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樂芳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河南洛陽 471022)
芻議菲利普·羅斯小說人物的猶太性及其變化
趙樂芳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 河南洛陽 471022)
菲利普·羅斯是美國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他的小說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影響,我國對其作品也進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菲利普·羅斯的《再見了,哥倫布》、《波特諾的訴怨》、《鬼作家》和《人性的污點》四部小說,分析他小說中人物猶太性的變遷,也論述了羅斯從一個熱切為猶太人吶喊的猶太作家最終成長為一個關注美國社會問題的美國作家。
菲利普·羅斯;猶太性;猶太文學
菲利普·羅斯是美國最著名的猶太作家之一。自197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當代美國短篇小說集》中,收錄馮亦代先生選譯自菲利普·羅斯《再見,哥倫布》的短篇小說《信仰的維護者》;此后,陸凡先生在《文史哲》1980年第一期發(fā)表了《菲利普·羅斯新著〈鬼作家〉評價》;1982年,董樂山先生翻譯出版菲利普·羅斯小說《鬼作家》。自此,菲利普·羅斯進入我國讀者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他的作品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喜歡。這是因為菲利普·羅斯書中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以及猶太人心里活動刻畫與其他作家不同,他沒有描寫早期猶太人在美國的苦難生活,而是講述那些離開貧民窯,去往大都市生活而拋棄傳統(tǒng),被美國人同化的猶太人的生活。他處于創(chuàng)作的矛盾之中,既熱愛本土文化,但又想尋求主流的認同,于是在作品中出現(xiàn)叛逆,經(jīng)常揭露猶太教以及猶太拉比的缺點,因此招致很大程度的非議,被指責為“一位反猶主義者”。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引起轟動與爭議,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下面我們試圖從他的作品中分析小說人物的猶太性,以及猶太性的變化。
一
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中,猶太青年的苦悶,孤獨,以及他與周圍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羅斯都在《再見,哥倫布》里作了深入的描繪,使這些沖突披上了哲理色彩。主人公尼爾·克勒門是位圖書館管理員,一個二十三歲的普通猶太青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遇上了布蘭特·帕丁金,一位猶太富翁之女。尼爾一下子墜入了情網(wǎng),布蘭特代表著一種他從未享受過的物質(zhì)文明:金銀餐具、健身用品、寬敞的住房和豪華的擺設。走進布蘭特家里如同走進了童話的國度,尼爾覺得自己似乎成了哥倫布,在漂向一個神奇的新世界(這同時也是該小說篇名的由來)??墒亲罱K因為思想上的巨大差異,兩人在暑期結(jié)束時就終止了戀情。
菲利普·羅斯筆下的人物具有強烈的猶太性,他為了更進一步突出這種猶太性,進而把尼爾放回到成長的環(huán)境之中,再次讓他感到自己的文化和傳統(tǒng),以及與上層社會的區(qū)別。如尼爾忘不了紐瓦克猶太人聚居區(qū)的格拉迪斯舅母。那里有他所熟悉的一切,他的“根”也在那里。當他知道布蘭特·帕丁金一家原先也住在紐瓦克,但現(xiàn)在又極力想忘掉這段往事時,他甚至對自己所愛的布蘭特也產(chǎn)生了怨恨。為了進一步點明尼爾與紐瓦克貧民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者還在小說中特意安排了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黑人小孩。那孩子天天到尼爾圖書館來,在高更的油畫前流連忘返。兩人都愛高更畫里的豪華生活,但兩人都無法擺脫現(xiàn)狀和命運的羈絆。在分手的那天晚上,尼爾站在布蘭特的學校圖書館窗前,望著自己的影子陷入了沉思。一陣惆悵過后,他逐漸感到這段破裂的熱戀并非春夢一場。至少,他對自己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這燃起了他對生活的新的希望。自己的“根”還在紐瓦克,布蘭特一家與他并不屬于同一世界。到這里,《再見,哥倫布》的意義就超出了一般戀愛悲喜劇的范疇。它成了一面鏡子,映照出現(xiàn)代社會里,一個猶太青年發(fā)現(xiàn)自身和尋找人生真諦的歷程。
二
