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昀, 孫春濤
(新邵縣林業(yè)局,湖南 邵陽 422900)
松梢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屬鱗翅目,螟蛾科.主要寄主植物有馬尾松(Pinusmassoniana)、濕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華山松 (Pinus armandii)、黃山松 (Pinus taiwanensis)、赤松 (Pinus densiflora)、黑 松 (Pinus thunbergii)、紅松 (Pinus koraiensis)、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 松 (Pinus bungeana)、云杉(Picea asperata)等.主要危害十年生以下松樹嫩梢.幼蟲蛀害主梢造成主梢彎曲死亡、側梢叢生,樹冠呈帚把狀,嚴重影響樹木成材.該蟲在我國主要松科樹種適生區(qū)內均有發(fā)生,且仍在蔓延之中.國內主要在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四川、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湘北、湘中、湘南、湘東)等地發(fā)現(xiàn)該蟲為害[1].
松梢螟是新邵縣松科樹種的主要鉆蛀性害蟲之一,作為當?shù)卦l(fā)性害蟲,在一些中、成齡松林內長期存在.由于天然林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的食物鏈的調節(jié)使該蟲維持在低蟲口的平衡狀態(tài),表現(xiàn)出對中、成齡松樹危害影響不大,故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自 2002年新邵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縣域內松科樹種人工純林大面積增加,加速了松梢螟的擴散、蔓延、為害,甚至局部暴發(fā).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天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次期性生物災害有逐步演化成主要威脅的趨勢.2009年湖南省松梢螟大暴發(fā),相即啟動《湖南省林業(yè)生物災害應急預案》Ⅱ級響應.新邵縣松梢螟危害較為嚴重,危害面積達 0.29萬 hm2之多.
按照 “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理念,確保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xù)控制.根據(jù)新邵縣實際情況,摸清和掌握松梢螟各代各蟲發(fā)育歷期及生活史,探索松梢螟的防治方法,對預防新邵縣松梢螟的暴發(fā)成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現(xiàn)縣域生態(tài)安全和森林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邵縣位于湖南省中部,介于漣邵盆地之間.地理座標為 111°8′~ 111°50′E,27°15′~ 27°38′N.東連漣源市、邵東縣,南抵邵陽市、邵陽縣,西接隆回縣,北鄰新化縣、冷水江市.全縣東西長68.6 km,南北寬 43.6 km,總面積 176 078.2 hm2,是湖南省重點林業(yè)縣[2].
新邵縣境內整個地勢中部高、南北低,中部山地蟠居,南部丘崗交錯,北部低山,丘陵穿插.雪峰山余脈自西部逶迤入境,由西向東橫亙中部、向東部延伸.地貌以山丘為主,崗平次之;山丘占全縣面積 71.6%,素有“六山半水兩份田,份半道路和莊園”之稱.最高海拔龍山岳坪峰 1 513.6m,最低海拔潭溪鎮(zhèn)淘金橋 176 m,相對高差 1 337.6m.
新邵縣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 16.7℃,無霜期 276 d,年降雨量 1 309.7mm,年日照 1 387.4 h.由于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 4~6月,占全年降雨量54.7%.年平均相對濕度為 80%.
新邵縣松林資源豐富,全縣松林面積 3.09萬hm2(不包含近年來退耕還林新造國外松 1.35萬hm2),占有林地面積的 47.28%.其中:馬尾松面積 2.95萬 hm2,占松林總面積的 95.6%;國外松面積 0.14萬 hm2,占松林總面積的 4.4%.全縣馬尾松總蓄積 1 873 724 m3,平均每 hm2蓄積 63.45 m3[3].
2.1.1 成蟲
雌蟲體長 10~16mm,翅展 26~30mm,灰褐色,雄蟲略小,觸角絲狀,前翅灰褐色,灰白色波狀橫帶 3條,中室 1灰白色腎形斑,后翅灰白色,足黑褐色.
2.1.2 卵
橢圓形,長約 0.8mm,黃白色,將孵化時櫻紅色.
