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慶新
我喜歡水,喜歡它富于形式的存在方式,喜歡它給予我綿綿的遐思和感悟!
水,清澈、透明、晶瑩,作為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不論是動物、植物,還是我們?nèi)祟?,都離不開它。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將山與水分舉并論:“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彼钦苋说男?,啟發(fā)了后人關于山水審美的智慧。前人所作的《四喜詩》,說人生四大賞心樂事,即所謂“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這一偏于世俗的快樂,竟然也要請久旱之雨來領銜。
水,更是中外詩人謳歌禮贊的對象。“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揭開《詩經(jīng)》的封面,只見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人眉睫;“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翻開《楚辭》的篇頁,你會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濕了屈原本就涕淚交浸的詩行。先秦時代的水流,流過漢魏六朝,流過唐代詩人的篇章,在宋詞中也波光瀲滟,浪花飛揚。
遙望那滔滔東去的長江、黃河,讓人們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時光飛逝。古人對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這些詩句的字里行間無不包含著前人對后人的期望:要珍惜時光。光陰似箭,流水無情,生命在時光的大潮里轉瞬即逝,不容我們片刻停留。
低頭注視那被雨水打上小孔的石頭,讓人們體會到了“滴水石穿”的哲理。這其間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任何事物是由量的慢慢積累才導致最終的質變。因而凡是要想獲得成功的人必須從點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時時牢記“滴水穿石”的道理。
當我們傾聽那雨水滋潤萬物的聲音時,感受到了什么是空靈。那一絲絲輕盈的細雨猶如淘氣的精靈,伴隨著微風,輕輕地跳到樹葉上、花叢中、泥土中,也跳到了在一旁聆聽的人的心中,讓人聯(lián)想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句。雨聲在喧囂的生活中為我們平添了一份平靜、一份空靈。
望著那洶涌澎湃的波濤,讓人們感覺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那激蕩的海水中,蘊含著大自然雄偉的力量,同時也教會了人們:應該奮力拼搏,不管有任何艱難險阻,只須盡自身全力去搏,便無須遺憾了。
水無時無刻地在向人們啟示著,水給人們的啟示有很多很多。而在這其間的啟示,惟有用如水的眼睛和如水的心才能找到,才能感受到。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彼J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洪流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屢見不鮮。秦始皇朝的暴政激起人民的不滿,導致陳勝吳廣起義。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也把太平天國運動推向高潮......水的性情是如此剛正不阿,令人折服。
水是溫柔、放蕩的。在秦觀的《鵲橋仙》中,我們品味到“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柔情,而在蘇軾的《赤壁懷古》中,我們看到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壯美景觀。在細細咀嚼水的韻味、水的豪放之余,我們心中頓生欽佩之情:水是生命之源,它主宰我們的生死,但它卻不驕不躁,默默地為人類獻出自己,它的奉獻精神也未嘗不令人折服。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萬事萬物莫不是從微乎其微的量變開始,經(jīng)過不斷的積累、集聚,才能促成質的飛躍。我們的學習也要從不斷的積累開始,不厭其煩地從外界獲取知識,長此以往,方能成才。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水的無私讓我想到了這句哲言?!巴段乙阅咎遥瑘笾原偓帯?。我們要常懷感恩報恩之心,對有恩于我們的人報以真情。當我們得到幫助時,要不忘回報給別人。
"水中望月,霧里看花"。教誨了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要好高騖遠,天下沒有掉下來的餡餅。我們要憑自己的努力,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謝絕無緣由的夸獎,回避無付出的獎賞。
我喜歡水,不僅僅是因為我從事水利工作,還因為它給予我綿綿的遐思與感悟,教會了我豐富的人生哲理,如一盞燈點亮了我的人生之路,更為自己從事水利工作而感到自豪!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