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亦超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一部擴大其生存空間,改善其物質生活條件的歷史。人類從森林走向城市,從簡陋的草屋進入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樓宇,是我們征服自然,建立更適于居住環(huán)境的過程。然而人類在征服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然。
18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后,城市化進程加速,由于生產集中引起的城市人口惡性膨脹,交通運輸的增加與復雜化,城市的耗能和垃圾排放量也隨之增多,城市的高速運作帶來了過度的能源開發(fā)和利用。
這些劇烈的變化已開始超出城市的承受能力,城市開始出現負面的環(huán)境問題:水資源短缺,水源受到一定污染;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成分大量增加;噪聲問題越來越突出;城市中的植物數量大量減少;熱島效應加劇;居民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等等。城市乃至建筑與環(huán)境之間開始產生不相協(xié)調的沖突。
而當今中國城市的最大特點是“城市化”,其直接表象就是城市擴張和人口密集化。在“混亂”與“失控”的表面背后,潛藏著前所未有的全新城市模型和突變過程。其不確定性、復雜性,使得建筑師與規(guī)劃專家們過往所積累的所有知識和經驗加上他們的想象力的總和都顯得力不從心。
城市化就像一張無形的網,不斷的覆蓋疊加在有限的土地上,甚至不斷的擴張。人居環(huán)境與建筑、城市之間的和諧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日常都市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都需要新概念的引入。
法國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認為,大城市的主要問題是城市中心區(qū)人口密度過大;城市中機動交通日益發(fā)達,數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現有的城市道路系統(tǒng)及規(guī)劃方式與這種要求產生矛盾;城市中綠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風、游憩、運動條件太差。因此要從規(guī)劃著眼,以技術為手段,改善城市的現有空間,以適應這種情況。他主張?zhí)岣叱鞘兄行膮^(qū)的建筑高度,向高層發(fā)展,增加人口密度。他主張中心空地,綠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寬度和停車場,以及車輛與住宅的直接聯系,減少街道交叉口或組織分層的立體交通,以綠化提高高密度城市中人們的生活質量。隨后出現的諾曼福斯特東京千年塔的概念設計也深刻的揭示了城市的矛盾(見圖1)。
這些例子雖然沒有建成,或者說是“空談”,但是大師已經看到了未來。在高昂的造價之下,許多設計師或許會低頭。但是城市的發(fā)展是一個過程,在具備充分的條件下,城市設計向高空發(fā)展是一種可行的趨勢。
在高密度、信息化、高效率的要求下,城市建筑先是越來越密集,而后是越來越高,城市的豎向生長早已開始,而且不可避免。如何在高于平面設計的三維設計中解決城市與環(huán)境的矛盾,是每個規(guī)劃師、建筑師所要考慮的問題。
生活在一個三維的世界中,物質構成了賴以生存的空間。然而無論是城市規(guī)劃還是城市設計都幾乎是停留在平面上完成的。筆者也有這樣的經歷:一張總平面圖外加若干分析圖與鳥瞰透視圖,幾周功夫一個“優(yōu)秀”方案就這么出爐了。而在接下來的思考當中,作為設計者我們真的考慮到了使用者的感受,這樣或者那樣的空間是否真的有利于市民在區(qū)域內活動。
城市設計無所不包,設計師和理論家對這一名詞的定義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而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城市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規(guī)劃布局、城市面貌、城鎮(zhèn)功能,并且尤其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相對于城市規(guī)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城市設計更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但是,在20世紀中葉以后,城市設計多半是為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提供指導、參考架構,因此與具體的景觀設計或建筑設計有所區(qū)別。
“城市設計要在三維的城市空間坐標中化解各種矛盾,并建立新的立體形態(tài)系統(tǒng)?!贬槍@一點,筆者認為城市設計還有第四維——時間。城市規(guī)劃不是二維的,城市設計也不僅僅是三維的。
基于當今城市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產生,除了向外圍擴張外,城市不得不向高空發(fā)展。高層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豎向面積遠大于其平面占地面積。城市中高層密集區(qū)建筑面積是其占地面積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此,城市集中化、高空化、三維化是為城市提供更多的休憩空間、公共空間。農村的城鎮(zhèn)化,帶來的是負面的影響,然而城市設計空間的三維化,即容積率的提高,使得人們擁有更多親近的綠地;更多天然種植的土壤和綠化營造出的宜人空間,這就是“維”的重生成。
這樣的理論帶來的好處有:“豎向城市”將會影響當前城市設計擴張的方向和實施方式。它將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辦公環(huán)境、休憩空間,使我們停留在地平面上完成建筑空間的現狀提升到天空的高度上。最后,它將指引我們重新思考現有的發(fā)展和技術如何完成設計和規(guī)劃我們人口稠密、矛盾眾多的城區(qū)。
現在,“豎向城市”概念介入的同時可以引入室內種植,它將使我們的城市設計更趨于人性化。一個帶有更大密度和可識別性的半封閉的室內綠色種植空間將是更適合工作、生活和娛樂的環(huán)境。當然,也就營造出一個更為舒適的空中公共空間。提供更大的內部聯系和交流機會將作為一項基本的設計準則。更多的綠色植物將彌補城市對環(huán)境造成的空氣,水源,噪聲等污染,同時緩解城市人們生活上的緊張與壓抑。
“豎向城市”的目的就是緩解城市與建筑的矛盾、城市與環(huán)境的矛盾,尋求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發(fā)展方向,為人們營造一種愉快的豎向城市生活,也使得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自然景觀的保護意識提高。
楊經文在《Urban Design Futures》一書中提出的豎向城市可以說明,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可以安排到高空進行,如空中公園、空中餐廳、戶外劇場、綠色廣場等都可以在一體化的高層建筑群中進行(見圖2)。這樣高層概念的產生就是對城市多維度的思考而產生的,將一個城市的平面圖與Z軸對齊標志著城市向高空發(fā)展。
建筑結合豎向城市既有賴于各方面學者的共同努力,同時也是每一位熱愛環(huán)境并對此抱有責任心的公民所應當關心的。沒有公民的共同認同,每一種理想旅程都將變得極其艱難。當政府將豎向城市標準化、法規(guī)法律化,并且也只有當其形成產業(yè)時,城市豎向設計以及后續(xù)的綠化設計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開展,城市豎向綠化也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走向普及。
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是著名的建筑師,“中庭旅館”的設計理念使得波特曼走向輝煌。位于洛杉磯的波那凡丘旅館綜合體,隨著旅館底層和屋頂花園的對外開放,旅館在不同的高度和方位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場所。在《交往與空間》中被分成兩個層面討論:“內部:一處精致的室內廣場,提供各種特選的公共生活;外部:一堵面向城市的光墻。”從設計的角度看,這樣的手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非常有趣的城市景觀和空間。但是從開發(fā)商的角度來看,不菲的造價在將來是否能夠帶來效益。
城市是物質的,同時又包含有時間的概念。盡管我們也許能夠讓人們感覺規(guī)劃和設計是物質的真實存在的,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一些城市的設計不是簡單的物質上的設計。城市設計是對政府決策以及建筑師思想的依賴性,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豎向城市設計基于高層建筑的發(fā)展更需要外在力量的支持。
[1][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石鐵矛,李志明.約翰·波特曼[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