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原經濟區(qū)范圍界定研究

      2010-09-06 06:08:22安春華喬旭寧趙永江陳盼盼馮德顯王海江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0年6期
      關鍵詞:斷裂點經濟區(qū)中原

      安春華,喬旭寧,趙永江,陳盼盼,馮德顯,王海江

      (1.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鄭州450052;2.河南省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鄭州450052;3.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中原經濟區(qū)范圍界定研究

      安春華1,2,喬旭寧3,趙永江1,陳盼盼1,2,馮德顯1,2,王海江3

      (1.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鄭州450052;2.河南省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鄭州450052;3.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建設中原經濟區(qū),促進中原崛起,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和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是落實中央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規(guī)劃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積極實踐。依據中原城市群綜合影響力、中心城市綜合影響力,通過中心城市的選取、指標體系的構建,利用斷裂點理論和Arcgis空間運算的方法界定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

      中原經濟區(qū);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綜合影響力;Arcgis

      建設中原經濟區(qū)是加快實施中部地區(qū)崛起的國家戰(zhàn)略需要,有利于發(fā)揮中原“腹地效應”和推進全國區(qū)域協(xié)調布局,有利于統(tǒng)籌解決“三農”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強中原糧食核心區(qū)建設,有利于探索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新路徑和內外需求兼顧的增長模式。配合中原經濟區(qū)發(fā)展和規(guī)劃,本研究利用中心城市綜合影響力、城市群綜合影響力對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進行界定。

      1 研究方法的選擇

      國外關于城市經濟輻射力的思想淵源較早,從早期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到當代的都市圈、城市群理論,無不包含了豐富的城市經濟輻射的內容。其中一些知名的理論模型,成為我國學者進行城市經濟輻射力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城市斷裂點理論作為城市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被廣泛用來確定城市吸引范圍的城市經濟區(qū)的劃分[1]。城市斷裂點理論作為城市地理學關于城市影響范圍研究的重要理論方法,其基本觀點是:一個城市對周圍地區(qū)的綜合影響引力,與它的規(guī)模成正比,與距它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以此理論為基礎,賴利(W.J.Reily)1931年提出的“零售引力規(guī)律”和康弗斯(P.D.Converse)于1949年提出斷裂點(breaking point)概念和計算方法,計算出相鄰兩個城市之間吸引范圍的平衡點。并被廣泛用來確定城市吸引范圍和城市經濟區(qū)的劃分,是目前比較成熟的一種方法。斷裂點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城市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國學者也以此理論模型對我國的城市經濟輻射力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例如,陶海洋以斷裂點理論分析了上海、南京對鎮(zhèn)江的經濟輻射力[2];賈若祥,侯曉麗以斷裂點理論分析研究了山東省省際邊界地區(qū)的中心城市輻射力[3];馮德顯等以斷裂點理論分析了鄭州市的經濟輻射范圍[4];南平等以斷裂點理論分析了甘肅省中心城市經濟輻射范圍[5];李保平,張晶以斷裂點理論為依據分析了甘肅省邊界地區(qū)的城市間輻射力范圍[6];李博等以斷裂點理論從空間的角度進一步衡量了桂林區(qū)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力范圍[7]等。在研究中原經濟區(qū)過程中,課題組選用了斷裂點法來界定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

      傳統(tǒng)的裂點法主要存在3個方面缺陷:第一,公式以城市人口表示城市的規(guī)模和吸引力,但是城市的吸引力應體現為其綜合實力;第二,公式僅計算相鄰兩個城市的一個斷裂點,而兩城市間的吸引范圍的界限是一條線;第三,目前,城市群和城市圈逐漸發(fā)揮出區(qū)域性中心作用,在區(qū)域劃分中應更重視城市圈和城市群的作用。為彌補上述缺陷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定量計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量計算法主要采用斷裂點法,該方法旨在通過兩城市或兩城市群間城市綜合影響力平衡點的判定,對比分析出中原經濟區(qū)的影響范圍,即中原經濟區(qū)的邊界;定性分析法,是通過專家對兩城市或兩城市群間社會、經濟、文化間的相互交往程度,以及自然地理特征的相對一致性,確定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界限。

      為了科學界定中原經濟區(qū)空間范圍,構建了綜合全面的指標體系。首先,從經濟綜合影響力、產業(yè)綜合影響力、企業(yè)綜合影響力、科技綜合影響力、基礎設施綜合影響力、開放綜合影響力、人力資源綜合影響力等方面選用了31個指標,對城市的綜合影響力進行評價;其次,選取了與河南接壤省份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對比,得出了多個斷裂點,克服由一個點所產生的界限劃分時的隨意性。第三,用上述方法,對中心城市——鄭州市的影響范圍進行計算,再對中原城市群的影響范圍進行計算,兩者進行互相修正,得出定量分析的鄭州市和以鄭州市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影響范圍,即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

