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與“九一八”事變

    2010-08-15 00:43:07王吉鵬范艷娥
    關(guān)鍵詞:九一八友邦事變

    王吉鵬,范艷娥

    (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遼寧大連 116029)

    魯迅與“九一八”事變

    王吉鵬1,范艷娥2

    (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遼寧大連 116029)

    為了永久占領(lǐng)中國東北,日本關(guān)東軍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這是中國的奇恥大辱。事變發(fā)生后魯迅對這一事件反應強烈,對國民黨政府不思抗日卻制造內(nèi)亂的行為進行深刻揭露和徹底批判,對于國民黨政府對學生的鎮(zhèn)壓進行猛烈抨擊。這一事變對魯迅的思想造成深遠影響,使魯迅與中國共產(chǎn)黨更緊密地團結(jié)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魯迅多次提到這一事件,讓人民認清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本質(zhì)。

    魯迅;“九一八”;事件

    “九一八”事變是指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關(guān)東軍在中國東北炸毀沈陽柳條屯一段鐵路,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這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企圖以此來占領(lǐng)我國東北的一次軍事預謀和政治事件。事變發(fā)生后,對于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魯迅怒不可遏,以出小報、寫雜文等方式最快最直接地發(fā)表他對時局的意見?!棒斞概c‘九一八’事變”的研究對了解魯迅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立場、觀點,探討魯迅的思想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魯迅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

    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侵占我國東北,蓄謀已久。1931年7、8月間,制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接著又于9月18日晚,制造了柳條湖事件,以此為借口,進攻沈陽。我國守軍由于事前接到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密令,未予還擊。一日之間,日軍即占領(lǐng)沈陽,還攻占了本溪、撫順、長春等重要城鎮(zhèn)20多座。在其后4個多月時間里,日軍強占我東三省的大部分領(lǐng)土,3000萬同胞慘遭屠戮和蹂躪,4000多公里的鐵路和無數(shù)的資源被掠奪和搶劫。我東北大好河山淪為日本殖民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也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1]1在這次事變中,國民黨采取反動賣國的不抵抗政策。事變發(fā)生前,蔣介石于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碑敃r,日本關(guān)東軍只有1萬多人,而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奮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戰(zhàn)而退。國民黨政府不但不抵抗,還打著“愛和平”、“誘敵深入”的旗號欺騙廣大人民,在“攘外必先安內(nèi)”方針下一點點把中國的領(lǐng)土讓給日本。更為殘酷的是國民黨政府對于請愿抗日的青年還進行血腥鎮(zhèn)壓,這種對內(nèi)不對外的反動行為激起全國人民的不滿。

    在一片國難聲中,“民族主義文學派”發(fā)起成立“上海文藝界救國會”,企圖乘此機會重新推動業(yè)已消歇的“民族主義文學運動”。但這只不過是在“民族主義”的顯赫名目之下,一堆擾攘嘈雜的政治口號而已,盡的只是送喪的任務,運動結(jié)果并無實績。對于這類黨治文學,魯迅從來藐而視之,所以在“民族主義文學運動”的盛期,他保持了沉默。由于政治氣候的重大變化,考慮到“民族”的商標所可能產(chǎn)生的迷惑作用,當沉滓泛起的時候,他終于發(fā)表了一篇清算的長文《“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對“民族主義文學”給以深刻的諷刺和揭露。[2]894

    在此期間魯迅還和馮雪峰商定,決定出版一種小報,可以最迅速、最直接地發(fā)表他對時局的意見。12月11日,在魯迅的積極指導和參與下,由馮雪峰編的一張八開小報《十字街頭》在上海出版了。它是文學戰(zhàn)場上一支真正的游擊隊,其中發(fā)表了《好東西歌》、《公民科歌》、《“友邦驚詫”論》、《“非所計也”》等文章。由于這些文章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對日本侵略者妥協(xié),對內(nèi)殘酷鎮(zhèn)壓愛國人民的本質(zhì),小報僅出了三期就被國民黨政府查禁了。魯迅認為國民黨政府是帝國主義的馴服奴才,是出賣民族利益的帝國主義走狗,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真正障礙。魯迅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黨所領(lǐng)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紅色政權(quán)區(qū)域的鞏固方面。從此他和黨的關(guān)系越來越親密,和共產(chǎn)黨人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厚。

