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麗,莫 坷
1.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學 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廣西 桂林 541004
對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思考
謝盛麗1,莫 坷2
1.桂林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學 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廣西 桂林 541004
高校是一個傳播知識文化、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堅強陣地,高校的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創(chuàng)建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實踐摸索中,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
學習型;高校輔導員隊伍;經驗
學習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人類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實踐的結晶??鬃釉?000多年前就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任何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學習是它經久不衰、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實踐無止境,學習也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們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自我的必由之路。高校是一個教書育人和思想輿論的陣地,高校輔導員被喻為大學生的引路人,在德育建設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對大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仡櫄v史,從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設立政治指導員,負責基層中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開始;到清華大學設立政治輔導員,從事學生政治思想工作;到全國高校普遍設立輔導員[1];2001年,江澤民提出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我國高校也實行了學習型輔導員的建設,我國高校的輔導員制度從萌芽、開端逐步走向發(fā)展和成熟。
“學習型組織”[2]P2這一個概念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系統(tǒng)動力學創(chuàng)始人——福瑞斯特(JayW· Forrester)教授,在1956年《企業(yè)的新設計》一文中首先提出來的。后來他的學生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從此,學習型組織理論逐漸風靡全球。彼得·圣吉[3]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的組織,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chuàng)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yǎng)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xiàn)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
筆者查閱很多現(xiàn)行的文獻資料,目前對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定義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在現(xiàn)有對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的文獻中有幾種定義。其一,認為學習型輔導員隊伍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區(qū)別的若干個體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4],構成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要素是輔導員、知識、學習、技術和學校。其二,認為學習型輔導員隊伍[5],是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質,把學習和工作融合起來,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型輔導員隊伍。其三,對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理解是[3]有具備前瞻性目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帶頭人;有為共同目標而不懈努力學習、追求超越自我的梯隊;有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良好學習與研究氛圍;有個性得到充分舒展、以人為本、以能為本的激勵機制;誠懇溝通、互相協(xié)作、分享合作的隊伍,取決于自主、自覺,依賴于內部的良性運行機制,這樣的隊伍是不斷增強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隊伍。
因此,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是一支具備不斷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隊伍,把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中心,不斷探索和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guī)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不斷突破輔導員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以開闊系統(tǒng)的思維全力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全面提升自我素質和學生素質。
高校是作為一個教書育人和思想輿論的陣地,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承擔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我國各大高?;疽呀浶纬筛髯缘呐嘤栿w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培訓為重心,以多種形式為支點,全面提升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綜合素質
根據(jù)《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規(guī)定,為了提供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大力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的政治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并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法,來提升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綜合素質,比如以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中長期學習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學歷教育與在職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與國外研修相結合,逐步建立分層次、分類別、多渠道、多形式、重實效的培訓格局。以上海為例,上海教育部制定了《關于上海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并要求上海各大高校定期或不定期的針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培訓,把培訓類型分為:崗前培訓、日常培訓、專題培訓及職業(yè)化培訓;
北京市在近年也推出“首都高校輔導員跨校任職”的計劃,為建設學習型輔導員隊伍開拓了新思路。我國教育部從2005年開始,連續(xù)舉辦了十一期(截止到2009年已經舉辦了十九期,來源教育部官方網站)全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骨干示范培訓班,共培訓輔導員班主任骨干2400多人[6]。教育部從2005年開始,每年選派30名左右輔導員骨干赴英國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專題研修,幫助輔導員開闊視野[3]。對于優(yōu)秀的輔導員給予出國研修的機會,更大的促進了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
2.加強經驗交流,創(chuàng)立專業(yè)輔導員協(xié)會,為高校學習型相輔導員隊伍提供交流平臺
在各大高校舉行輔導員經驗交流會和成立輔導員專業(yè)協(xié)會是為了促進輔導員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個平臺。每年全國各大高校都會根據(jù)自身學校的特點,與兄弟單位一起舉辦這種輔導員經驗交流會。高校輔導員協(xié)會是一種民辦組織,在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提高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程度、促進高校的發(fā)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據(jù)了解,復旦大學在2005年成立了全國首個輔導員協(xié)會[7], 120余名輔導員成為協(xié)會首批會員。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陳立民表示,輔導員協(xié)會是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提升專業(yè)化水平,推進職業(yè)化進程的創(chuàng)新載體。隨后,全國其他高校也相應效仿,紛紛成立的各自學校的輔導員協(xié)會。
3.建設輔導員培訓研修基地,提高學歷層次,實現(xiàn)高校輔導員隊伍質的跨越