      2 中心城市(鄭州)綜合影響力判斷

      2.1 中心城市選擇

      中原經濟區(qū)以鄭州市為中心。周邊城市主要選擇與河南接壤省份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如:武漢、石家莊、太原、合肥、南京、西安、濟南等。

      2.2 城市綜合影響力指標體系選擇

      將城市綜合影響力歸結為城市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環(huán)境、科技、文教等各領域所具備的現實實力和發(fā)展能力集合?,F實實力為當前城市所聚集要素、所創(chuàng)造財富的總量和規(guī)模,它決定城市的輻射和影響程度,是城市外部特征的具體體現。發(fā)展能力是城市各方面所達到先進程度(或現代化程度)的潛力和城市運行高效率所具備的最優(yōu)環(huán)境,是城市發(fā)展動力內部機制的具體反映。

      城市綜合影響力主要分解為8種綜合影響力:政治、經濟實力、產業(yè)、企業(yè)、開放程度、科技、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源。其核心在于產業(yè)綜合影響力、經濟綜合影響力及科技綜合影響力,其中產業(yè)綜合影響力是關鍵。由于政治綜合影響力受行政區(qū)劃因素的制約,無法具體量化,在進行定量評價時予以舍棄。

      在城市綜合影響力評價中,對涉及經濟、產業(yè)、企業(yè)、科技、基礎設施、開放程度、人力資源等綜合影響力相關的近百個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進行篩選,構建評價指標層(表1)。

      2.3 城市綜合影響力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

      城市綜合影響力指標體系可分為4層:第一層為目標層,即城市綜合影響力;第二層為準則層,由綜合經濟實力綜合影響力、產業(yè)綜合影響力、企業(yè)綜合影響力、開放綜合影響力、科技綜合影響力、基礎設施綜合影響力及人力資源綜合影響力7個領域組成;第三層為領域層,由13個領域構成;第四層為指標層,由具體的31個指標構成[8]。

      2.4 權重的確定

      (1)構造判斷矩陣。在遞階層次結構建立后,針對上一層次指標因素,下一層次與之有聯系的分指標之間兩兩進行所得的相對重要性程度,建立判斷矩陣。

      (2)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因素對于某一準則的相對權重(表1)。

      表1 城市綜合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Tab.1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i nflu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ir target weights

      2.5 綜合影響力計算

      (1)消除量綱影響。用各指標的實際值(X)和相應的標準值(X0)進行比較。在比較時要將“正指標”和“負指標”區(qū)別對待。無量綱化計算公式:I=X/X0。式中:I為評價值;X,X0分別為某一指標的統(tǒng)計值和標準值(x當為正指標時;I=X0/X,當x為負指標時)。

      正指標選擇占各指標的最大值為標準值,逆指標選擇各指標的最小值為標準值,通過實際值與標準值的比較,即把各種指標換算為可以進行同度量的指標,其值均小于或等于1。以各指標數據最大值為標準值,對統(tǒng)計數據進行無量化處理。

      (2)鄭州市綜合影響力的計算。根據已選城市實值(2002,2006,2007年),選擇加權求和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即在綜合評價時,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指標層采用加權求和模型:Q=∑IiWt。式中:Ii,Wt分別為下一層指標i的評價值和相對應的權重。

      通過上述公式計算并分析,得到鄭州市綜合影響力值(表2~表3)。

      表2 2002,2006年鄭州與周邊中心城市綜合影響力評價結果Tab.2 The integrated i mpact evaluation results of Zheng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cities in 2002 and 2006

      表3 2007年鄭州及周邊中心城市綜合影響力評價結果Tab.3 The i ntegrated i mpact evaluation results between Zheng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cities i n 2007

      2.6 鄭州市綜合影響力范圍判定

      以層次分析法對各城市綜合影響力目標層、準則層和領域層計算出來的分值為基礎,運用斷裂點模型,分別計算出鄭州與石家莊、太原、南京、合肥、濟南、西安、武漢7個省會城市各指標影響區(qū)域的分界點。

      (1)兩城市斷裂點模型計算。2個城市影響區(qū)域的分界點(斷裂點)公式為:DAX=DAB/(1+(SB/SA)1/2)。式中:X為兩個城市A、B的輻射力分界點;DAX為X點距A城市的距離;DAB為B點距A城市的距離;SA,SB分別是A,B兩城市的規(guī)模(這個規(guī)模可以用人口,經濟,產業(yè),基礎設施等替代,本研究中采用了城市綜合影響力來衡量兩城市的規(guī)模)。

