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諍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大學教育的和諧開展,和諧教育應該是一種民主法制教育、公平正義教育、誠信友愛教育、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教育、安定有序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1]它突出了和諧教育的內(nèi)涵,指出了教育民主是開展和諧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教育民主的概念在不同文獻中具有不同的解釋,廣義上的教育民主界定于教育與社會之關系上,如教育機會均等就可看作是廣義的教育民主;狹義的教育民主則界定于教育領域中個別層面,如教育管理民主、師生關系民主、教學民主等等。李偉把教育民主定義為: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人格平等,共同參與,充分互動,各自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一定的教育目標。[2]郭麗英指出教育民主是一個具有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和主體性理論層面的多學科意義的概念,教育學意義上的教育民主通常指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民主,它是教育進步的反映,是判斷教育理論科學性、教育實踐合理性的標準之一,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內(nèi)部各因素的民主性質上,如師生關系民主性,課程與教學的民主性等。[3]本文探討的教育民主問題主要是指教育學層面的教育民主,是針對狹義教育民主問題的探討。
師生關系作為教育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我們把它作為改革教育民主問題的突破口。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民主的師生關系要求積極的感情關系,民主的師生關系應以平等、開放、互助、友好為主要感情特征,師生平等既是教育民主的基礎,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關鍵。在此理念之下,應著力營造和諧平等、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教學氛圍,形成一種師生相互交流、其樂融融、民主和諧的‘師生場’,以促進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的有效實現(xiàn)。[4]可見,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在教育民主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如此的重要。
具體來說,師生民主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轉變“學生觀”、“教師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教師應勇敢地從圣壇上走下來,平等地站在學生中間;教師應改變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設計,放下架子,既當指導者,又當學習者。這實際上對教師的德、能、學、識都是個挑戰(zhàn),對教師人格的影響力、感召力以及其他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民主還要體現(xiàn)在教學方式的民主上,民主的教育過程應是師生間積極互動的發(fā)展過程,是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過程;是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參與,不斷激活思維、研究探索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的過程,是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強化的過程。
教學方式民主要求教學活動不應是“獨白”,而應是“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是雙向互動的平等對話者。教師不能硬灌輸知識,不要讓學生認為教科書和老師的話都是絕對正確的、不可違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少講理論,多激勵思考,賦予學生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協(xié)助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交換意見、給予幫助的顧問。以啟發(fā)、討論或相互點評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這種平等、自由的民主氛圍當中,學習將會變得積極主動并充滿樂趣。教師要轉變“教育觀”,由“知識傳播者”變?yōu)椤皩W習促進者”。具體來講,教育過程應由原來的“教師教、學生學”轉化為“師生互學共生”,在“師生互學共生”的基礎上,凸顯出教師的“促進者”地位。教師應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另外,教師還要有寬容的心態(tài),要學會寬容學生的錯誤和過失,要寬容學生一時沒有取得進步的狀態(tài)。再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學生提供適合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學氛圍。最后,教師要認識到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民主化的促進作用,教師已不可能是所有知識的占有者,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已多樣化,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面前,個人之間在知識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應該忽略不計,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要盡早向民主方向轉變。
課程設置民主要求學校課程設置不能僅僅圍繞回答“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問題來設置,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潛能及個性的發(fā)展。課程修習應提倡自主化,除了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外,增設短期選修課程,學習者有權利根據(jù)自己的學業(yè)計劃、程度、學習興趣、發(fā)展需要,根據(jù)課程的授課時間、授課教師、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等,自主決定課程的修習。上課方式上,除了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方式外,應該設置網(wǎng)絡課程、多媒體課程,以便于學習者個別學習。最后,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應該彈性化,以便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和進行個別指導等。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教育民主化是現(xiàn)代大學的基本要求,要想盡辦法營造民主的工作環(huán)境、學術環(huán)境及人際關系環(huán)境,調(diào)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大學各項管理活動當中來,使被管理者享有更為廣泛的學習自由和思想自由,盡力實現(xiàn)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合理與均衡,更好促進學??蒲?、教學和管理等各項工作的良性發(fā)展。
其次,應加強信息化技術在教育管理民主化中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教育管理中的運用能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而促進學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借助信息化渠道,教師和學生可隨時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對學校的管理工作和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和提出建議,有關管理人員也可以隨時通過網(wǎng)上查詢學生的反映,積極做出應對和調(diào)整;學生和教師還可以通過校長信箱、書記信箱等隨時給主管領導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有關領導則可以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及時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教育教學管理的決策是行政、教師和學生三種權力相互民主協(xié)商的結果。
教育民主是教育進步的反映,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展和諧教育的重要條件,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保障。但不可否認,高校的教育民主化過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這是因為在推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某些觀念和行為常常會成為新教育模式貫徹執(zhí)行的障礙,教育民主開展和貫徹的過程必然會遭遇到傳統(tǒng)教育行為方式所蘊含的價值的抵抗,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透徹理解并貫徹好教育民主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索。
[1]蘇華.和諧教育的意蘊[J].教育與職業(yè),2008,(26):165-166.
[2]李偉.藝術設計與教育民主[J].裝飾,2002,(6):15.
[3]郭麗英.教育民主:一個具有多學科意義的概念[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8(3):40-43.
[4]林海.毛澤東的“教育民主”思想及其啟示[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