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敏
(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北 襄樊 441021)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二者既密切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語言,文化得以體現(xiàn)和傳承;而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又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指社會力圖避諱的某些行為、事物或關(guān)系。在西方,18世紀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禁忌和禁忌語。英語“taboo”一詞源于波利尼西亞的湯加語,當?shù)氐牧曀讎澜藗兘佑|神圣的或鄙賤的東西,而且還禁止人們談論這些事物,taboo就是指這種現(xiàn)象。漢語音譯為“塔布”,即“禁忌”。在中國,“禁忌”一詞的歷史更為悠久。西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記載:“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笨梢?,“禁忌”一詞早在漢朝就已出現(xiàn)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中國禮儀》也曾指出過“人競(境)問禁”的重要性。禁忌語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人們對自己言行的束縛,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因素有關(guān)。[1]
在社會習俗當中,人們更多地禁忌兇禍詞語、褻瀆詞語,死亡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的了。本來人的生老病死是無法抗拒、無法回避的自然現(xiàn)象,可是自從人類有了對“生”的崇拜,就有了對“死”的禁忌,所以從古到今,“死”是不能隨便提到的。在人們?nèi)粘5恼Z言文化交流中,死亡總是一種使人不愉快的主題,因此在與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人士進行的語言交際中不能說“死”,應委婉地說“離開”、“去天堂”、“睡去了”、“和上帝在一起”等等。
在中國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稱作“駕崩”;士大夫階層稱死亡為“疾終”、“不祿”、“溘逝”等;庶民百姓對于死的別稱更是五花八門,如“卒”、“沒”、“下世”、“謝世”、“升天”、“老了”、“走了”、“翹辮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民族和人民戰(zhàn)死的人,則被稱做“捐軀”、“犧牲”、“就義”、“陣亡”,以這些滿含褒義的贊詞來避諱開“死”字。[2]
語言與文化間的影響制約是相互的,而這種影響制約是在同步進行的,因此對于許多現(xiàn)象應該進行雙向考察。比如除了死亡,中國人還非常忌諱離別,因此連“離”的同音字“梨”也被列入了忌諱之列,這正是“悲莫悲兮生別離”這種文化心態(tài)對語言的影響。因為忌諱“離”,所以吃梨時要整個兒吃,不能切成一片片來吃。至今中國人的傳統(tǒng)都保持著夫妻情侶吃梨時忌諱分成兩半,因為它象征著“分離”,這樣的傳統(tǒng)反過來又是語言對于文化的影響,是“梨”的語音產(chǎn)生了梨子不能分著吃的文化習俗。
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尊祖敬宗、講求不同身份是中國的一貫傳統(tǒng)。出于崇敬或恐懼的心理,人們主觀地賦予很多稱謂超常的力量,并避免使用它們。如:中國自古就有“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的傳統(tǒng),人們不能隨意使用君王或尊長名字中的字。如唐高祖叫李淵。因此在唐代把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叫“陶泉明”。唐太宗名世民,為避諱,唐人以“代”頂“世”,以“人”替“民”字,觀世音菩薩也只稱觀音菩薩。眾所周知的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也是因為宋代知州田登自諱其名“登”字而產(chǎn)生的。此外在中國,在宗教上,語言禁忌出于人們相信語言有一種特殊的“召喚”力量,一旦說出來就會真的如此這般…所以要求人們在神圣對象、神圣場所、神圣時間內(nèi),禁說污穢不凈、褻瀆神明的言詞,或不吉利的話,非說不可的術(shù)語常用諧語或隱語代替,以避其諱。如有些船家禁忌說“翻”、“沉”等字眼;有些人忌諱說“棺材”而改稱為“壽材”、“壽器”或“長生板”等。
在西方文化中,凡是與神靈和上帝崇拜有關(guān)的詞語以及帶有宗教含義的詞語都被看作是神圣的、莊嚴的,不能隨便提及,否則就是褻瀆神靈。人們對“Jesus”,“God”,“heaven”等宗教詞語充滿了敬意。《圣經(jīng)》就規(guī)定:不可妄稱耶和華上帝的名字;妄稱上帝者,耶和華必以他為有罪。因此英語中關(guān)于上帝(God)的委婉稱謂特別多,有的采用語音手段:將God讀為Gad,Gosh,Golly,虔誠的猶太教徒誦讀“Yahweh”(耶和華)時總是讀作Adonai;更多的是通過語義手段構(gòu)成的委婉語:“萬王之王”、“造物主”、“我們的父親”等等。
1.關(guān)于年齡的禁忌。在西方人的眼里,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談“老”變成了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在女士面前更是忌諱。因此,人們在交往時,總是力求避免old這個詞。另一方面,西方注重競爭、講究效率,由于老人年紀大了,不論精力還是能力都已今非昔比,遠不及年輕人的那股干勁。所以,老年人往往遭到冷遇。例如,西方的老人不喜歡被人說成“old people”因為他們往往將“老”字與“體弱”、“變丑了”等詞等同起來。所以,英語里常用“senior”(年高者)、“getting years”(年歲在增大)、the longer-lived(生活經(jīng)歷較長的人)及 seasoned men(歷練的人)來代替“old people”(老人)。
