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越華,邢 鸰
(海南廣播電視電視大學中文教研室政史教研室,海南???570105)
我國當代社會腐敗根源初探
謝越華,邢 鸰
(海南廣播電視電視大學中文教研室政史教研室,海南???570105)
黨與政府已加大反腐力度,但“腐敗行為依然有蔓延趨勢”[1],主要表現為濫用職權、錢權交易。文章試圖從人性角度探究產生腐敗的主體根源,從傳統文化探究產生腐敗的環(huán)境根源,從社會發(fā)展現狀探究我國轉型時期產生腐敗的政治根源,從當前反腐敗制度設計探究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的監(jiān)督缺失根源。
腐敗;根源;探究
腐敗是一個國際性問題,每一個國家都有可能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它是一種社會病毒,與人類展開長期較量。腐敗在我國封建社會就存在,但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社會利益重新分配,各種社會矛盾開始顯現,伴生的腐敗現象也越發(f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黨與政府以強大的行政力量和司法力量不斷與愈演愈烈的腐敗現象作斗爭,但“腐敗行為依然有蔓延趨勢”,有人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反腐敗則亡黨,不反腐敗則亡國”,此言論雖過于偏激,但腐敗問題確實動搖了社會的政治基礎和倫理道德基礎,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雖然加大了反腐力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敗,但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濫用職權,權錢交易。有如下特點:第一,腐敗主體的職務越來越高;第二,腐敗涉及到的財產數量越來越大;第三,腐敗現象涉及到各行各業(yè);第四,腐敗現象從以往的隱蔽向半公開、公開發(fā)展;第五,個人腐敗向集團腐敗發(fā)展;第六,錢權交易、以權謀私現象嚴重。
關于腐敗根源的探究,學者們提出了如社會需求論、現代化導致腐敗論、尋租理論、低薪導致腐敗論、權力失監(jiān)導致腐敗論等觀點。筆者認為,腐敗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制度、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試圖從腐敗主體、社會環(huán)境、政治層面以及監(jiān)督制度設計等方面探究我國腐敗的根源。
腐敗在多數情況下是個體行為,即便是集體腐敗,其決策者也是個人。我國古代關于人性本質的認識就有性本善、性本惡、性善惡相混等思想。儒家思想主張性善論,強調個人自身道德修煉,個人行為主要靠自身道德標準自我約束,而不是靠外在的條規(guī)約束。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最大,結果是人們視規(guī)則為次要的東西,統治者的意志才是唯一和最高的標準。
西方古代思想認為人是自愛自保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代西方思想認為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有句名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薄坝袡嗔Φ娜藗兪褂脵嗔σ恢钡接鲇薪缦薜牡胤讲判葜?權力失去監(jiān)督必然導致腐敗?!盵2](P154)
對于人性認識的不同導致中西方治理國家的理念各異:西方從人性惡假設出發(fā),建立了三權分立的理論,構建一個權力制衡的政治制度,以法治國,重視法的規(guī)范性。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君子治國,重視人的修養(yǎng),忽略法律制度的作用,普遍表現就是社會的“人治化”,而非法治化。人本性的作用與社會道德的矛盾,造成國民性格的表里不一、沒有原則的觀念模式和行為模式。正如當今官員,有些領導臺上說一套,臺下做一套,那些把道德口號喊得山響,在實際行動中卻完全遵守利益原則的人卻能輕易成功[3]。筆者認為,人是有欲望的,尤其在市場經濟社會里,追求經濟利益是市場的本性,利欲改變社會道德觀念和人的行為方式。中國有句老話“人心不足蛇呑象”,欲望是無窮的,欲望可以讓人不斷攀登高峰,實現更大的理想,也可以使人貪而不厭,為非作歹。
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并沒有徹底根除,新中國成立后國民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資本主義思潮隨之涌入。而當今中國社會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fā)達階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正朝小康目標發(fā)展的中國社會,共產主義道德觀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多大作用?正如中紀委在黨的十七大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政治信念動搖,思想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侈浪費問題比較突出”。
