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珍
摘要:本文評述了第七屆全國高中英語優(yōu)質課大賽的突出優(yōu)點,并結合筆者的親身教學經歷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了反思,寫出了自己的心得。
關鍵詞:優(yōu)質課,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合作學習,任務型教學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反思。
2010年3月27日至29日,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在合肥舉辦了第七屆全國高中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英語教師、教研工作者、學會專家及領導觀摩了16節(jié)由第七屆全國高中英語優(yōu)秀課例展品活動中評出的一等獎選手所執(zhí)教的現(xiàn)場課。選手們出色的教學素養(yǎng),科學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合肥八中學生默契的配合以及專家們的現(xiàn)場點評;使每節(jié)課精彩紛呈。由各省推選的上百名觀摩教師組成的“教師觀察評審團”在觀摩過程中,使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觀察表》,分組對執(zhí)教教師的上課過程進行觀察與評價,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研討。故與以往全國優(yōu)質課堂競賽不同的是,本次會議更強調觀摩和研討,處處體現(xiàn)了淡化競爭與結果、注重研討與過程的理念。本文將評述本次大賽的特點,并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歷對高中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了反思,寫出自己的心得。
一、本次教學觀摩研討會的特點:
本次大賽共有12節(jié)閱讀課,聽說(或以說為主)課有3節(jié),讀寫綜合技能課1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次觀摩與研討課的授課老師們展示了我國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的最好水平,也反映了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深入開展課題教學研究,有效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歸納起來,本次觀摩研討活動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特點:
1.授課老師非常高的教學素質標志著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水準:
授課老師無論是語言、語調、語言表達能力,還是與學生交流互動中的語言運用,都表現(xiàn)出非常優(yōu)秀的語言素質。老師流利自如的口語,為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提供了基礎,合理有創(chuàng)新的教案設計,有效的多媒體的使用更加符合教學過程的需要。
2.優(yōu)質課反映出了現(xiàn)代高中英語教學的先進的教學理念;
授課老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方向,體現(xiàn)了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3.教材使用非常靈活,教學活動設計、文本處理更加精細、嚴密,頗有新意和創(chuàng)意:
選手對教材的掌握表現(xiàn)在使用教材和資源非常得當,教材的選擇上更有創(chuàng)新;大量的師生雙邊活動,較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活動;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更加理性,也更講究實效性;如王冠、張晉芳制作的精美課件更加符合教學過程的需要;傳統(tǒng)媒體的使用也恰到好處,如東北師大附中李忠芬在描述到Marys feeling時給出相應的形容詞,設計出新穎獨特的圖表,利用白板巧妙地呈現(xiàn)出來,既注重對人物心理的欣賞,又讓學生學會了很多有用的詞匯,很有新意和創(chuàng)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輕松有趣的創(chuàng)意導入和一些經驗性的元素加入:如李忠芬讓學生們做單手系鞋帶的動作,引導學生們體驗到殘疾人的感受,再談到著名的殘疾人,自然引出標題;吳霞利用音樂導入各種節(jié)日,又讓學生們動手制作出海報,李倫軍利用三段小視頻導入Body Language。
4.重視閱讀過程,加強閱讀策略和指導,閱讀課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
閱讀能力由四個層次構成:(1)從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基于文本信息推斷出結論的能力;(3)整合觀點和信息的能力;(4)評價文本的內容、語言的能力。在每一個層面上還有一些分項的能力。本次參加比賽的閱讀課體現(xiàn)了對以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遵循閱讀課的基本教學活動步驟,由導入、讀前、略讀、尋讀、深層理解、檢測評價等步驟組成,又在延續(xù)上述教學思路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教學活動的設計、文本的處理更加精細嚴密。
5.通過任務型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途徑是語言習得理論的具體應用,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通過同桌或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在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語言的實際運用。該模式能提高學生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發(fā)展他們的溝通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他們體驗到完成任務的喜悅,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能。
6.通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來進行學習。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與體驗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本次觀摩課需要進行改進和探究的地方: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本次觀摩研討課中反應出的一些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研討、反思和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這正是我們觀摩與研討的目的。
1.本次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課閱讀課所占比重較大,綜合技能課較少,缺乏語法課型;本次16節(jié)觀摩課中閱讀課占12節(jié),聽說(以說為主的)課占3節(jié),讀寫綜合技能課僅1節(jié),沒有一節(jié)語法課,這種傳統(tǒng)的并難把握的課型應由執(zhí)教老師呈現(xiàn)出來,為老師觀摩研討以及平時的教學提供更好的平臺。
2.觀察量表所能體現(xiàn)的幫助執(zhí)教老師進行反思的效用在這次研討會中沒有凸顯出來;這次觀摩研討會挑選的上百位“課堂觀察評審團”是全國各省市推選的本省高中英語老師,雖然在進行觀察量表使用培訓時,大會宣稱觀察評審團將與專家評委一起參與針對執(zhí)教老師的提問與互動活動,但是,在專家評委對執(zhí)教老師進行提問和評價時,也許是因為課間時間緊的原因吧,觀察團的老師沒有機會參與到互動中,還有專家提問過于趕“有什么問題課下再商討”,使參會老師難以領略到真正的評論和教學思想的撞擊,要是專家評委與執(zhí)教老師互動時間至少在20分鐘左右,兩天半的觀摩課延長至三天,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效果會更好。
3.如何確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
關于如何確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的問題,我們不妨先來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是從教師出發(fā),還是從學生出發(fā)?(2)是從語言知識點出發(fā),還是從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出發(fā)?(3)教學目標是否合理、可行,并具有可檢測性?(4)教學目標是寫出來應付差事的,還是為自己的教學服務的?