    二、魯迅關(guān)于“九一八”事變的文章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魯迅寫了大量的文字發(fā)表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其中有雜文,也有詩歌。如雜文《答文藝新聞社問》、《“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沉滓的泛起》、《“友邦驚詫”論》、《“非所計也”》、《論“赴難”和“逃難”》、《漫與》、《逃的辯護》等,還有詩歌《好東西歌》和《公民科歌》。對這一事件魯迅主要從中國內(nèi)部尋找原因,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說出了一般人不敢說的話,對國民黨政治上的壓迫他毫不屈服,不遺余力地給與揭露。魯迅的文章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對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并找各種借口為自己的行徑作偽飾的揭露;對民族主義文學家的批判;對大學生逃難的辯護;對國民性中奴性的分析;對事變發(fā)生后社會上各種世相的刻畫,等等。

    首先,魯迅在戰(zhàn)爭發(fā)生后很短的時間里就對國民黨政府的陰謀活動及其賣國罪行予以深刻的揭露。日本軍隊占據(jù)我國東北,日本侵略軍嗜殺成性,在世界侵略史上都是罕見的。他們對奮起抵抗的中國軍民往往進行報復性掃蕩,必欲斬盡殺絕,雖無辜百姓、老弱婦幼亦不能幸免。而對于慘絕人寰的日本侵略軍,國民黨政府不思抵抗,單單去哀求與日本帝國主義站在同一立場的“國聯(lián)”,更無恥的是在國家危難時還進行“剿共”,制造內(nèi)亂。無法忍受這樣殘酷現(xiàn)實的中國青年學生出于愛國熱忱,向南京政府請愿,要求抗日,而這時的“友邦”卻表示“驚詫”了。國民黨政府于是就迅速通電各地軍政府當局,給愛國學生加上了“社會秩序,悉以破壞”的罪名,說是“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的。仿佛愛國的青年學生要負全部的“國將不國”的責任。魯迅極為憤怒,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出來講話,于1931年12月25日在《十字街頭》第二期上發(fā)表了《“友邦驚詫”論》,揭露了這所謂“友邦”的真面目,直筆怒斥:“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guān),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nèi)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象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盵3]369文章雖短,但義正詞嚴,銳不可當,有排山倒海之勢。魯迅尖銳指出帝國主義的“友邦”,是要人民身受宰割,寂然無聲,略有“越軌”便加屠戮的“友邦”,怒斥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

    此外,魯迅對國民黨政府善于偽飾的嘴臉給與了尖銳的諷刺。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伊始,蔣介石就宣布把所謂“平定內(nèi)亂”作為“頭等職責”。事變發(fā)生后,國民黨政府寄希望于“國聯(lián)”、寄希望于“私人感情”,但這些并不能阻止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不能阻止錦州、綏中、山海關(guān)等的陷落?!比欢斶@一切發(fā)生時,國民黨政府不但不知悔改,卻將責任全部推到張學良一個人身上,正如魯迅于1932年1月5日在《十字街頭》第三期上發(fā)表的文章《“非所計也”》中說:“已命令張學良固守錦州,積極抵抗,今后仍堅持此旨,決不稍變,即不幸而挫敗,非所計也?!盵4]431事實上,事變發(fā)生后,當張學良將軍正在考慮如何采取對策的時候,卻接到蔣介石不抵抗的緊急密電:“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tài)擴大,一切交涉,聽后中央處理可也?!盵5]130多么無恥!對于請愿的愛國志士下毒手后,竟對外謊稱是學生“自行失足落水”。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國民黨善于掩飾的偽善家面目。魯迅對國民黨政府寄希望于“國聯(lián)”和“私人感情”的媚日外交給予尖銳諷刺??吹竭@樣的文章,每個真正愛國的中國人都會為之震撼的,我們是生存在怎樣的政府統(tǒng)治之下?對這樣的政府我們還應該再抱幻想嗎?當然不會,我們不會再受騙了。