此外,我們看看腐敗主體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的“刺激——個體——反映”模式用于政治心理學變?yōu)?“環(huán)境刺激——公職人員——政治行為”。改革開放后,我國出現了“先富起來”階層,他們率先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代表了時代的潮流。公職人員階層的經濟地位下降了,心理一度失衡,有些人走下海經商之路,有些人產生了腐敗致富的動機。有些公職人員利用職權“第一個吃螃蟹”嘗到了“致富”甜頭。監(jiān)督制度不到位,一旦人的欲望之門打開了,就會毫無顧忌、肆無忌憚。腐敗者沒有及時得到包括社會輿論譴責在內的社會評價,就會逐漸模糊原有的是非判斷標準,并形成一種“被抓者倒霉,不為者吃虧”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認知,從而塑造出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笑窮不笑貪”,實現該行為的社會化[4](P115),當今官員的待遇并不低,不愁吃不愁穿,社會地位高,但還是不少人敢于鋌而走險,貪污受賄,令人深思。腐敗主體有失衡尋補的心理傾向,包括相互攀比的心態(tài)。
再看腐敗主體的道德選擇。馬克思認為“財產的任何一種社會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與之適應?!盵5](P610)“正確地理解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6](P167)??梢?道德與利益緊密相連,道德內涵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改變。如以上分析,一旦某種不道德的行為社會化,道德對其的約束力即相對減弱。人們都渴望過有道德的生活,那么,個體在何種情況下會從事敗德的決定?南非學者羅伯特·克利特加德得出這樣一個公式:腐敗的動機=(賄賂所得—道德代價—查處概率—所受制裁)>工資收入+廉潔的道德滿足感;腐敗的條件=壟斷權+任意處理權+責任心差[7](P78-84)。當腐敗的預期成本高于預期收益時,腐敗者無利可圖,將放棄或中止敗德行為;當預期成本低于其收益時,行為者有可能實施敗德行為。公式顯示,產生腐敗動機,道德的作用占有一定份量。如果現任官職是花錢從“批發(fā)市場”買來的,那么,任內必須實現產出利潤,此時道德的作用已經不存在了,行政倫理嚴重失范??梢?不管是心理傾向,還是道德選擇,都與人利己的本性有關。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積累和形成的帶有社會普遍性的心理、思想和行為定勢、習慣,潛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們的私人選擇和公共選擇行為。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主要表現為“官本位”,“為民做主”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封建倫理關系膠合為一體,積淀成中國社會固有的官本位文化,在社會政治心理的深處嚴重阻擾了現代民主社會所必需的個人權利意識、個人責任意識、公共倫理道德意識等思想觀念的形成,致使官尊民卑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讀書做官是文人的追求,始終把當官作為最高理想。因為當官可光宗耀祖,可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當官能發(fā)財。時至今日還有這么一種說法:“男人三大快事:升官、發(fā)財、死老婆”。當前社會,官職仍然是評價一個人事業(yè)成功與否的標準,“官職=權力+利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但個人得到公眾的崇拜,親屬也得到禮遇。當官者,出入前呼后擁,上了一定檔次,還可警車開道;逢年過節(jié),家門口車水馬龍,眾人都想巴結。這都是官本位文化的當代體現。官本位文化還表現為官氣十足、唯上不唯下、專斷自私、思想僵化等,最后會導致社會買官賣官、跑官要官等腐敗現象橫行。
孔子認為,人倫之情是建構理性社會的大眾心理基礎,因為個體的人通過情感和血緣紐帶先與家庭,繼而與整個社會聯為一體,“政治社會的組織只是人倫關系的逐步擴大”[8](P78-84)。人倫文化直接體現在宗族觀念上,我國的宗族關系是主要的社會關系,宗法精神貫穿于中國社會及近代社會結構中,要求人們對宗族的認同和忠誠。于是,由血緣關系推演擴大到同鄉(xiāng)、同窗等非血親的各種社會關系網中,就出現了諸如:同鄉(xiāng)、同學、同僚、戰(zhàn)友、牌友、球友、甚至獄友等等廣泛的非正式群體[9](P28)。當代社會,通常以不同的關系及利益需要形成各樣的“圈子”,并據此判斷自己人與外人,圈內人與圈外人,從而結成利益群體。利益群體成員來自不同的行業(yè),有官僚、有商人等,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標。為了群體力量的擴大或鞏固,“圈子”成員會想方設法在某個關鍵的權力機構中安插或培養(yǎng)自己人,同時也有目的地同其他權力主體結成利益群體。“圈子”人的行為準則是相互關照,且成員遵守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和利益分配規(guī)則。“圈子”具有情感、利益色彩,極易導致權力主體以權謀私的動機,從而滋生腐敗行為。