2.1.3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 18~27mm,呈淡紅色或淡綠色,頭、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各腹節(jié)各有生短剛毛的褐色對稱毛片 4對,背線、亞背線明顯,幼蟲 5齡.
2.1.4 蛹
紅褐色,長 11~15mm,末端深色狹橫骨條 1塊,上生 3對鉤狀臀棘(中央的一對較長).
該蟲在新邵縣一年發(fā)生二代,以幼蟲在被害枝梢和球果內越冬,大多為害郁閉度小、生長不良的 4~9年生幼林,在一般情況下,國外松受害較本土松類嚴重,以火炬松被害最重[4].
2.2.1 成蟲和蛹
各代成蟲的出現(xiàn)期:越冬代 5月中旬至 7月中旬,第 1代 8月初至 9月下旬,第 2代 9月中旬至 10月下旬.成蟲多下午至夜間羽化交尾產卵,壽命一般為 3~4d.成蟲穿破蛹室上端的薄網(wǎng)羽化而出,羽化后成蟲白天靜伏于梢頭針葉基部,19∶00~21∶00出來活動,補充營養(yǎng) ,飛翔迅速,有趨光性.各代成蟲出現(xiàn)高峰期不顯著,生活史極不整齊,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越冬代幼蟲于 4月下旬進入化蛹盛期,蛹期平均約 15 d,5月初開始羽化,5月下旬為羽化盛期,羽化率達 90%以上.第一代幼蟲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化蛹,8月中旬至 9月中旬為化蛹盛期.
2.2.2 卵和幼蟲
卵散產于被害梢已枯黃針葉的凹槽處,野外絕不產卵于新鮮組織上[4].卵期約 6 d.卵初產黃白色,3 d后呈櫻紅色,5 d后孵化出幼蟲,孵化率約 81%.11月下旬幼蟲在被害梢內越冬,越冬代幼蟲在翌年 3月底至 4月初開始活動,在被害梢內繼續(xù)下蛀到 2年生枝條內取食,有遷移為害新梢習性[4],新梢被蛀后鉤狀彎曲;6月上旬第一代幼蟲出現(xiàn)為害主梢.初孵幼蟲迅速爬至被害枯梢的老蛀道內隱蔽,取食碎屑、糞便等;3~4 d后脫皮進入 2齡,爬出吐絲下垂隨風飄蕩,并在植株上爬行.常爬行于主梢、側梢或少數(shù)爬行于球果危害,先行啃食梢頭嫩皮,在皮下蛀成小的蟲道,受害處有白色松脂溢出;3齡幼蟲蛀入嫩梢木質部為害,使主梢枯死,并具遷移危害另一新梢習性,遷移率約 47%,因而無蟲梢率約 48%.
2.3.1 危害現(xiàn)狀
下表為新邵縣 2004年至 2009年的松梢螟為害情況調查表.
表1 新邵縣 2004年至 2009年的松梢螟為害情況調查表Tab.1 From 2004 to 2009 of Dioryctria rubella infestation questionnaire in Xinshao County
據(jù)邵陽市林業(yè)有害生物普查技術報告表明,新邵縣 2004年松梢螟只有三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生,且為害面積僅 15.2 hm2[5].由上表看出,5 a后松梢螟的為害面積、樹種范圍不斷擴大,為害程度逐年加重,累積受害面積達 4 000 hm2之多,逐步變成了新邵縣松類樹種的主要害蟲,嚴重影響了受害林分正常生長和質量.
2.3.2 潛在的危害性
1)潛在的經(jīng)濟危害.松梢螟危害的主要寄主是馬尾松和濕地松.新邵縣現(xiàn)有馬尾松林面積2.95萬 hm2,加上近年來營造的國外松林面積 1.35萬 hm2,累計松林面積 4.3萬 hm2,占全縣有林地面積的 52.1%,是主要的商品用材林.松梢螟是一種危害枝梢的害蟲,主要危害 4~9年生的松幼林,以幼蟲蛀害主梢,引起側梢叢生,致使樹冠成畸形,高生長受抑制,樹干彎曲、分叉,形成“小老頭林”,阻礙了森林的培育,被害木當年新增材積僅為健康木的三分之一[4].嚴重影響松林的產量和質量,降低了松木的利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經(jīng)濟危害大.