    其次,魯迅在事變后對民族主義文學運動打出“民族主義”的旗幟,實質(zhì)上卻是為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效勞的行為予以揭示?!懊褡逯髁x文學運動”是1930年6月由國民黨當局策劃的文學運動,鼓吹以“民族主義”為“中心意識”,反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九一八”事變后又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服務。魯迅在1931年10月23日上海《文學導報》第一卷上發(fā)表文章《“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命運》中指出,民族主義文學一方面以悲哀的哭聲和壯大的軍樂掩蓋不抵抗主義,城下之盟,斷送土地的勾當,一方面以極端的憎恨指向現(xiàn)在無產(chǎn)者專政的第一個國度,以消滅蘇聯(lián)。文章最后說:“他們將只是盡些送喪的任務,永含著戀主的哀愁,須到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風濤怒吼起來,刷洗山河的時候,這才能脫出這沉滯猥劣和腐爛的運命。”文章讓我們看到只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才能救中國,我們要認清國民黨政府的本質(zhì),更要看清“民族主義文學”存在的險惡用心。

    再次,魯迅為逃難的大學生進行辯護,認為大學生應該逃難?!熬乓话恕笔伦兒?在日軍侵占榆關(guān)即山海關(guān)之際,北平的大學生竟至要求提前放假,所愿未遂,于是紛紛自動離校。社會各界人士對大學生這種“逃難”的行為紛紛進行譴責,如魯迅在1933年2月11日上?!稘暋返诙淼谖迤谏习l(fā)表的《論“赴難”與“逃難”》中提到的周木齋的《罵人與自罵》,認為“大學生即使不能赴難,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應該逃學生難”。但魯迅卻持不同觀點,他在《論“赴難”與“逃難”》中說:“倘使不能赴難,就應該逃難”。因為魯迅已將當局看得十分清楚,他們會對請愿的學生開槍,會對他們進行刺殺和逮捕,然后將已死的學生扔進水里,聲稱“自行失足落水”。而且鎮(zhèn)壓手持學生武器的兵警們尚且不抵抗,讓手無寸鐵的學生們怎么去抵抗?即使去了,沒死在自己政府的刺刀下,也無非是死在敵人的槍口下,最后只不過多了一具尸體而已。而這具尸體什么也改變不了,它不能讓政府因此而對日本帝國主義產(chǎn)生憤怒,也不能喚醒麻木的民眾。由此我們也不得不想到教育問題,我們平時又是怎樣教育我們的青年的呢!“施以獅虎式的教育,他們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們到萬分危急的時候還會用一段可憐的角;然而我們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連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則大難臨頭,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那我們還為什么要去責備為教育和現(xiàn)實所害的“逃難”的學生呢。[6]486

    此后魯迅還寫了《崇實》和《逃的辯護》,也都是為大學生逃難辯護的。在《崇實》中魯迅深刻揭示了“不準大學生逃難”的原因,“大學生雖然是中堅分子,然而沒有市價,不像古物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钡偈箽W美的市場上大學生值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會裝了箱子,用專車和古物一同運出北平的,在租界上外國銀行的保險柜子里藏起來?!边@就形象地把國民黨唯利是圖的嘴臉刻畫出來,讓我們認清了他們虛假的“字面”宣傳。[7]14在《逃的辯護》中,學生為國請愿本是出于一片愛國之心,但是國民黨政府卻給他們戴上“被反動派利用的帽子”,用刺刀和槍柄鎮(zhèn)壓下去。但這并不等于解決了學生所關(guān)切的問題,榆關(guān)失守,北平危急,說明問題越來越嚴重。此時學生吸取了教訓,不再請愿,“大家走散,各自回家”。[8]11然而又有人來指責為逃跑,說是遺臭萬年,學生真是“進退兩難”。其實我們都知道,這種指責是政府在推卸責任,魯迅起而為學生辯護,同時也諷刺了政府“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可恥行為。