教學目標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觀。如果教學目標是從教師出發(fā)的,教師必然是更加關注自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如果教學目標是從語言知識出發(fā)的,教師就會一味的灌輸語言知識,忽略學生的感受能力的發(fā)展。
嚴格意義上,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和表現(xiàn)程度(Degree)四要素(簡稱“ABCD”原則)。新課程下英語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依據(jù)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和學習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內容制定出明確、具體、恰當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從而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4.小組活動的真實有效性和教學互動有效性的質量問題:
在新課程下,課堂互動模式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增多。例如,在本次觀摩與研討會上,幾乎所有的授課老師都組織了小組活動,但小組活動的真實有效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有些學生沒有完全進入實質性的討論,討論與課程沒有非常吻合,小組活動沒有真正為學生的交流和實踐創(chuàng)造有效的學習機會。而且生生互動一般都被安排在每節(jié)課結尾部分。在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從開始到結束都可以不斷貫穿生生互動活動,這樣才會使學生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提高學生課堂單元時間內的語言實踐機會。
三、觀摩與研討后的體會與思考。
兩天半密密麻麻的聽課任務的確辛苦,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學生們在教室里坐一整天的疲憊學習與痛苦,但這次課堂觀摩為我提供了觀摩,學習與交流的平臺,還促成了自己重新確立個人專業(yè)成長目標,受益匪淺。
受益之一:我有幸看到由這次觀摩研討會制定的課堂觀察量表。量表設置了如下七個模塊: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行為細則,教師素質細則,課堂氛圍細則,學習過程學生參與細則,課件的設計與演示,教師對學生錯誤的反應。觀察范圍很細,內容及角度極其全面。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借助這份觀察表去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定位,提高我們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甚至教育本身的思考能力,在汲取他人經驗的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提高我們的專業(yè)成長。
受益之二:觀摩到了各地市優(yōu)秀老師對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詮釋,在二天半的觀摩與研討活動中,授課老師充分展現(xiàn)了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展現(xiàn)了一堂堂精彩的示范課,他們努力將自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落實到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他們課后對教學設計的陳述和對自己教學過程及效果的反思,反映出他們對理論的思考,對教學的不斷追求;專家們的提問睿智、深刻,讓我受益頗深;專家與授課老師的互動,不僅幫助我提升了理念,還幫助我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筆者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有二十年了,通過研究大量教學實例和反思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教學目標中的缺陷:教學目標設計淡化,有些老師依據(jù)教材中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和任務以及自己的直覺確實教學目標,有些老師將教學內容當作教學目標,或根本不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些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表達不規(guī)范,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率沒有保障。
其次,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的缺陷:這節(jié)課你教的是什么,這是你給學生的語言輸入,然后輸出的時候跟輸入相配合,而我們有時輸出跟輸入不相關,既不能檢測這個學的東西,也不能練習用這個東西,那么你就沒給學生一個機會。
另外,語言的輸入不足,分層不夠;老師必須設法在話題語境中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呈現(xiàn)新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在完成整體理解和細節(jié)信息提取的同時體驗和理解新知識,通過思維導圖或者結構圖式幫助學生對信息進行重組、加工和整理,有效整合新舊知識,再通過分層輸出、部分輸出、整體輸出或擴展性輸出對新知識進行內化。只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真正落實了,學生才能形成新的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再者,對學生關注的缺陷和師生合作互動中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1)對學生傾聽不夠(2)給學生的選擇空間不夠(3)為學生提供的互動機會不足(4)對學生的潛能開發(fā)不夠。
最后,老師自身素質和自身發(fā)展的缺陷:我們大部分英語老師缺乏對英語語言的使用和對英語文化的理解,無法感受并實踐真正的英語課堂,但如果我們真正熱愛英語教學,我們就一定要利用多種渠道來學習,過去我們常常津津樂道,給學生“一杯水”,我們老師要有“一桶水”,以示老師的知識淵博。現(xiàn)在“一桶水”的容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老師必須時刻吸納新知識,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讓自己的知識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魯子問:2003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吳燕,2008,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敘寫、執(zhí)行和檢測[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2);15-18.
吳智丹,2008,低效或無效教學現(xiàn)象評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