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萍
(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1)
超然獨騖一居士
——以《采桑子》組詞為例析歐陽修退居潁州時的形象
楊素萍
(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1)
以《采桑子》組詞為例分析了歐陽修退居潁州時的形象——超然獨騖一居士:超然塵外的孤獨、了無俗事的閑適、閱透人生的快樂。
歐陽修;潁州;《采桑子》;孤獨;閑適;快樂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經(jīng)過多次的請求,歐陽修終于獲允致仕,七月歸潁,次年閏七月病逝,時年六十六歲,真正退居潁州的時間只有一年[1]2621。在這段短暫的時間里,從他吟詠潁州西湖的《采桑子》組詞及有關材料中可以看出他退居潁州時的形象——超然獨騖一居士。
歐陽修歸潁前,已取居士之號,他在《六一居士傳》里寫到:“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盵1]634可見取居士之號,是因他“將退休于潁水之上”。這樣迫不及待地改號,說明他多么向往那種悠閑自得地退居生活——所謂居士的生活。關于居士,《韓非子》一書有記載:太公望東封于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僪、華士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2]可看出居士是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歐陽修取居士的意思應是不再做官而退居家里。
超然獨騖,本是《宋史》對歐陽修文章的評價:“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华汄\,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3]用它來描述歐陽修退居潁州時的形象,是因為我們看時人對他的描寫,尤其是讀他退居時的作品,感覺到他的精神狀態(tài)是超然獨騖的,此時他的形象是一個孤獨、閑適、快樂的居士,雖然在這之前他已是一個“腳膝細瘦,僅存皮骨,行履拜跪艱難”的病人[1]1414。
歐陽修退居潁州后的衣著形象,蘇軾有詩《歐陽晦夫遺接蘺琴枕作詩謝之》記載:“我懷汝陰六一老,眉宇秀發(fā)如春巒。羽衣鶴氅古仙伯,岌岌兩柱扶霜紈?!盵4]9570就是說,退居后歐陽修常身著 “羽衣鶴氅”,飄飄然如一“古仙伯”。
歐陽修歸潁期間的創(chuàng)作并不多,除了給朋友或一些官員寫一些寄答詩外,主要是整理吟詠潁州西湖的《采桑子》組詞[5]。這組讓潁州名傳天下的詞,陳新、杜維沫認為:或非作于一時,從末首“歸來恰是遼東鶴”與每首皆以“西湖好”三字起句以觀,當于熙寧年間退休之后作了通盤的整理潤色[6]254-255。而王秋生認為《采桑子》組詞就是歐陽修退居潁州時寫的[7]160。不管怎樣,這組詞應該是最能反映其退居潁州期間的精神狀態(tài)的。下面我們就以他的《采桑子》組詞為例分析他退居潁州時的形象。
翻開歐陽修的《采桑子》組詞,一首首讀來,我們依稀看到一位超凡脫俗的孤獨者形象。這里沒有了早期歐詞中常有的多情公子與美艷女子,也沒有了“揮毫萬字”的“文章太守”[1]1995及一起高會的朋友,只有一位飄然欲仙的居士,“遼東鶴”一般孤獨地游于美若仙境的潁州西湖。
最能表現(xiàn)這種狀態(tài)的是以下幾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采桑子》(一)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間,水闊風高揚管弦。
——《采桑子》(二)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采桑子》(三)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八)
這幾首詞讓人感受到西湖景色的超凡美麗——綠水、芳草、沙禽、百卉、鷗鷺、清風、白月,都美得不粘一點塵俗,與仙境無二。笙歌隱隱若有若無,使人如聽仙樂;澄鮮空水行云一般,讓人如在天界。畫面中應該有其他同游者,但似乎與畫面、音樂一起成了背景,只有一仙風道骨的老翁“俯仰留連”于其中,他是如此的超然塵外,如此的孤獨!
