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霞
(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 重慶 408000)
生命教育:我國學校教育缺失的一環(huán)
伍曉霞
(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 重慶 408000)
當前我國大中小學學生自殺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傷痛。這些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通過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責任意識,提高他們對生活美的欣賞能力,這是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生命教育;學校教育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37萬人自殺,而自殺未遂者的比例估計是這一數(shù)字 10倍,這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觸目驚心的。在我國,自殺也成為學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據(jù)上海市兒科醫(yī)院與上海教科院普教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上海市 8個區(qū)2500多名中小學生中,有5.85%的學生曾經(jīng)有過自殺的計劃,其中自殺未遂者達到1.71%,有24.39%的學生曾經(jīng)有“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經(jīng)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人數(shù)也達到15.23%。隨著網(wǎng)絡信息的發(fā)展,甚至在我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還出現(xiàn)了專門用于聯(lián)系和指導自殺的 QQ群。這些無一不折射出當前一部分人對生命的漠視,同時,它也讓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進行反思:在自殺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的情況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為學生做了些什么?我們又能夠做些什么來幫助那些處于危險邊緣的孩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分析導致學生自殺的最主要的主客觀原因。從主觀上來看,一是學生性格上的缺陷?,F(xiàn)在的孩子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寵著,哄著,這樣家庭出來的不少的學生自私、敏感而脆弱。他們考慮問題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很少考慮家長和其他人的感受,更少考慮他們的責任,再加上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往往是封閉的和孤獨的,所以,有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較內(nèi)向,比較孤僻,不善于與他人溝通,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內(nèi)心的苦惱、煩悶等不良情緒難以表達和排解,應對困難、挫折和突發(fā)事件、偶發(fā)事件的能力偏低。這一切都使得他們?nèi)菀资ド畹臒崆?,甚至走向極端。二是心理上的缺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我國最近針對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高達13.9 %。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中學生中有五分之二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在企圖自殺的人中有多半處于神經(jīng)癥或憂郁癥狀態(tài),即有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情感上的悲觀、孤獨和抑郁,意志薄弱和失控以及認識上的固執(zhí)與狹隘。除了性格和心理缺陷這兩個主要的原因之外,在主觀因素上還有身體的疾病等方面引起的,但這類因素不占主體。從客觀上看,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同學之間缺乏友誼?,F(xiàn)在有的孩子比較自私,他們很少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這就容易激發(fā)同學之間矛盾,而矛盾激發(fā)后又缺乏必要的溝通渠道和解決方法,結果就使得人際關系緊張。在這樣的人際關系背景下,一旦有什么問題產(chǎn)生,他們就容易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絕望,當他們絕望的時候,由于朋友的匱乏,能夠從同學和朋友那里獲得的援助就少。第二,缺乏家庭的關愛。從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有很多自殺的孩子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和,或者是單親家庭長大,或者是家里有兩個及其以上的小孩,父母偏心,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覺得人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有死亡才能夠讓自己解脫。第三,意外的挫折和打擊。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應對挫折和打擊的能力過低,遇到考試失敗、失戀、親人過世、朋友的背叛等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對人生失去信心。第四,學業(yè)負擔過重?,F(xiàn)在的學生每天幾乎近20小時的緊張用腦,除此之外還要應付各類考試,他們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孩子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無法領略生命的美好。
以上這些主客觀因素相互交織,一旦出現(xiàn)了學生無法理解或者是無法接受的變故,就極易走向自殺這條不歸路,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無法估算的傷痛。而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又有很多是能夠通過學校的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來減輕或者避免的。
針對越來越多的自殺事件,社會各界也給與了一定的重視,在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qū)就有專門針對學生進行的生命教育,比如在臺灣的教育行政部門設立了“生命教育委員會”,并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在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qū)針對青少年自殺、他殺現(xiàn)象日益嚴重的現(xiàn)實,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而在我國內(nèi)地生命教育起步較晚,只是在1997年江蘇省實驗小學才開始提出生命教育研究,但還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成果和實踐。在我國,率先實施生命教育的是上海,他們在2004年提出制訂《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籌建上海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等。但在更多的地區(qū),生命教育還停留在空白階段。面對越來越多的自殺現(xiàn)象,我國的學校教育在生命教育這一塊顯得異常的蒼白。有專家呼吁:“為什么現(xiàn)在學生自殺的事件較多?因為有些孩子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而我們有必要通過學校讓孩子知道生命對自身、對家人和朋友、對社會具有什么樣的意義?!苯逃谋举|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而非僅僅傳授知識。要教導學生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這是我們當前教育最緊迫做的一件事情,也是教育本質的回歸。
我們呼吁把生命教育提上學校教育的議事日程,以彌補當前學校教育的不足。在學校教育中進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欣賞生命,使學生明白生命的寶貴,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態(tài)度,增強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健康向上的生命觀,讓學生充分領略生命的美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從教育的內(nèi)容和手段著手,加強生命教育。
學校生命教育應該從小學階段開始,覆蓋整個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形成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重點從“如何做人”與“尊敬他人”、“尊愛生命”這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懂得同情他人,尊重自己。同時,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也應該針對每個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實施不同是教育內(nèi)容,循序漸進。
首先,在小學階段,要重點向學生介紹生命的起源,自身身體生長發(fā)育特點,使他們了解生命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生命;要充分向學生宣講生命對于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意義,初步樹立起正確的生命意識和責任感;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等等。除了日常的教育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同情和關心他人,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自我保護技能,初步掌握突發(fā)災害時的自救能力。
其次,在中學階段,要根據(jù)學生這一時期的特點著重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和處理變故的能力;學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了解生與死的意義;懂得肯定自我、欣賞自我,同時還能夠幫助他人、容納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在同學中間培養(yǎng)起深厚的友誼;要能夠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進一步掌握必要的自我救護能力。
最后,在大學階段,要著重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戀愛、學業(yè)、就業(yè)等問題,培養(yǎng)他們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意識;學會用法律和其他合適的方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熱愛生命;提高保持健康、豐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觀;增強他們處理各類問題和挫折的能力。
在所有的這些階段中,對生命、家庭、社會的責任教育要貫穿始終,對美好生活的認知,對自身價值的認同要貫穿始終。
要實現(xiàn)生命教育的目標,還必須采取適當?shù)姆椒ê褪侄巍I逃龑嵤┑耐緩街饕腥龡l:一是課程教學。各個學??梢愿鶕?jù)自己的特點專門開設生命教育,現(xiàn)在在臺灣香港地區(qū)以及歐美等國家都有專門的生命教育的書籍,我們可以借鑒,也可以請專家針對我國學生的特點編撰,還可以由任課教師自己找資料來宣講。此外,在學校的思想政治類課程、音樂課、美術課、生物課、歷史課等課程上也應該向學生適時、適量、適度地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二、課外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班團活動、學生社團活動、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愿服務等等,這些形式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提高他們團隊協(xié)作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另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找到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進一步肯定自我,欣賞自我,充分領略生活的美好。三、專題講座。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興趣、經(jīng)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fā),結合區(qū)域、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nèi)容整合起來,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責任和意義。
總之,在當前在學校教育中實施生命教育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應該回歸生命發(fā)展的本質。生命教育應該引起各級部門的高度關注。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學校、家庭、社區(qū)和全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要注重學校、家庭與社會相結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1]文宣文,琚曉燕.生命教育與課程設計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4(8).
[2]柯政.生命教育與人格建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9).
[3]羅楚春.生命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04(12).
[4]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
[5]許世平.生命教育及層次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2(4).
伍曉霞(1967-),女,重慶彭水人,碩士研究生,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