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居喪反應又稱親人死亡的悲傷反應,是指失去親人后使人產(chǎn)生的精神情感的、生理的和行為反應[1,2]。而居喪反應的核心是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悲傷反應。1961年Engel提出,應將“居喪反應”看做一種疾病,因為它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機能(機體的、社會的),并且有固定的臨床表現(xiàn),故應引起重視。在歐美等國家,醫(yī)方常采用信件、電話、訪視、發(fā)放悲傷撫慰通訊等形式與逝者親屬保持聯(lián)系,繼續(xù)提供悲傷撫慰服務[3]。日本學者Akira Akabayashe(2002年)把不間斷地為居喪家屬提供全面支持納入研究并實施姑息護理(臨終關懷)的范疇[4]。我國臺灣學者提出了“全人照護”的新概念,指對臨終病人實施“身、心、靈”的全面護理,并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對家屬進行心理輔導,消除各種不良的情緒;在香港,有專門機構對居喪家屬提供社會支持,使心靈得到安撫,相當于一種心理干預,即心理緩沖措施,全面系統(tǒng)地對喪親者提供心理輔導,緩解悲傷反應[5]。我國大陸地區(qū),大多數(shù)居喪家屬會選擇向兄弟姐妹、其他親屬、摯友或者宗教機構等醫(yī)療機構以外的人員尋求社會支持,醫(yī)療機構尚未明確責任對居喪家屬實施或提供支持或幫助,而醫(yī)護人員是直接接觸居喪者的“第一人”。發(fā)生在醫(yī)院的死亡事件主要由突發(fā)疾病、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及事故等原因所致。病房護理人員工作繁重,護士較多時間忙于處理各類危急情況,對病人實施基礎護理操作、搶救、治療、病歷書寫、病情記錄等工作,沒有充足時間幫助喪親者進行心理疏導,更多重視病人的生理需要。且由于我國臨終關懷事業(yè)起步較晚,尚處于邊探索邊實踐階段,醫(yī)護人員缺乏居喪照護方面的技能,以及對死亡的正確認識和對病人及家屬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應對技巧,不可避免地疏忽了居喪者的心理需求。
1.1 護理環(huán)境 目前,我國醫(yī)院的護理方式比較單一,局限于病情方面的生理護理,對于心理護理鮮有涉及或不被重視,這種護理現(xiàn)狀同國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對病人及其家屬實施臨終關懷和居喪護理是提高我國護理水平、改善醫(yī)患關系的重要方面。
1.2 醫(yī)院 醫(yī)療糾紛往往由居喪親屬難以控制的悲傷情緒引發(fā)所致。居喪家屬因喪親帶來的負性悲傷情緒難以控制時有可能對醫(yī)務人員造成嚴重惡劣的傷害,制造暴力沖突。兒童死亡也是居喪父母與醫(yī)院產(chǎn)生醫(yī)療糾紛的高危因素。由新生兒或兒童死亡而導致的父母自殺事件發(fā)生率較其他父母為高。猝死者的家屬面對親人突如其來的死亡處于極度的激動狀態(tài),有的出現(xiàn)暴發(fā)性自傷、目標性傷人或盲目性毀物等[6]。與國外相比,我國臨終關懷事業(yè)的發(fā)展缺少社會支持,面對救治帶來的高額的醫(yī)療費用,家屬往往處于一觸即發(fā)的心理,喪親事件極易打破其防御機制,可能產(chǎn)生醫(yī)療糾紛甚至醫(yī)患暴力沖突。喪親者亦可能產(chǎn)生負性情緒及制造不良后果。研究資料顯示:醫(yī)方啟動病人臨終關懷和居喪親屬的身心護理工作,可以明顯增進醫(yī)護患之間的感情交流,減少醫(yī)療糾紛,提高病人及其親屬的心理滿意度[7]。
1.3 居喪家屬 盡早的護理干預有利于防止惡性悲傷的發(fā)生,當人年邁,喪親成為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抑或是人生經(jīng)歷。調查顯示:失去至愛親人所帶來的悲傷幾乎是人生最具威脅的、恐懼的情感體驗。而由居喪者引發(fā)的致病率及病死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接近80%~90%的居喪家屬會產(chǎn)生悲傷反應。有研究表明:宣泄喪親帶來壓抑而痛苦的悲傷情感已被證實是預防居喪綜合征(惡性悲傷反應)的重要手段之一。香港大學Amyy等[5]在2年內對292名居喪家屬實施橫斷面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9%家屬在喪親后數(shù)小時內即向他人傾訴過內心悲傷,超過40%居喪者在至親病逝當天傾訴過內心的悲傷情緒。因此,盡早的干預悲傷反應帶來的負面情緒,可有效防止或減緩發(fā)生惡性悲傷反應的幾率。
2.1 護理人員應正確認識悲傷反應 悲哀、焦慮、憤怒、孤獨感、愧疚、自責、疲倦、無助感、受驚嚇等甚至產(chǎn)生幻聽或幻視的精神反應,不相信親人已逝,這些都是正常的悲傷反應。然而當某一種感覺持續(xù)過久、過強時,就有可能變成病態(tài)。同時也會產(chǎn)生一些與悲傷相應的生理反應,如胸部壓迫感、憋氣、呼吸急促、肌肉無力、疲乏、口干等。在行為上最容易發(fā)生的改變則是失眠、食欲障礙、心不在焉、社交孤立、嘆氣、坐立不安;有的人常夢見失去的親人,但在他人面前又極力避免提起親人。這種慢性悲傷通常需要心理醫(yī)師輔導甚至需要藥物治療。護理人員應當明確悲傷反應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悲傷具有個性化特征,其反應程度及強度、持續(xù)時間、表現(xiàn)形式因人而異,且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有調查表明,居喪家屬均有不同負性生理、心理、社交情節(jié)。值得說明的是,大多數(shù)由居喪帶來的悲傷負性情感都可以在短期內消失。護士應當把握時機,盡可能通過護理干預防止家屬發(fā)生慢性悲傷或者居喪綜合征,并將這種護理工作融入到醫(yī)院工作中,及時向病人家屬說明病情、診斷結果及醫(yī)院進行的積極治療和搶救措施,使親屬認識到自己盡到了責任,以緩解居喪反應程度。