這種超然孤獨的形象出現(xiàn)在歐陽修此時的詞中是有原因的,曾與他一起游歷山水、寫詩賦詞、研磨文章的好朋友謝絳、尹洙、梅堯臣等人,在他退居潁州時都已一一離世而去[6]431-442。
再有,他對當時正受重用的王安石推行的熙寧變法持有異議,并因擅止“青苗法”受到朝廷的切責,說他“不合不聽候朝廷指揮,擅行止散”[1]1405,此時的他似乎脫離于主流之外,成了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
更主要的是幾次貶謫、兩次誣陷[8]129-260讓他心灰意冷,不愿意與那些所謂的朝官們聚居在繁華的京城,寧愿孤獨地生活在潁州這個“陋邦”(其詩《雪》中有“潁雖陋邦文士眾”句)[1]764。他后期的不少作品中都有隱世避居的思想,如《秋懷》中有 “鹿車終自駕,歸去潁東田”[1]232句,《答端明王尚書見寄兼簡景仁文裕二侍郎二首》中寫到:“日久都城車馬喧,豈知風月屬三賢”[1]828。這些均能看出他的這種心態(tài)。
退居潁州期間,除了兩次大的接待活動[7]159-160外,歐陽修在潁州大部分時間應如他在《與顏直講長道》(八)所寫:“又親朋之會,邈不可期,恐遂不聞道義,默默寢為庸人爾”[1]2519。第二次接待的好朋友趙概離開后,他寫了《叔平少師去后會老堂獨坐偶成》[1]829,其中有“野老但欣南畝伴,豈知名籍在蓬萊”句,是說趙概離開后,雖然野老很高興有我在田中與他相伴,但他那里知道我是名籍在蓬萊的人,即我身體和當?shù)氐奶锓蛞袄蟼冊谝黄穑业木襁h離塵世,是孤獨的,是在蓬萊這樣的仙境里——西湖便是他的精神寄托所在。
歷盡了官場的是非,看透了人世的浮華,美麗的西湖讓歐陽修有超然塵外的感覺,他終于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給自己心靈找到了歸宿。那種不再受制于人的精神的獨立,那種猶如神仙一般的自由,正是歐陽修多年所向往的。
在《采桑子》組詞中有幾首意境空曠靜謐的詞: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采桑子》(五)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萍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采桑子》(九)
還有一首是前面列出的《采桑子》(八)。
這幾首詞,詞里詞外都透著一個“閑”字,如其中的“誰知閑憑欄桿處,芳草斜暉”、“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等句最為明顯,可見詞人的閑情雅致,折射出歐陽修退居潁州期間的閑適心態(tài)。
歐陽修退居潁州期間主要做了一些 “立言”的掃尾工作,具體地說,一是編成《六一詩話》,二是手訂《居士集》五十卷[8]275,還有就是前文提到的整理《采桑子》組詞等。即使這樣,對一個“年日加老,病日加深。晴瞳氣暈,浸蝕幾近;腳膝瘦細,行步艱難”[1]1404-1405的抱病延年的老人來說,在一年的時間里,做這么多事,從身體上說應該是很辛苦的,況且他編訂、整理作品,嚴謹認真,有“后生可畏”之說[9]61,這會讓他很勞累。那為什么詞里還會傳達出詞人閑適的心態(tài)呢?