      (2)鄭州市與周邊省會城市斷裂點計算。以層次分析法對各城市綜合影響力目標層、準則層和領域層計算出來的分值為基礎,運用斷裂點模型,分別計算出2002, 2006,2007年鄭州與石家莊、太原、南京、合肥、濟南、西安、武漢7個省會城市各指標影響區(qū)域的斷裂點(圖1,表4~表5)。

      圖1 鄭州市與周邊中心城市裂點(2002,2006,2007年)Fig.1 The breaki ng point between Zhengzhou C ity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al central cities(2002,2006,2007)

      表4 2002,2006年鄭州市與周邊中心城市的斷裂點Tab.4 Breaking points between Zhengzhou C ity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n 2002 and 2006

      表5 2007年鄭州市與周邊中心城市的斷裂點Tab.5 Breaki ng points between Zhengzhou C ity and its neighbouri ng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n 2007

      由圖1看出縱軸上0.5表明鄭州城市綜合影響力與周邊省會城市的城市綜合影響力處于均衡,因此斷裂點位于二者中間,大于0.5,說明鄭州城市綜合影響力超過對比城市。鄭州市城市綜合影響力大于石家莊、太原、合肥和西安,小于南京和武漢。從時間序列來看,鄭州市的城市綜合影響力呈現快速增長,發(fā)展速度和水平高于同期周邊的石家莊、太原、合肥和西安,但慢于南京。

      (3)鄭州市影響范圍計算結果。根據裂點模型計算結果,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平臺空間距離計算模式,得到在周邊省會城市作用條件下的鄭州市城市輻射范圍,考慮到行政區(qū)劃的完整性,對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進行初步判斷:包括河南省除信陽市外的所有地市,以及河北省的邯鄲市、山西省的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山東的荷澤市,總面積22.75萬km2(圖2)。

      圖2 2007年鄭州市綜合影響力范圍圖Fig.2 Zhengzhou C ity comprehensive sphere of influence in 2007

      3 中原城市群綜合影響力判斷

      3.1 城市群選擇

      8個城市群分別是: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圈、關中城市群、武漢都市圈、皖江城市帶、江蘇沿海經濟區(qū)、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

      利用上述方法,將中原城市群與周邊7個經濟區(qū)或群進行城市群間斷裂點分析計算(表6~表7),得到中原經濟區(qū)綜合影響范圍(圖3)。其中單核心城市群,如:太原城市圈、關中城市群、武漢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帶,選用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為中心計算斷裂點,分別為太原市、西安市、武漢市、合肥市。多核心城市群,如:江蘇沿海經濟區(qū),選用該區(qū)的連云港市、淮安市和鹽城市3市的幾何中心計算斷裂點;京津冀城市群,選用北京和天津的幾何中心計算斷裂點;而山東半島城市群,則選用濟南市和青島市的幾何中心計算斷裂點。

      圖3 中原城市群綜合影響力范圍Fig.3 Central pla ins urban agglomeration’s comprehensive sphere of influence

      表6 2007年中原城市群及周邊城市群綜合影響力評價結果Tab.6 Comprehensive i mpact assess ment results between Central pla ins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7

      表7 2007年中原城市群與周邊城市群綜合影響力斷裂點Tab.7 Breaki ng points between Central pla ins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7

      3.2 中原城市群影響范圍計算結果

      范圍包括:河南省全域,河北省的邯鄲,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江蘇省的徐州,山東省的菏澤,安徽省的淮北、阜陽、宿州、亳州,總面積為27.06萬km2。

      4 中原經濟區(qū)范圍確定

      4.1 基本原則

      4.1.1 文化一致性原則。文化是區(qū)域聯系的重要橋梁,是區(qū)域間聯系的軟體,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區(qū)域不可分割性。文化具有強大滲透力,可以穿透地域空間的限制,使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淵源的地區(qū)保持緊密的聯系和交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文化發(fā)展特征的區(qū)域往往具有相同區(qū)域發(fā)展特征和相似的區(qū)域發(fā)展趨向,不宜割裂。

      4.1.2 歷史的傳承性原則。由于歷史上密切的交往,地區(qū)之間經濟上必然保持緊密的聯系,自然形成了相對合理的區(qū)域分工,這種歷史傳承具有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4.1.3 區(qū)域經濟聯系緊密原則。主要是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由于相同的市場、產品、生產技術、相同的競爭對手或發(fā)達的交通和通信聯系等,使區(qū)域間經濟發(fā)展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具有市場競爭中共命運的共生發(fā)展環(huán)境,始終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通過裂點計算結果表明菏澤、聊城在中原經濟區(qū)城市綜合影響范圍之內;菏澤、聊城納入中原經濟區(qū)內,成為中原經濟區(qū)北部的支撐點。

      4.1.4 專業(yè)化分工合理性原則。主要是指區(qū)域間在生產上具有專業(yè)化分工聯系特征,由于資源節(jié)約、技術等因素,具有生產專業(yè)化分工聯系的區(qū)域,應該保持區(qū)域發(fā)展政策的一致性。