1969年出版的《波特諾的訴怨》乃羅斯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顛峰之作。這篇小說寫的是三十來歲的敘述者亞歷山大·波特諾對心理醫(yī)生的自白。波特諾是一個生在美國的猶太孩子,他從來不去猶太教堂。雖然家里吃猶太教規(guī)定的猶太食物,他并不穿猶太服裝。羅斯寫到波特諾父親的要求:“雖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物,不能在猶太教堂停留十五分鐘——雖然這是主要求的——但至少為了表示尊敬,我會在那天換上像樣的衣服,不嘲笑我自己、我的家人和我的宗教?!钡遣ㄌ刂Z回答:“很抱歉,那是你的宗教而不是我的?!睂τ谀赣H教授的猶太教規(guī)他也反駁,可是最后他需要聽從母親,不能作對于非猶太孩子來說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波特諾在處于成為一名有道德的猶太人和不道德的猶太人的矛盾中選擇后者。這是本很引時譽的作品,但也引起了各種爭論和受到猶太家庭的攻擊,因此,以前支持羅斯的一些猶太作家也轉(zhuǎn)而站到了他的反對面。這部小說標志了羅斯文學生涯的轉(zhuǎn)折點。猶太人的道德觀與受迫害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他們被誹謗,猶太人試圖證明他們是有道德的人而極其小心的做事,然而人們還是歧視他們,總是能找的借口來迫害他們。猶太人的道德形象不能把他們從幾千年的流放中解脫出來,所以道德觀救不了他們。羅斯看到了這一點,他塑造了受道德觀限制的波特諾的形象。猶太人需要過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做圣人。羅斯認為作為美國猶太人應該自信的同其他民族一起生活,而不應該小心翼翼的保持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之間的界限,不需要努力展示猶太人的美德。從小說人物可以看出,羅斯筆下已經(jīng)有了變化,主人翁的猶太性也逐漸淡出,而由矛盾的心理趨附于美國社會,這或許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三
中篇小說《鬼作家》提出了美國猶太文學中傳統(tǒng)主題,如: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同化與特殊身份問題,個人奮斗與成功問題,父與子兩代猶太人的矛盾問題,猶太人的神圣家族問題,猶太人受迫害與歧視的問題,猶太人與非猶太人通婚,即所謂“婚姻同化”問題等等。這篇小說可以說是當代美國猶太文學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一篇代表作。
小說描寫青年作家祖克曼由于如實暴露了猶太大家庭成員之間的傾軋、出賣和中傷,招來了眾人的嫉恨和責難,甚至請出猶太法官來干涉,使他不得不求教于一位猶太老作家的幫助。祖克曼同尼爾和波特諾一樣,他也是一個被美國化了的猶太人。但是他的猶太性比前兩者弱。猶太人因為大屠殺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而具有某種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然而,在祖克曼的小說中,他描寫了一位貪婪的叔叔,為了買一個停車場而搶劫了他侄子,這無疑損毀了猶太人的道德優(yōu)越感。祖克曼的父親竭力改變兒子的想法,祖克曼非但不聽,而且去拜訪一位著名的猶太作家,期望得到他的支持。無可奈何之下,祖克曼只能使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段,把自己打扮成猶太祭壇上的殉道者安娜·弗蘭克的情人,以緩沖家庭矛盾和嚴父的逼迫。他對安娜·弗蘭克仍舊活著的想法對猶太人來說是一種威脅。因為安娜用她的日記教育了世界。祖克曼知曉這種威脅但仍舊寫出實情。正如波特諾被他的猶太性所阻礙,祖克曼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同波特諾的軟弱與絕望相比,祖克曼知道如何反抗。祖克曼說明了羅斯描寫的充滿傷風敗俗的《波特諾的訴怨》的原因。長久以來,猶太人試圖培養(yǎng)優(yōu)越感,而羅斯的做法似乎挫敗了其他猶太作家的努力。羅斯找到了作為一個作家的真理,他的職責不是粉飾或作為一個宣傳工具,而是先于讀者揭示生活的真諦。祖克曼的成長,尤其是當他拜訪了對他有啟發(fā)意義的猶太作家后,暗示他最終克服困難,擺脫了限制,成為一名獨立的作家。這也代表了羅斯的成長。
四
《人性的污點》講述一位優(yōu)秀的教授科爾曼,長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學生的愛戴。家庭亦無可挑剔,深深相愛的妻子也是老師,他們育有三個孩子,事業(yè)都很成功,其中兩個像他們一樣拿起了教鞭。生活對于科爾曼似乎美好得令人嫉妒。但在和諧之下,他隱瞞著一個秘密。他實際上是一位非裔美國人,只是因為膚色很淺所以謊稱自己是猶太人——甚至連妻子也不知道。多年來他竭力通過努力來證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科爾曼一次在課堂上無心地誤用了帶種族歧視傾向的詞,他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指責。在所謂“政治正確”的原則下,科爾曼成了可憐的犧牲品。這件事引發(fā)了一場地震,突然令他的生活土崩瓦解,從云端直墜地獄。幾乎是一夜之間,他失去了一切。被大學解雇,朋友紛紛躲開,最后連妻子竟然也離他而去,兒女們甚至不愿意和他說話。他變得一無所有。