    第四,魯迅一貫堅持的立場就是對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早在1931年9月28日《文藝新聞》第二十九期上發(fā)表的《答文藝新聞社問》中,他就以政論家的明敏的頭腦,分析了日本占領(lǐng)東三省的用心:“在這一面,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膺懲’他的仆役——中國軍閥,也就是‘膺懲’中國民眾,因為中國民眾又是中國軍閥的奴隸;在另一方面,是進攻蘇聯(lián)的開頭,是要使世界的勞苦群眾,永受奴隸的苦楚的方針的第一步?!盵9]318對魯迅來說,最不能容忍的是人對人的壓迫,也就是階級壓迫。如果階級壓迫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社會上一樣有著主奴之分,那么即使沒有異族的侵略或戰(zhàn)勝了異族的侵略,而保持了民族國家的尊嚴,這種尊嚴也不是他所需要的,因為那樣將意味著任何革命或戰(zhàn)爭都倒退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一切努力都是徒勞,他不需要獸性的愛國主義??梢哉f魯迅的這一思想具有超前性。魯迅經(jīng)常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中國本就是一個奴隸國家,我們從來就是一群奴隸!“奴隸”是他此后在談話和文章中反復多次使用的字眼,如在《漫與》中他這樣說“:明知道自己是奴隸、打熬著,并且不平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至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吧,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摸、陶醉。那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于這生活。就因為奴群中有這一點差別,所以使社會有平安和不平安的差別,而在文學上,就分明的顯現(xiàn)了麻醉和戰(zhàn)斗的不同了?!濒斞缸钔春薜木褪浅磷碛谂`生活的奴隸,那是無可救藥的。他希望是有越來越多的戰(zhàn)斗的奴隸,雖不能輕易擺脫奴隸的生活,但至少是有擺脫的希望的,只有這樣中國才能真正實現(xiàn)解放。

    第五,魯迅刻畫了在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丑惡嘴臉,對于那些通過戰(zhàn)爭來顯露自己或為自己謀利的人,魯迅是堅決進行諷刺的。在1931年12月11日上海《十字街頭》第一期上發(fā)表的《沉滓的泛起》中說:“日本占據(jù)了東三省以后的在上海一帶的表示,報章上叫做“國難聲中”,恰如用棍子攪了一下停滯多年的池塘,各種古的沉滓,新的沉滓,就都翻著筋頭漂上來,在水面上轉(zhuǎn)一個身來趁勢顯示自己的存在了。有的說‘要打仗,操練久不拿起的洋槍’,有的把‘愛國歌舞表演’作為‘國難聲中’的興奮劑,‘團結(jié)平時很少聯(lián)絡的各界人士’成立‘上海文藝救國會’,甚至連病夫也立刻可以當兵,警犬也幫同愛國……”,而文章最后說:“沉滓究竟不過是沉滓,泛起來雖然格外省力,但也因此一泛,本相也越加分明,而最后的運命也還是仍舊沉下去?!濒斞赣谩俺磷业姆浩稹边@個比喻來描繪“國難聲中”各色人等趁勢泛到水面上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做一通廣告,極具形象性。雖然“沉滓”最后仍然沉下去,但魯迅有意在雜文里保留這一廣泛的形象,使我們看到了當時“國難聲中”的社會相,富有警示意義。[10]606

    除雜文外,魯迅于1931年11月和12月在《十字街頭》小報上分別發(fā)表了《好東西歌》和《公民科歌》。其中《好東西歌》中“你罵我來我罵你,……相罵聲中失土地,”寫的是國民黨各派之間的內(nèi)訌。就在他們接連不斷召開各種會議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占領(lǐng)了沈陽及吉林、黑龍江等地。魯迅深刻地揭示了國民黨政府由于內(nèi)部發(fā)生派系斗爭而失去國家領(lǐng)土的真相?!豆窨聘琛肥墙衣逗团袊顸h當局推行奴化教育的。這些歌謠尖銳潑辣而又極為大眾化,發(fā)揮了戰(zhàn)斗作用。

    三、“九一八”事變對魯迅的深遠影響

    “九一八”事變對魯迅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事變過程中,他看清了國民政府的真面目,確定了自己是不可能和這樣的政府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的。由于受這一事變的影響,之后他的文章多次提到這次事變。如他后期進一步看清國民黨自私、麻木甚至于殘酷等國民劣根性,于1933年在《申報·自由談》上發(fā)表文章《觀斗》。1933年為了直接揭露不抵抗的黨國“英雄”,揭露國民黨政府屠戮手無寸鐵的人民的殘酷,發(fā)表《真假堂吉訶德》、《航空救國三愿》、《以夷制夷》等一組文章。在同年發(fā)表的《戰(zhàn)略關(guān)系》、《對戰(zhàn)爭的祈禱》等文章,則通過對幕后外交的戲劇性的展示進一步暴露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本質(zhì)。