      4.1.5 行政區(qū)劃的完整性。政治對經濟發(fā)展具有強力的干預作用,在我國更明顯。相對于中原經濟區(qū)更大范圍的概念,保持河南省行政主體區(qū)域的完整性很有必要。在斷裂點計算的基礎上,以地市級為邊界,初步劃定中原經濟區(qū)范圍。信陽為河南省一部分,根據行政區(qū)劃完整性原則,納入中原經濟區(qū)范圍。

      4.2 中原經濟區(qū)范圍初步確定

      通過中心城市影響力與以中原城市群綜合影響力計算確定的影響范圍有一定的差別,面積相差4.31萬km2。表明鄭州市作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建設區(qū)域性中心城市過程中,其中心性和競爭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和加強;而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對周邊城市群或經濟區(qū)的綜合影響力較強。根據中心城市與中原城市群兩個層次綜合影響力的影響范圍,結合判定原則劃定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最終結果包括河南省全域,河北省的邯鄲,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山東省的菏澤、聊城,安徽省的淮北、阜陽、宿州、亳州等,總面積為28.65萬km2區(qū)域為中原經濟區(qū)的范圍(圖4)。

      圖4 中原經濟區(qū)范圍Fig.4 The scope of Central Pla ins Econom ic Region

      隨著中原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中原城市群單核心的轉變,中原經濟區(qū)區(qū)域分工協(xié)調和發(fā)展,中原城市群區(qū)域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等因素影響,中原經濟區(qū)的實際范圍也將不斷地變化和拓展。

      [1] 劉科偉.城市空間影響范圍劃分與城市經濟區(qū)問題探討——以陜西省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25(2):131-132.

      [2] 陶海洋.淺議增強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及其主要途徑[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4):24-25.

      [3] 賈若祥,侯曉麗.山東省省際邊界地區(qū)發(fā)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3,22(4):31-32.

      [4] 馮德顯,賈晶,喬旭寧.區(qū)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力及其評價——以鄭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3):266 -267.

      [5] 南平,姚永鵬,張方明,等.甘肅省城市經濟輻射區(qū)及其經濟協(xié)作區(qū)研究[J].人文地理,2006,88(2):89-90.

      [6] 李保平,張晶.甘肅省省際邊界中心城市發(fā)展研究——以陜甘省際邊界地區(qū)為例[J].甘肅科技,2008,24 (2):2-3.

      [7] 李博,賈志永,靳取.桂林區(qū)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力范圍分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9,22(1):40-40.

      Research on the Scoping of the Central Pla ins Econom ic Region

      An Chunhua1,2,Qiao Xuning3,
      Zhao Yongjiang1,Chen Panpan1,2,Feng Dexian1,2,Wang Haijiang3
      (1.Institute of Geography,Henan Academ y of 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2.Rem 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 rm ation System s Laboratory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450052,China;3.Institute of urveying and Land Info rm 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Building central economic region to realize the rise of central plains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to promote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is themajor initiatives to i mple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planning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region,and is the active practice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 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ing.This study depends on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s urban group and the center cities,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the center c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by using the city breaking point theory and the Arcgis space computation methods,has defined the scope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region;central plains urban group;center cities;comprehensive influence;Arcgis

      book=0,ebook=35

      K902

      :A

      :1003-2363(2010)06-0138-07

      2010-10-13;

      :2010-11-0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0YJC790251)

      安春華(1972-),男,河南清豐縣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資源環(huán)境生態(tài)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數據庫研究,(E-mail) pyqfzz@sina.com。

      趙永江(1964-),男,河南孟州人,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產業(yè)、經濟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E-mail)zyj1964@yahoo. com.cn。

      猜你喜歡
      斷裂點經濟區(qū)中原
      沁園春·贊中原
      黃河之聲(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追夢新時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設(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畫餅充饑
      結合微博數據挖掘的城市群時空特征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qū)聯動發(fā)展戰(zhàn)略探討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qū)同城化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區(qū)
      基于斷裂點模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輻射效應研究
      軟科學(2014年10期)2014-11-03 18:09:55
      基于空間引力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增長極選擇研究
      卫辉市| 晋城| 浠水县| 西林县| 新余市| 会昌县| 弥渡县| 当雄县| 沧州市| 原阳县| 镇平县| 应用必备| 永修县| 兴安盟| 庄河市| 应用必备| 郁南县| 伊川县| 德清县| 新竹县| 盘锦市| 来宾市| 大化| 南京市| 昌平区| 札达县| 金塔县| 铜鼓县| 翁牛特旗| 凌源市| 钦州市| 拉萨市| 吉水县| 平昌县| 灌南县| 德阳市| 浦江县| 绵竹市| 札达县| 称多县|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