這時候他遇到了佛妮婭,他們很快便陷入了瘋狂的熱戀中,這似乎讓科爾曼找到了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動力。佛妮婭是他的避難所,也是他的自我在另一個世界中的映射。或許科爾曼愛她的原因就是他們兩人都承載著同樣的心理重負。佛妮婭是白人,卻極其自卑,對她的過去與現(xiàn)在充滿羞恥感。她的回憶充滿痛苦:童年在繼父的虐待中渡過,前夫患有精神病,他們的孩子也不幸死去。備受折磨的她格外脆弱,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于是兩個孤獨的人各懷秘密地相互尋找慰藉,用激情來填補內(nèi)心的寂寞,撫平傷口。但是,注定悲劇還要繼續(xù)上演,最后兩人死于一場車禍??茽柭莫q太性是最少的。因為他的潛意識中沒有猶太性,只有黑人的特征??茽柭獾椒N族歧視,選擇當一名猶太人,以期取得成功。雖然他像猶太人一樣生活,娶了一位猶太女子為妻,可是他本質(zhì)里是一名黑人。歐文·豪曾評論如果猶太作家不能拋棄他們所依賴的移民猶太人的經(jīng)驗是不能進步的(Howe,1972)。然而,羅斯擺脫了對猶太經(jīng)歷的依賴。雖然科爾曼假裝猶太人,但猶太性已不是羅斯的焦點,他站在一個美國作家的立場來探討各民族之間的社會問題。猶太性只是他作為一個美國作家揭露社會問題的一個熟悉的資源。
五
羅斯四部小說中的四個人物:尼爾、波特諾、祖克曼、科爾曼反映了羅斯小說中人物猶太性的變遷,也反映了羅斯從一個熱切為猶太人吶喊的猶太作家最終成長為一個關注美國社會問題的美國作家。從羅斯的前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猶太性越來越少。角色沖突不是像美國早期猶太作家小說當中描寫的是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之間的沖突,也不是羅斯第一部小說中所關注的猶太人團體內(nèi)部的沖突,而是變得越來越復雜。跟其他的猶太作家不同,羅斯在故事中不美化猶太人,而是客觀公正的講述美國猶太人的真實生活,不避諱猶太人的弱點。比起其他猶太作家,羅斯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遠。當然,每個作家都可以成為一個不受身份限制的美國作家,但是他們出身的不同決定了他們探索社會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也就產(chǎn)生了多民族美國文化。
[1]Dickstein, Morris.Never Goodbye, Columbus. The Complex Fate of the Jewish-American Writer [J]Nation, 2001 (12):25-34.
[2]Philip Roth.Human Stai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2.
[3]Philip Roth.Portnoy’s complaint[M].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82.
[4]Philip Roth. Ghost Writer[M].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5.
[5]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曾艷玨.走向后現(xiàn)代多元文化主義:從羅斯和里德看美國猶太、黑人文學的新趨向[D].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On Jewish ness and its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Roth’s Novels
Philip Roth is one of the best known Jewish writers. His novels have a certain effect worldwide and Chinese scholars have studied his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Jewish ness and its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Roth’s novels by reading his four typical novels:Goodbye, Columbus, Portnoy’s complaint,Ghost Writer, and Human Stain,thus try to illustrate how Roth becomes an American Writer who cares about American social issues from a Jewish writer who cries for the Jews only.
Philip Roth; Jewish ness; Jewish literature
趙樂芳(1980-),女,遼寧大連人,洛陽師范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20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