    “九一八”事變,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是中國十四年抗日戰(zhàn)爭的開端。魯迅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要跟中國共產(chǎn)黨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這也使他跟許多志同道合的共產(chǎn)黨員成為知己,關(guān)系十分密切。甚至許多革命同志跟中國共產(chǎn)黨無法取得聯(lián)系的時候,都是通過魯迅進行接洽的,可見魯迅后期在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之后的歲月里,他更加積極地支持革命青年,如為蕭軍寫的《八月的鄉(xiāng)村》作序,并指出這是一本寫東北三省被占事實的較好的一部書,并幫助其出版,收在他編輯的“奴隸叢書”中。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處在重病之中的魯迅仍然不忘支持共產(chǎn)黨的革命事業(yè),指出“中國的唯一出路,是全國一致對日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彼鞄悯r明地公開宣布,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表示無條件地加入這條戰(zhàn)線。從魯迅的文章及其行動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浩然正氣和嚴正立場,在當時中國的文藝界乃至全國民眾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成為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一面光輝的旗幟。所以,“九一八”事變不但讓我們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國民黨政府的偽善和軟弱,而且讓我們明白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只有中國無產(chǎn)階級才能救中國。我們更應該記住魯迅,記住他為中國革命事業(yè)的付出和為我們留下的精彩篇章,我們更應該學習他這種從民族大局出發(fā)的愛國精神和睿智的救國戰(zhàn)略。

    [1][5] 溫濟澤.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期抗日運動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

    [2] 林賢治.人間魯迅[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3] 魯迅.二心集·“友邦驚詫”論[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 魯迅.二心集·“非所計也”[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 魯迅.二心集·論“赴難”與“逃難”[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 魯迅.偽自由書·崇實[M]//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 魯迅.偽自由書·逃的辯護[M]//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 魯迅.二心集·答文藝新聞社問[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 吳中杰.吳中杰評點魯迅雜文[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石柏勝

    Abstract:In order to occupy Northeast China perpetually,the Japanese army launched the“September 18th”Incident.Then Japan’s aggressive war on China started.This was a great insult in China.Lu Xun reacted strongly to this incident.He carried on the profound exposition and the thorough critique to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becuase it did not consider anti-Japanese but create civil strife.He launched a stinging attack o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because it cracked down on students.This incident to Lu Xun’s thought had profound influence,which made Lu Xu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nd together.This event mentioned many times in Lu Xun’s later articles.These articles allowed people to recongniz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reactionary nature clearly.

    Key words:Lu Xun;“September 18th”;incident

    Lu Xun and“September 18th”Incident

    WANGJi-peng,FAN Yan-e

    I210.96

    A

    1671-8275(2010)02-0064-04

    2009-11-24

    1.王吉鵬(1944-),男,江蘇東臺人,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范艷娥(1986-),女,遼寧綏中人,遼寧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九一八友邦事變
    東莞市友邦網(wǎng)毯有限公司
    中國造紙(2022年9期)2022-11-25 02:20:42
    好事變“壞”事
    學生天地(2017年18期)2017-07-24 15:56:43
    “一帶一路”:大美友邦
    鐘兆云:李友邦他也傻
    福建人(2016年3期)2016-10-25 01:13:28
    “環(huán)縣事變”及其善后工作述論
    從『九·二二』鋤奸到『八·三』事變
    軍事歷史(1993年1期)1993-08-21 06:10:44
    “九一八”事變真相
    軍事歷史(1985年1期)1985-08-20 07:25:48
    五寨县| 棋牌| 泸水县| 南昌市| 疏勒县| 夏津县| 河南省| 宕昌县| 孟州市| 克东县| 通许县| 木兰县| 长兴县| 原阳县| 荆门市| 祁阳县| 惠来县| 宁海县| 南开区| 合江县| 崇左市| 都昌县| 隆林| 太白县| 乐至县| 枝江市| 龙陵县| 张家界市| 西青区| 锡林浩特市| 石狮市| 岳阳市| 隆昌县| 和顺县| 北海市| 盐源县| 通榆县| 攀枝花市| 开原市| 阿拉尔市|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