據(jù)了解,目前北京市高校共有專兼職輔導員6500名,90%以上為研究生,其中30%具有博士學位[8]。為了加強輔導員的學歷教育,教育部在2007年批準了21所高校作為輔導員研修基地,并要求輔導員基地要承擔上崗培訓、日常培訓、高級研修、學歷學位培養(yǎng)等多層次的培養(yǎng)培訓任務,除此之外,還要承擔專題研究的任務,積極開展輔導員隊伍建設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難點、熱點問題的研究,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新。各輔導員基地制定了輔導員在職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培養(yǎng)方案,提高輔導員的專業(yè)素質、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按照《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安排,5年內,分批選拔5000名優(yōu)秀輔導員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分批選拔500名優(yōu)秀輔導員定向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博士學位。2006年,已委托34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的高校招收了首批1000余名輔導員攻讀碩士學位[6]。
4.建立學習制度,強化主動性學習意識,實現(xiàn)輔導員自我素質的完善和提升
輔導員隊伍學習制度的制定,有利于增強輔導員學習的主動性;輔導員學習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輔導員政治思想和理論水平的提高,把間隔性學習變成經常連續(xù)性學習。而主動性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把學習當成一件自覺而又愉快的事情,是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不竭動力。樹立主動自覺的學習意識,這是至關重要的。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是一項煩瑣而細碎的工作,需要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遷,高校輔導員受限于其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倘若不主動的學習,就無法跟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就無法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的問題,以及面對很多突發(fā)事件。形成主動的學習意識可以增強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實現(xiàn)輔導員自我素質的完善和提升,為創(chuàng)建和完善學習型輔導員隊伍提供不竭動力。
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創(chuàng)建關鍵在于對“學習”的認識以及如何做好“學習”,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思想基礎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备咝J窃邳h領導下的特殊服務機構,是傳播知識文化、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堅強陣地,高校的輔導員隊伍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確保學校穩(wěn)定和教學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線的組織者和承擔者。這個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發(fā)展觀是中國特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中的最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具體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來說,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和教育大學生樹立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出更多的學習型的學生,從而更好的建設“學習型社會”。
2.健全學習制度與完善培訓體系是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的制度保證
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經常性學習制度可以不斷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促使高校輔導員長期受教育;完善高校輔導員的培訓體系,為輔導員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發(fā)展性的培訓來保證、改善、促進輔導員的學習。這樣,既是永保工作激情和動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學習型高校輔導員隊伍,進而推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保證。
3.不斷創(chuàng)新學習內容和方法是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的重要內容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踐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就是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學習的內容和方法。要聯(lián)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習各方面新的知識。2005年1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要求重點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時事政策,學習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以及就業(yè)指導、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從1951年政務院批準的《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中首次提出“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設立專人擔任各級政治輔導員”[9]開始到十六大和十七大中提出的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理論為止;從單一的做學生思想工作,清華大學創(chuàng)立的“雙肩挑”的工作方式開始到作為一名學習型的輔導員所要具備各方面綜合的知識為止;從階段性的學習到現(xiàn)今提倡的連續(xù)性的終身學習為止都成為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的重要內容。
4.加強經驗交流與專業(yè)交流是創(chuàng)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智慧源泉
建設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是對傳統(tǒng)的隊伍建設思維的一次轉型,輔導員必須具有政治、道德和業(yè)務等核心素質,同時還必須具備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人生導航服務、德育研究等核心能力。通過經常性的經驗交流會、專題論壇、輔導員沙龍等形式可以開拓輔導員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的思路,在吸取他人成功經驗后,不斷完善自身的工作,有效的實現(xiàn)輔導員[4]從事務型、經驗型、封閉型、被動型輔導員隊伍向學習型輔導員隊伍轉變,并建立比較完善的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推進機制。
[1]周 濟.切實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R].2006-04-27.
[2]俞文釗,呂曉俊.學習型組織導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
[3]張智洪,黃浩宇,黃春麗.關于學習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8).
[4]劉永琴.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探討[J].池州學院學報,2008(5).
[5]陳清華.構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6]李衛(wèi)紅.抓住根本立德樹人,切實把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7]復旦大學成立高校首個輔導員協(xié)會[N].中國教育報,2005-01-09.
[8]陳希出席加強北京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意見出臺[EB/OL].http://www.gov.cn/gzdt/2008-12/12/content-1176026.htm.
[9]楊亞軍,胡元林.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歷史考察與展望[J].教育與職業(yè),2008(3).
Abstrct:College is a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culture,heritage of human civilization,cultivate a strong position of th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college counselors is the backbone to carry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uring to establish the learning tea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formation of a certain experience,to summary of these experiences with the past and the significance.
Key:Leaning;College counsellor;Experienc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Model Assistant Troops
Xie Shenli,Mo K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G64
A
1673-8861(2010)02-0115-04
2010-04-08
謝盛麗(1978-),女,湖南冷水江市人,桂林理工大學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莫 坷(1970-),男,壯族,廣西臨桂縣人,桂林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