2)潛在的環(huán)境危害.松樹由于受到松梢螟的危害,林冠和高生長受到嚴重影響,郁閉度降低,松林郁閉成林的時間將會延長,松林涵養(yǎng)水源能力減弱,造成水土流失現(xiàn)象增加,同時,由于林冠面積減少,松林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產生的有機物和氧氣也隨之減少,生態(tài)效益顯著降低.
3)其他危害.松梢螟不僅危害馬尾松,同時也危害黃山松、華山松.該縣旅游景區(qū)白云巖有黃山松原始群落 34 hm2,百里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新邵片區(qū))有人工栽植黃山松、華山松面積 70 hm2,這些松林一旦遭受危害,松林的觀賞性將會大大降低,旅游區(qū)的景致遭到破壞,定會影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及時、準確地做好預測預報工作.掌握蟲情自然擴散和發(fā)展動態(tài),每年對蟲情進行線路踏查和標準地詳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調查.建立監(jiān)測網(wǎng)絡,創(chuàng)新監(jiān)測模式,充分發(fā)揮基層林業(yè)工作站和森林管護人員在監(jiān)測調查工作中的作用,推行專業(yè)監(jiān)測和群眾監(jiān)測相結合,確保監(jiān)測覆蓋率達到100%.
營造多樹種多林層的混交林,調整樹種組成,提高林分的穩(wěn)定性,增加生物多樣性,,是防控林業(yè)有害生物的根本措施.它包括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立、維護、更新等.進行純林改造,加強中幼林林分的撫育管理,提高林分的生長量和抗性.
采取多種營林技術措施,有針對性的采用封山育林、撫育間伐、林分改造等手段培育健康森林.封山育林是改造疏殘林、次生林,促進人工林生長和防治森林病蟲害的簡單易行而又經(jīng)濟有效的措施,要把封山與育林有機結合起來,封山就是減少人畜破壞(禁止樵采、放牧和亂砍濫伐),豐富和促進生物群落的穩(wěn)定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育林就是要科學撫育管理(對退耕還林禁止林糧間作),促使幼林提早郁閉,促進林分和林木健康生長,提高林分抗性和增強自身調節(jié)能力.
3.3.1 燈光誘殺
利用螟蛾的趨光性和對紫外線的反應敏感性,將成蟲誘至燈的周圍,撲入收集器內誘殺,是一種簡便、經(jīng)濟和不污染環(huán)境的治蟲措施.在晚上19∶00~21∶00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3.3.2 剪枝除果
針對松梢螟將卵產于被害梢已枯黃針葉的凹槽處的習性和幼蟲在被害梢內越冬的特點,在 5月上旬以前剪除被害枝梢,集中燒毀,可有效壓低蟲口密度.剪枝時應注意留茬要短、切口要平,減少枝干傷口,防止成蟲在傷口產卵,輔以清除大樹有蟲球果切斷蟲源.2006年新邵縣巨口鋪鎮(zhèn)白羊塘村有一塊 8.6 hm2的 5年生濕地松純林發(fā)生松梢螟為害,當年新梢受害率達 70%,2007年 4月中旬,我們在該小班內將上年受害枝梢全部剪除,后經(jīng) 2007年 6月 30日調查,當年新梢受害率只有15.3%.
保護各種天敵昆蟲,抓住松梢螟越冬代及第1代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放蜂時間第 1代丘陵區(qū) 5月中旬,山區(qū) 5月下旬;第 2代丘陵區(qū) 6月下旬,山區(qū) 7月上旬.每畝放蜂量 8~10萬頭.