歐陽修生活的時代是宋王朝正處于由盛轉(zhuǎn)衰的關鍵時期。封建士大夫中的有志之上,在宋朝寬松開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感召下,思想活躍,紛紛奮起指摘時弊,反對因循茍且,提倡革故鼎新。歐陽修躬逢其盛,展示了非凡的膽識和卓越的才能[8]1-2。在任職期間,歐陽修既能大展才華,同時又是非常辛苦勞累的,從他寫的公文的情況就可看出。據(jù)黃進德的《歐陽修評傳》統(tǒng)計[8]276-277,今存《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另收附錄五卷,其中四十五卷為朝政公文,其辛勞可見一斑。不僅身體辛勞,前文中提到幾次貶謫、兩次誣陷讓他的心更累。因此后來他非常渴望隱居閑暇的生活,并在一些作品中表現(xiàn)了出來,如前文提到的《秋懷》等。但作為一位篤信儒學的大家,歐陽修是有社會責任感的,所以不到身體實在難以支撐,他是不會激流勇退的。他的《偶書》就記錄了自己的心靈歷程,詩中寫到:“吾見陶靖節(jié),愛酒又愛閑。二者人所欲,不問愚與賢”,但因認識到“官高責愈重,祿厚足憂患。暫息不可得,況欲閑長年”,所以“少壯務貪得,銳意力爭前”,到了后期終于“老來難勉強,思此但長嘆。決計不宜晚,歸耕潁尾田”[1]766。
歐陽修退居潁州期間擺脫了繁雜事務,遠離了政治中心,不再憂勞煩心。這時的歐公德業(yè)、政績顯著,“立言”之事成了他最后一件要完成的事。退居期間,他可悉心編定完成《居士集》等文稿,而這又是他樂于做的事,正如他在《讀書》中所寫:“買書載舟歸,筑室潁水岸。平生頗論述,銓次加點躥。庶幾垂后世,不默死芻豢。”[1]139因此,這時他的心情是輕松愉快、閑適淡定的。不過這種閑適與那些一生無所事事的閑散或隱居山林的悠閑是不同的,從他的《答資政邵諫議見寄二首》可以看出:“豪橫當年氣吐虹,蕭條晚節(jié)鬢如蓬”,“相如舊苦中痟渴,陶令猶能一醉眠。材薄力殫難勉強,豈同高士愛林泉”[1]251。
由此可知他的閑適是精神上的,是離開了官場是非的閑適,是擺脫了世俗煩擾的閑適,更是勞碌一生建立德業(yè)、政績后的安閑。
中國古代文人往往多愁善感,喜歡寫一些傷春悲秋的詩詞,悲秋的不用說了,傷春惜春的詩詞也是舉不勝舉,如與歐陽修同時代的晏殊有“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浣溪沙》)[10]114句,較歐陽修晚一些的秦觀有“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如夢令》)[10]596句,辛棄疾有“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摸魚兒》)[10]2413,或失落傷感,或愁思綿綿,或滄桑悲涼。歐陽修早年也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蝶戀花》)[1]2006的傷春詞句,寫出了韶光易逝、美景無法挽留的無奈與傷感。但越到后期,歐陽修越是顯得樂觀曠達,他的詩詞文越是寫得明快,如他在熙寧三年作的詩《嘲少年惜花》:
紛紛紅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咨嗟。春風自是無情物,肯為汝惜無情花?今年花落明年好,但見花開人自老。人老不復少,花開還更新,使花如解語,應笑惜花人。[1]147
該詩善意地嘲笑少年惜花“咨嗟”,可以看出他晚年因閱透人生而具有的樂觀曠達情懷。
所以他的《采桑子》一反傷感的主題,每一首都由里到外地透著快樂——平和寧靜的快樂。在他眼中西湖所有景物都是美的:綠水、芳草、沙禽、百卉、蓮芰、鷗鷺、蝶蜂、雙燕、白鷺、綠柳等等;所有時段所有狀態(tài)都是好的:清明上巳、春深雨過、荷花開后、天容水色、殘霞夕照、輕舟短橈、畫船載酒、蘭橈畫船等等,置身其中都讓人如神仙一般快樂自在,即使群芳過后的暮春時候也不例外。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采桑子(之四)
詞人通過“狼籍殘紅”、“飛絮濛濛”等詞語勾勒出暮春西湖的別樣風景,于“笙歌散盡”、“雙燕歸來細雨中”傳遞出寂寞詞人雙燕歸巢般的溫馨感覺,透露出西湖的另一種美好,詞人寂寞中的快樂。
歐陽修對潁州西湖的描寫,真是應了蘇軾寫杭州西湖的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4]9172蘇軾也的確把潁州西湖看成西子,他的《再次韻德麟新開西湖》寫到:“西湖雖小亦西子,縈流作態(tài)清而豐?!盵4]9465
潁州西湖真的那么美嗎?之所以把她描寫得這么美好,應該與歐陽修、蘇軾們的心境、情懷有關。
事實上,潁州地屬淮北平原,自然風光雖自有特色,但客觀上說應該是較為一般的,不要說杭州西湖,恐怕與洛陽的牡丹、龍崗的石窟、揚州的二十四橋瘦西湖甚至瑯琊風景都不能同日而語,前文提到過,歐陽修的《雪》中有“潁雖陋邦文士眾”句,說明真實的潁州在當時只是一“陋邦”。而且歐陽修退居潁州時的生活肯定不如他在洛陽充滿青春激情地與朋友四處游歷那樣歡快,甚至也不會如在揚州、滁州那么熱鬧、歡樂。宋人筆記記載了一次揚州的聚會:“歐公在揚州,暑月會客,取荷花千朵插畫盆中,圍繞坐席。又命坐客傳花,人摘一葉,盡處飲以酒”[11],可見這次盛宴場景多么盛大,氛圍多么熱烈。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亦有“宴酣之樂,……,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的記載。而在潁州的情況,大部分的時候應如前文提到的他在《與顏直講(長道)書》(八)所寫的落寞。