對“老”的禁忌主要是由于西方社會老人的地位下降,怕“老”成了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心理定勢。然而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因為中國歷來有“敬老尊賢”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同時中國傳統(tǒng)的緊密的家庭結(jié)構(gòu)及“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觀念,使得中國人“重家庭”、注重祖先崇拜、提倡倫理人情。老人在社會中普遍受到尊重,年老并不可怕,因此這方面的委婉語也很少。常見的也只有“風中之燭”、“年事已高”、“這把老骨頭”或“這把歲數(shù)”等寥寥幾個。而且中國的老人多以“老當益壯”、“老驥伏櫪”為榮,甚至還倚老賣老,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老人不懼怕談老,社會自然不忌諱“老”字。如:“老人家,您貴庚?。俊敝袊肆晳T把“老”字放在姓氏前后表示尊敬和親切,如:“老王”、“郭老”等,前者表示親切,后者表示尊敬,且敬意較之前者更深一層。在中國,“老”字還帶有敬意,意味著權(quán)威和智慧,“姜還是老的辣”、“老成持重”,所以“老師傅”、“老總”、“老首長”、“老中醫(yī)”等都成了尊稱。
2.關(guān)于性別的禁忌。性別歧視語言主要是指歧視婦女的語言。英語是男子中心語言,特別偏袒男性,貶低女性。例如:說話或?qū)懳恼滦詣e不明時,常用“he”(他)而不用“she”(她);主持會議的人盡管是婦女,也用“chairman”;表示“人類”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等等。這些詞里都含有詞根“man”(男人),而不用“woman”(女人)。這些詞在潛意識里都含有對女性的歧視。漢語中也有歧視婦女現(xiàn)象。從前,人們認為婦女愚昧無知、地位低下,比如“婦人之見”、“男子漢不同婦人一般見識”之類的話就反映了人們瞧不起婦女的態(tài)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我們家做飯的”,或稱“賤內(nèi)”、“糟糠”等等,表明妻子無非是在家里干點家務活兒的人而已。舊時婦女一般沒有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還要加在娘家姓的前邊,稱作“XX氏”,這就算是婦女的名號了??梢姴徽撌窃谏鐣线€是在家庭中,婦女都是受歧視受壓迫的。對婦女的性歧視和性壓迫甚至轉(zhuǎn)化成為道德問題。封建社會里,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女人則要“從一而終”,不得有任何失節(jié)的事情發(fā)生,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F(xiàn)代時期,男女平等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3.關(guān)于財富的禁忌。眾所周知,英美兩國是科技和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的國家,同時也是貧富極其懸殊的國家。Poor在英語中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它意味著生活困苦,也表示社會地位低下。因此,在交際中,窮人用out of pocket,in reduced circumstance代替no money或說的更委婉是in difficulties,把時常面臨的失業(yè)unemployment形容為lay off,get the walking ticket,除了窮人怕談poor外,政府更忌諱貧窮,尤其是英美發(fā)達國家的政府。在這些國家的“官方文件”中,他們自稱沒有poor people,只有l(wèi)ow—income group(低收入階層)。[3]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貧窮”并不像西方那樣諱莫如深。在文革期間越窮的人思想覺悟越高,有錢的人被認為是資本家、財主,還要被“割尾巴”。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在這過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都還認為“越窮越光榮”,還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津津樂道。自然不必忌諱“貧窮”?!爸袊鴤鹘y(tǒng)文化中有種‘士不理財’的觀念。千百年來,人們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形成了讀書人羞于言錢的心態(tài)”。讀書人視錢財如糞土,詩人屈原不畏權(quán)貴、不屈貧賤,而陶淵明也“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以清風亮節(jié)為榮??梢姡诓煌奈幕尘爸?,人對同一事物的態(tài)度可能截然相反。
作為一種語言的普遍現(xiàn)象,語言禁忌的產(chǎn)生是有各種原因的,而原因也往往因為民族、文化、地域和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當我們在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交往學習的時候,應注意尊重對方的文化語言習俗。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莊成余,賀蕓.漢英語言禁忌的立體透視[J].云南社會科學,2001,(S1):295.
[3]姜志偉.禁忌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譯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6,1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