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寶勝,楊 魁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
毛寶勝,楊 魁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81)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當務之急。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起步以來,已取得不少成績,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還不能完全適應高校教育體制飛速發(fā)展的需求,不能滿足大學生參與激烈競爭的心理需要,在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處。
大學生;心理特點;影響因素分析;對策分析
一項以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據北京16所大學的聯合報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清華大學在死亡和退學的學生中,精神分裂癥占 60%,中國人民大學因患精神分裂癥死亡的學生占死亡學生總數33.3%。有關單位對南京4所高校的一萬多名大學生精神狀況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問題,有l(wèi)1.7%的學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對南京市的608名同學調查時發(fā)現,有過心理危機的占75%。最近由四川農業(yè)大學學生會發(fā)起的一項問卷調查也顯示,95%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值得重視”。南開大學一項對天津市20所高校2.3萬余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25.2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障礙或疾病。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嚴重問題,已經開展多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并未發(fā)揮切實發(fā)揮出有效的作用。
1.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差與獨立意識強之間的矛盾,造成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大學生要脫離父母進入集體生活,班級成為主要生活環(huán)境,宿舍成為主要生活區(qū),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從熟悉的家到陌生的異地,一切都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蕩,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表現為心情郁悶、孤獨、食欲不振、失眠、精神衰弱、嚴重焦慮、煩躁不安甚至想退學等等。其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中學時幻想的大學是多么美好,可到了大學卻發(fā)現講課聽不慣,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多種不適應接踵而來,于是產生了厭學情緒。有部分學生由于錄取的專業(yè)與原來的愿望不符,對所學專業(yè)不了解,產生不滿情緒,甚至想轉專業(yè)、轉系、退學等,造成情緒波動很大,較長時間不能調整過來。
2.學習上的功利主義和投機心理有所增強,擇業(yè)心態(tài)盲目浮躁。近年來,社會上的浮躁風氣漸漸滲人大學校園,一方面,大學生們?yōu)榫蜆I(yè)需要,紛紛將目光轉移至各種熱門專業(yè)和實用技術。英語、計算機考級、考研、考托福、考公務員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使大學生活極其緊張繁忙,甚至還出現有的大學生為了考各類證書而荒廢本專業(yè)學習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面臨就業(yè)找工作時,大學生多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有的大學生的心理期望過高,往往難以如愿,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感:還有的學生就業(yè)時過于盲目急躁,草率簽訂就業(yè)協議,而后義輕率毀約。
3.成長中應試教育和家庭溺愛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方面,大學生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壓力,獨立意識普遍增強。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父母寵愛的影響,學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準備。當生活、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父母, 表現出較大的心理依賴性,有的則采取逃避、抱怨的態(tài)度,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另一方面,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實現需要較強,他們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征詢和獲得信任,不愿接受別人的教育。有的大學生對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持厭倦態(tài)度。隨著說服教育次數的增加和程度的增強,學生的對立情緒更激烈。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部分大學生在困難面前感到束手無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產生厭學、退學甚至自殺等心理。
4.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不夠成熟。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超前,在校學習期間,互相攀比較量和隨流從眾,追求時尚生活,如不愿在學校食堂就餐,經常在校外餐館就餐;服飾講究品牌、樣式、風格;手機、電腦頻繁更換,生活費用比以往大學生有較大增長,導致有的學生家庭不堪重負。
1.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認知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發(fā)展都和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和教育的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就連父母的喜怒哀樂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且家庭教育的影響是終生的。就是走進大學校園的當代大學生,雖然家庭對其的影響力相對減弱,但在我國以家庭為核心的傳統(tǒng)的“家庭本位”教化,已在他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對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產生著影響,他們的心理行為無處不顯家庭教養(yǎng)的影子。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想光宗耀祖,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心理, 明顯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印記;一些學生存在的心理困擾,如自卑、焦慮、孤獨、閉鎖等不良心理,都和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及個人早期經歷有關;部分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常常要承受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家長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很大;還有部分學生因家庭因素形成的人格不健全和情緒障礙,也直接影響他們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帶來了新的生活觀念、價值觀念;各種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要求每一個人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新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他們對某些變化感到迷惑不解、難以適應, 社會上一些不公正的、腐敗的,陰暗的東西往往會使大學生們感到困惑和迷惘,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責任的壓力、就業(yè)的壓力、社會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所帶來的壓力都會導致學生的焦慮、不安和心理壓力過于沉重,從而出現心理障礙。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他們缺乏分辨能力,情緒容易產生沖動, 有時會做出一些偏激的舉動。
