于返券數(shù)額,于是要么放棄剩余返券,要么只能再添現(xiàn)金,因此消費者對返券銷售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在返現(xiàn)銷售方式下,企業(yè)不僅需代扣代交個人所得稅,而且將自己的凈利潤也都贈送出去了,這種促銷行為必然會產生虧損。
商業(yè)企業(yè)在經營理財決策中,應當了解和掌握一些稅收籌劃的方法和技巧,在符合國家稅法允許的范圍內,事先對自己的促銷行為進行精心策劃,把納稅籌劃變成企業(yè)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商業(yè)促銷活動所面臨的環(huán)境復雜,企業(yè)在選擇折扣方式時,除了考慮稅收因素外,還應注意其他因素,例如購買方對折扣方式的心理偏好、折扣的及時性、折扣商品的選擇范圍、折扣商品的質量、薄利多銷后利潤總額的增減等。若只考慮稅收,而達不到促銷目的,對企業(yè)來說則是得不償失,所以,企業(yè)不能盲目選擇折扣方式,而應當全面權衡,綜合籌劃,選擇最佳的折扣方式,以便在降低稅收成本的同時,實現(xiàn)企業(yè)效益最大化。
[1]中國注冊稅務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教材:稅法II[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0.
[2]楊霞光、梁文濤:不同折扣方式銷售的稅收籌劃案例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4).
[3]梁文濤:試探折扣的納稅籌劃[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8(6).
[4]費茂清、劉意:淺析促銷方式的納稅籌劃[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7(6).
[5]計金標:稅收籌劃(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瓊芳)
book=128,ebook=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