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來縣宏升中心學校 王文權
一次學校的教研活動中,我講的是《大自然的語言》(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課時,這是在上個單元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說明文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篇說明性文章。
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本文的分析,深入領悟說明文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完成組內教研專題——如何進行閱讀到寫作的遷移。為了體現(xiàn)新理念,我竭力做到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在分析課文中我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而且還安排學生進行探索。在這樣靈活互動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完成了對課文的學習。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寫作訓練,要求向別人介紹一種動物或一本書。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15分鐘過去了,200字的片段完成者屈指可數(shù),而且質量不高。無奈之下只能把課上練習轉為家庭作業(yè)了,就這樣這節(jié)課就草草收場了。后來經(jīng)反饋,課外作文也沒太大起色。
課后的教研中,所有聽課教師一致認為:教學方式的選擇雖然多樣化,但并沒有緊緊地圍繞教學重點進行,寫作訓練與課文分析之間跨越太大,而且沒有考慮到學生對生活觀察、搜集和積累的局限。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教學目標呢?同事們紛紛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網(wǎng)上北師大教授劉儒德的一篇關于構建主義的論文使大家眼睛一亮,文中指出:“教師不僅要讓學習者知道什么,更可貴的是要讓學習者感受到什么;知識的意義不能直接傳遞?!泵绹逃叶磐苍f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jīng)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蔽覀冎勒n文的寫作技巧是理論(也是間接經(jīng)驗),作文訓練是實踐,生活是素材。如果我們用生活中的語文素材去試著生發(fā)課文中的題材,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反復感悟、體驗、構建,那么就會縮短語文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在反復的代入代出中品味課文,審視習作。如同導演在劇本的跳入跳出中領悟才更深刻一樣。若能做到這一點,閱讀與寫作之間就不會存在斷裂區(qū)。為驗證這一假設,大家決定由我再在另一個班重上這節(jié)課。
基于以上的分析并根據(jù)教材和農村學生的實際我決定采用調查、討論、練習法進行教學。同時精心設計了三大板塊:一是搜集材料;二是課文點撥與改寫;三是寫作訓練。課前,要求學生向周圍的人搜集物候方面的農諺、俗語、詩詞、歌謠等。上課伊始,先由學生自學課文,深入領悟文章的語言、結構、寫作特點等知識后,我便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改寫課文一、二自然段。這可謂石破天驚,學生先是驚訝,接著是興奮,最后進入了冷靜的思考中。這時課前的搜集派上了用場。有用《二十四節(jié)氣歌》開頭的,并用農諺解釋為: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小寒大寒又一年;有用飛禽走獸與物候的關系開頭的,如,燕子低飛蛇盤道,烏龜背潮雨天到……有用日月星辰的特殊現(xiàn)象開頭的,如,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銀河東西要穿棉衣,銀河南北要喝涼水等。可謂異彩紛呈,學生也是興致高漲。一番比較、對照、品評后,學生的感悟越發(fā)得理性化了,我便因勢利導,讓學生自選文段進行大膽改寫,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而且富有創(chuàng)意。課堂小結中,我請學生以“我發(fā)現(xiàn)……”開頭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學生積極發(fā)言,我時而點撥,時而質疑,在與課文的比照中輕松完成了有理論技巧向寫作實踐的過渡。而且有很多收獲是預設以外的新生成。
這次教研雖然費時較多,但啟發(fā)是深刻的,使我深深體驗到課堂中形式上的自主常會導致認識上的偏激,形式上的合作常會導致思維上的惰性,形式上的探究常會導致思想上的扭曲。也就是說,教學中應正確處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要變多樣化為優(yōu)化。教學雖然不能滿足于一種“萬能”的方式,但也不能為了求新而流于花哨,為了多樣化而多樣化,形式一定要為內容服務,實事求是,這也正如我們配戴眼鏡,適度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