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秀
四川省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1.1 臨床資料 收集 2008年 1月 ~2009年 10月因輸入血管活性物質(zhì)、抗生素類、止血脫水類以及應用化療藥物所致靜脈炎患者 90例。其中男性 50例,女性 40例,年齡 25~81歲,平均年齡為 56.5歲。根據(jù)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判斷標準[1],3組靜脈炎均為I 度。3組年齡、性別 、血管的選擇以及使用藥物的種類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
1.2 材料與儀器 ①硫酸鎂和紗布。②MF_c701興運多源治療儀 f 由興運實業(yè) (成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其治療原理為 2~25μm 遠紅外線,該治療儀由微電腦設置高、中、低 3檔功率供選擇使用。
1.3 方法 A 組采用 50%硫酸鎂局部濕熱敷,溫度 40~50℃,根據(jù)靜脈炎發(fā)生部位的腫脹面積將紗布以 50%硫酸鎂溶液浸濕,稍擰干,以液體不流溢為宜,覆蓋患處超出邊緣 2cm,每次 20min,每日 3次,3日為一個療程。B 組采用遠紅外線治療儀局部照射,3次/日,20min/次 ,照射距離為 20~30cm,連續(xù)用 3日。C 組應用硫酸鎂濕熱敷同時聯(lián)合運用紅外線治療儀局部照射,50%硫酸鎂局部濕熱敷,同時配合紅外線治療儀照射,每次 20min,每日 3次,3日為一個療程。
1.4 評價方法 顯效:局部紅腫消失,皮膚溫度正常,局部無痛感,治療 1日見效 ;有效治療 2日以上,局部紅腫大致消失,皮膚溫度正常,疼痛減輕;無效:治療 3日仍不明顯見效[2]。3組患者均于治療 3日后進行評價。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 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等級資料采用 Ridit 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療效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x2=10.53,p<0.05)。50%magnesium sulfate wet compression
表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n=30,例
3.1 靜脈炎是由于長期輸注高濃度刺激性較強的溶液引起的局部靜脈壁化學炎性反應。有資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這些病人 80%會發(fā)生程度不等的靜脈炎[3]。因此,臨床輸入性靜脈炎的發(fā)生會使患者不適,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也給護理人員增加了穿刺的難度和工作量,更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3.2 50%硫酸鎂溶液能直接經(jīng)皮膚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循環(huán),減少局部組織擴張。緩解組織的紅 、腫、痛等癥狀,達到消炎消腫的作用。并且硫酸鎂濕熱敷作為濕熱療法之一,熱效應對皮膚具有良好的穿透力,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多,從而達到消炎消腫的作用[4]。遠紅外線照射后,組織細胞活化,激發(fā)了 TGF 一 13的分泌和纖維原細胞的啟動,促使成纖維細胞增殖,促進損傷血管內(nèi)皮的修復;其次當細胞能量由高能回歸到低能狀態(tài)時,向外釋放熱量,產(chǎn)生溫熱效應和激發(fā)效應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促進新陳代謝及炎性物質(zhì)的吸收,糾正病灶局部的酸堿紊亂,減少不良刺激,消除炎性水腫,使無菌性炎癥消退,從而達到消炎消腫的作用;同時,遠紅外線的熱作用能降低神經(jīng)末梢的興奮性,從而減輕穿刺局部的疼痛,減輕了患者痛苦。
3.3 本次研究顯示:單純使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靜脈炎 3日有效率僅為 56.7%;單純使用硫酸鎂濕熱敷治療靜脈炎3日有效率僅為 63.3%;硫酸鎂濕敷聯(lián)合遠紅外線照射治療靜脈炎的 3日有效率為 90%,遠遠高于單純使用硫酸鎂濕熱敷和遠紅外線照射治療組。臨床上我們一般為了保證濕熱敷的效果,就需要不斷添加熱水,不斷更換濕敷的紗布,流程比較繁瑣。另外,單純添加熱水會降低硫酸鎂濃度而影響治療效果,如果我們在添加熱水同時添加硫酸鎂往往會造成很大的浪費。硫酸鎂濕熱敷聯(lián)合遠紅外線照射治療除了各自本身的作用外還能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可以增強療效。兩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還可以通過遠紅外線治療的溫熱效應可以有效維持硫酸鎂濕熱敷的溫度和濃度,不僅保證濕熱敷的效果,而且減少工作流程和有效避免浪費。因此,這種方法大大減少病人痛苦,方法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Intravenous nursing.Standards of practice.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J].J Intraven Nurs,1998,21(1 Supp1):S1-91.
[2]蔣妙華,樊棲.仙人掌治療藥物性靜脈炎效果觀察.護理實踐與研究,20o8,5:B0$1.
[3]吳勤,王鵬巨.靜脈給藥并發(fā)靜脈炎的發(fā)病機理和防治進展 [J].實用護理雜志,1994,10(2):41-42.
[4]唐映輝,高林春,劉光瓊.靜脈炎的預防及處理進展.解放軍護理雜志,2oo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