歐詞《采桑子》組詞之所以把潁州西湖寫得如此清麗可喜,可以說主要是表達了歐陽修的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一種閱透人生的快樂情懷,一直到他去世這種情懷始終未變,他臨終前寫的《絕句》:“冷雨漲焦陂,人去陂寂寞。唯有霜前花,鮮鮮對高閣”[1]774,就傳達出一種如怒放的鮮花般蓬勃向上的精神。
這種精神和情懷與詞人生活的時代及詞人的性格、思想、閱歷等有密切關系,“藹然為仁人之言,粹然為治世之音”[12]5331,歐陽修身逢治世,又身居高位,這對其詞作樂觀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北宋初期,統(tǒng)治者力求和平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五代十國以來所未有的承平氣象,那個時代的文人應該是有樂觀的土壤的。蘇軾的《超然臺記》云:“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13]236-237可見身居盛世的文人的樂觀曠達。這種社會背景,這種盛世氣象,使得歐陽修除了繼承以往詞風,用哀傷述兒女離愁之情,更重視用作品反映及歌頌“治世”的時代盛況。
更主要的是,歐陽修性情平和、性格開朗,一生雖屢遭貶謫、屢遇不幸,且中年以后病魔纏身,但他本著儒家善處窮通之際的自持修養(yǎng),能以自然山水消解憂愁,在逆境中表現(xiàn)出曠達、樂觀的情懷。早在景祐三年貶居夷陵時,他就致書友人尹洙:“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盵1]999這里他批評了自己一向尊崇的韓(愈)文公,認為即使受貶,也“慎勿作戚戚之文”。
時代環(huán)境及個人的性格、思想、閱歷等諸多因素融合,形成了歐陽修平和、樂觀、處事不驚的心境。這種心境,表現(xiàn)在詞中是一種和婉之美,由詞傳遞出的又是一種閱透人生的快樂。
最后看《采桑子》(之十):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采桑子》(之十)
“遼東鶴”,《捜神后記》載: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后化作白鶴飛回遼東,落于城門華表上,有少年挽弓欲射之。白鶴遂在空中盤旋而歌:“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备璁咃w入高空。[6]260
歐陽修在《采桑子》(十)中引入“遼東鶴”這個典故,正表明他“俯仰流年二十春”,歷盡滄桑,閱透人生,如今視富貴如浮云,像“遼東鶴”一般超然塵外。好一個“遼東鶴”,多么孤獨、閑適與快樂!不正是一個超然獨騖的居士的形象嗎?
[1]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M].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315
[3]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381
[4]傅璇琮等.全宋詩(第 14冊)[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9570
[5]阮娟.歐陽修致仕居潁心態(tài)探微[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37-39
[6]陳新,杜維沫選注.歐陽修選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王秋生.歐陽修詩詞述略[A].宋家偉,劉學忠編.千年歐公——歐陽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8]黃進德.歐陽修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宋]沈作喆.寓簡[A].叢書集成初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5:61
[10]唐圭璋編篡.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1][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二)[A].叢書集成初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5:131;[宋]葉夢得撰.宋時議校點.避暑錄話(卷一)[A].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1:2582
[12][宋]羅大經(jīng)撰.穆公點校.鶴林玉露(丙編卷二)[A].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五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331
[13]劉乃昌選注.蘇軾選集[C].濟南:齊魯書社,2005:236-237
I206.2
A
1009-9530(2010)04-0028-03
2010-05-23
楊素萍(1965-),女,安徽阜南人,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