2.2 發(fā)放撫慰卡片 發(fā)放撫慰卡片的目的是鼓勵居喪家屬盡快接受喪失親人的事實,正視親人的死亡。指導家屬填寫有關內容,包括在預留空白位置粘貼死者生前的生活照片,填寫逝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出生日期、死亡日期、配偶情況、患病原因、簡要病程及治療經(jīng)過、患病期間家屬提供怎樣的生活照護,等等。鼓勵居喪者用筆書寫喪親此刻真實的悲傷情感,書面表達哀思之情;記錄喪親者對逝者思念的話語,特別提供空白篇幅鼓勵意外喪親的家屬寫下對親人未盡之事、愧疚之情,以及不同時段例如1個月、2個月、3個月直至喪親1年后親屬悲傷反應恢復情況,包括居喪家屬現(xiàn)在狀態(tài)、是否投入工作和對未來的進一步打算等。
2.3 音樂療法 為居喪家屬配置內置音響、耳機,提供能夠緩解緊張、焦慮情緒以及悲傷情感的樂曲。古典音樂可以松弛人的緊張;低音調、慢節(jié)奏的音樂可以改善焦慮、緊張的情緒;用《悲愴交響樂》或民樂《江河水》一類的樂曲,以求居喪家屬宣泄悲痛之情。音樂可引導居喪者盡情發(fā)泄直至涕淚橫流,有助于化解心中郁結的悲哀,逐漸放松心情,再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例如:放松的音樂應選擇可以哼唱、搖籃曲,或其他可以使人安靜的音樂。
2.4 醫(yī)院設置靜思室 在護理部及護理合作者的支持下,開設減輕居喪家屬悲傷的房間,房間設置在低層,便于居喪家屬方便到達。當病人逝去,醫(yī)方為其家庭提供一安靜的環(huán)境讓家屬去思考、交談、發(fā)泄悲傷及哀悼之情,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之舉。靜思室由臨床服務中心保潔員每日定時整理打掃,室內環(huán)境干凈整潔,光線柔和,溫度適宜,墻壁刷粉色(暖色)油漆,室內放置沙發(fā)床、1個桌子、4把椅子、1臺飲水機、一次性干凈紙杯、兩臺電話(1臺可直接與病區(qū)護士通話,1臺付費電話,旁邊放置1個電話簿,包含殯儀館電話號碼、心理咨詢室電話等,以便居喪家屬順利進行善后事宜),并為需要心理護理的家屬提供方便。房間全天開放。根據(jù)文化差異,考慮不同人群種族的宗教信仰,在室內擺放宗教或教會代表人物的畫像,給他們禱告的地方,讓他們靜靜的哀思,為其親人祈禱。鼓勵家屬在室內表達內心感受。另外設置留言簿,讓居喪家屬用筆書寫內心的悲傷情感或不適以及對逝者的哀思與寄托,還可以為醫(yī)療護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護理人員進一步開展護理工作,提高服務意識、理念。醫(yī)院設立這樣一間房間可謂是雙贏的小舉措、大智慧之舉,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加強了醫(yī)療安全,降低了院內投訴事件和醫(yī)患糾紛,還使居喪家屬體驗人性化的關懷與支持,降低他們在面臨親人死亡時候的無助感,切實可行地為臨終關懷發(fā)展做出貢獻。開設靜思室的目的是為死者家屬提供私人化和舒適的安寧環(huán)境,讓他們進一步接受喪失親人的現(xiàn)實。
2.5 其他 在至少1年的居喪期內,臨終關懷機構的人員和社會義工還可通過電話、信件、訪視等形式和死者家屬保持聯(lián)系,繼續(xù)提供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服務,指導他們求助于教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以及心理咨詢機構等。
[1]Mckissock M,M ckissock D.Coping with g rief[M].3rd ed.Sedney: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1:15-29.
[2]Kent H,Mcdowell J.Sudden bereavement in acute care settings[J].Nurs Stand,2004,19(6):38-42.
[3]丁焱.不同人群悲傷的特點和護理對策[J].上海護理,2006,3(1):31-34.
[4]Baohui Zhang,A reej MS,Eljawhri BS,et al.Prigerson update on bereavement research: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bereavement[J].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06,5(5):87-89.
[5]Amyy MC,Cecilia WC,Samuel M Y.Social sharing of bereavement experience by Chinese bereaved persons in Hong Kong[J].Death Studies,2007,31:601-618.
[6]傅靜,李雨昕,張或.醫(yī)院開展居喪護理服務概述[J].護理學雜志,2007,22(2):72-74.
[7]顏志偉.論醫(yī)療糾紛中患方居喪反應與ADR方式選擇[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11(1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