3.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一方面大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及人際關系、管理方式等,與中學相比,都有許多不同之處。反差大,使學生處處感到不習慣,很陌生,對他們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更多嚴峻的挑戰(zhàn),學生不能盡快調整和轉換自己的角色,就容易產生種種心理沖突。另一方面,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yè)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考生對大學專業(yè)設置不太了解,多數是老師、家長包辦,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沒有有興趣,要求調換專業(yè),解決不了就鬧情緒。表現出消極對待學業(yè),隨意缺課,長期下去心理矛盾強化,導致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最后,大學生活雖比高中時要寬松和豐富的多,但仍不脫離“三點一線”的束縛。生活環(huán)境主要是課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對比較單調,缺乏足夠的娛樂場所和業(yè)余生活條件。而青年是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好奇心強,精力充沛,對業(yè)余生活的多樣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滿足,因而缺乏生活的樂趣,感到枯燥無味。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師通過分年級、分班級系統(tǒng)的講解心理學知識,一方面解決大學生在環(huán)境適應、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擇業(yè)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時矯正和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指導學生自己掌握心理保健的常識,轉化為心理能力,能觸類旁通,達到預防心理危機和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另外,本門課程可以安排適度的實踐課時,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具體措施:學??赏ㄟ^組織假期“三下鄉(xiāng)”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系列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會適應力。大學生也可以自己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如義務執(zhí)教、社區(qū)義務服務等有益活動。在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能夠全面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還可以通過群體交往活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驗友誼與溝通的快樂,開闊視野。
2.建立高素質、專兼職結合的專業(yè)化隊伍,充分發(fā)揮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yè)互補、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開展課題研究和工作、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隊伍的水平,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業(yè)務水平和科研能力。重視對班主任以及其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師,特別是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發(fā)面的業(yè)務培訓。因為高校學生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他們對大學生接觸和了解最多,因此,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這也使得輔導員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應用以及其自身心理素質修養(yǎng)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但就目前來看,輔導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常規(guī)事務管理,而忽視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況且大多數輔導員沒有系統(tǒng)學習心理學并接受心理學知識的培訓,缺乏心理輔導方法和技巧。為此,學校應重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培養(yǎng),通過系統(tǒng)課程的培訓,力求培養(yǎng)出一批既能做學生的一般思想工作,又能進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輔導員,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實行動態(tài)管理,長期跟蹤指導。教育部規(guī)定,對高校入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新生測試,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但是學生心理問題大多屬于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檔案所記錄的內容只能反映當時的情況,不能將心理健康檔案所記錄的內容看成是不變的。因此,學生心理檔案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要隨時將新的心理健康材料補充修正。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隨時觀測活動前后學生心理變化,對調查與普查中發(fā)現的問題及時跟蹤解決,及時發(fā)現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咨詢,形成長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要用榜樣和典型來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心態(tài),為其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校園精神氛圍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能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盡情地施展天賦與才華,增強競爭意識,奮發(fā)進取。在廣泛的結伴、交際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值得一提的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應注重樹立大學生積極向上、全面發(fā)展的典型。高校要通過各種校園媒體,對優(yōu)秀大學生的先進事例進行報道,使大學生從榜樣的身上得到啟迪,以健康和上進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5.構建完善的心理咨詢體系、普及心理學知識。心理咨詢是增進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咨詢包括發(fā)展咨詢、適應咨詢、障礙咨詢,它所涉及的領域幾乎包括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實踐證明,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徑。通過完善心理咨詢體系、普及心理學知識可使大學生心理問題得到調節(jié),心理困惑得到消除,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
[1] 胡智丹.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教育措施[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
[2] 高汝南.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探討[J]. 心理健康研究,2009,1.
[3] 徐群祥. 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探析[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8.
[4] 蓉華. 社會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趙琦.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8.
G44
A
1008-7427(2010)03-0065-02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