根據(jù)初孵幼蟲先啃食梢頭嫩皮習性,抓住第1、2代幼蟲初孵期這個最佳防治時期,進行藥物防治.第 1代丘陵區(qū) 5月下旬,山區(qū) 6月上旬;第 2代丘陵區(qū) 7月上旬,山區(qū) 7月中旬.2005年 5月25日在新田鋪鎮(zhèn)東比沖村用 30%氯胺磷乳油,80 mL/畝噴霧,在 1個月后對該小班進行檢查,未發(fā)現(xiàn)新的枝梢受害.
新邵縣是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建議將松梢螟害蟲列為該縣森林植物有害生物主測對象,擴大監(jiān)測范圍和種類,確定應施監(jiān)測面積.建立縣級專職測報員、鎮(zhèn)(鄉(xiāng))級兼職測報員、村級蟲情報告員的縣、鎮(zhèn)(鄉(xiāng))、村三級測報網(wǎng)絡,加大對專、兼職測報員的培訓力度,提升測報員的業(yè)務素質,實現(xiàn)測報工作由“報災”向“預警”轉變,提高測報準確率.
松梢螟的為害未引起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以前未大面積暴發(fā),不會導致林木死亡和沒有對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造成危害;要想讓廣大群眾認識到對松梢螟為害進行防治的必要性,一是通過積極宣傳發(fā)動可引起縣、鎮(zhèn)(鄉(xiāng))、村三級領導干部高度重視,得以激發(fā)林農治蟲的積極性,群策群力,形成共識.二是送科技下鄉(xiāng),傳授先進治蟲方法,使廣大林農知曉松梢螟害蟲是可防可控,林農的治蟲工作開展由自發(fā)轉為自覺,克服一度“你防我不防,他治我不治”的現(xiàn)象,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措施,以期達到聯(lián)防聯(lián)治的目的.
生物控制是通過保護林地的微生物及害蟲天敵(如寄生蜂、寄生繩等),使林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低蟲口狀態(tài)).新邵縣螟蛾類天敵種類雖多,但自然種群數(shù)量較少,寄生率和捕食率不高,在自然條件下難以控制危害.下述方法可供嘗試:對低蟲口密度的林分釋放赤眼峰和長距繭蜂提高天敵種群數(shù)量;對高蟲口密度的林分推行無公害防治(如仿生農藥吡蟲啉等),該藥劑對殺滅害蟲是高效的,對環(huán)境和天敵昆蟲是相對安全的[6].
大面積的松純林是引發(fā)松梢螟暴發(fā)成災的根本原因,惡劣的雨雪冰災氣候條件是松梢螟大面積為害的一個重要誘因,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存在松梢螟為害大暴發(fā)的可能.針對松梢螟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特點,新邵縣已對松梢螟害蟲實施了物理防治(摘除被害枝梢)和化學防治,并已取得一定效果.綜合防治是治理松梢螟的基本方針和有效措施.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是經(jīng)營主體多元化.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wěn)步推進,新邵縣的集體林、退耕還林基本承包到戶,經(jīng)營主體多元化,千家萬戶林農成為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的主體;二是管轄區(qū)域復雜化.因權屬問題形成許多的“插花山”、“邊界林”,這些山都分屬不同行政區(qū)域的農戶管理;三是因勞務輸出造成勞動力明顯不足等.鑒于上述情況,建議成立“新邵縣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服務公司”,該公司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實行企業(yè)化運作管理,以承包方式承擔縣內外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為當?shù)亓謽I(yè)有害生物防治服務的主體,使該縣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逐步走向市場化、社會化的服務軌道.
[1] 彭建文,劉友樵等.湖南森林昆蟲圖鑒[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 彭長發(fā),陳康民等.新邵林業(yè)志[M].新邵.湖南省新邵縣林業(yè)局編印,1997.
[3] 孫三喜,劉家富,李金平,等.新邵縣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報告[R].新邵:湖南省新邵縣林業(yè)局編印,2004.
[4] 李孟樓.森林昆蟲學通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7.
[5] 覃曉春.邵陽市林業(yè)有害生物普查技術報告[R].邵陽:湖南省邵陽市林業(yè)局編印,2005.
[6] 宋玉雙,黃北英.中國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新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08,11(6):31-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