我國在經濟體制轉型期,市場交易行為與行政行為運行混雜不分,更多時候市場屈從于行政權力,計劃經濟體制仍在微觀層面起關鍵作用。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由市場來完成對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這種“最優(yōu)”配置并非毫無缺陷,當市場存在問題時需要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干預,目的在于讓市場重新走上正軌。傳統觀念認為,政府是無所不能的,政府干預和管制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經濟,但是在管制的實施過程中,權力的使用方式往往偏離制度設計的初衷。如果權力過多地干預市場將破壞市場秩序,導致腐敗?,F實中一些參與市場的利益主體意識到從政府那里得到的土地、項目、資金、許可權等重要資源產生的利潤,比靠市場自主經營獲得的利潤大得多,就不惜使用金錢、美色等對當權者行賄。一些政府官員發(fā)現手中的權力可以為自己帶來額外的收益,而且可以反復使用,由此,形成了尋租市場。
尋租理論認為,政府對經濟大規(guī)模的干預和大量的管制創(chuàng)造了人為的資源稀缺性,市場參與者為了獲得優(yōu)惠的差別待遇,向政府官員行賄,這是第一次尋租;潛在的政治家和官員意識到有關部門職位有高收益,便愿意花錢來謀取這種職位,由此便產生了第二層次的尋租;第三層尋租是指市場參與者為了保護對自己有利的差別待遇而進行的活動。此外,由于政府的干預和管制能給政府官員帶來額外收益,作為新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就會想方設法保持和擴張這種行政干預和管制權力,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尋租活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是權錢交易的典型反映??梢?經濟轉型時期,經濟基礎、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上層建筑也相應地發(fā)生變化?,F階段,中國在政治層面上主要問題在于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
法律缺失是滋生腐敗的另一重要原因。當前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仍須不斷完善。比如,立法權限模糊和法律不統一的問題,“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問題。市場經濟要求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市場參與者在法律約束下展開有序的、公開的競爭。企業(yè)的目標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法律缺失的情況下將導致混亂,出現權錢交易。我國改革開放本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經濟體制轉軌中,政府根據出現的情況制定的政策眾多,但相關法律較少,直接導致以政策替代法律的情況?!霸谑袌鲞^程的引導下,即使惡人也會行善,而在政治過程的引導下,即使善人也會害人……”給腐敗者有機可乘。此外,廉政法律體制建設相對滯后,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
我國監(jiān)督制度的設計有: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監(jiān)督、人大政協的監(jiān)督、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等。從本質上講,現行監(jiān)督機制是自上而下的,上級監(jiān)督下級,干部監(jiān)督群眾,可以說權力越大反而受監(jiān)督越少。一個組織一把手的任命是由上一級組織決定的,從理論上講組織的一把手向全體組織人員負責,事實上,其有可能只向對其委任的權力體負責。如果這個權力體就是上一級組織的一把手,也許其只對上一級組織的一把手負責。作為監(jiān)督部門,是在同級組織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如果組織的一把手發(fā)生腐敗問題,上一級組織的一把手有可能因為其他種種原因加以庇護??梢?地方或某些部門的一把手及高級領導長期處在權力監(jiān)督真空中。2006年中央決定向地方派駐紀檢工作組,2007年開始由中央統一調派省級紀委書記。這些做法將有效地解決監(jiān)督制度的不足,但還是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提出“堅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探索在不搞政治運動的條件下端正黨風、反對腐蝕的新途徑”;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中央提出“確定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辦案件、糾正不正之風的三項工作格局,筑起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動反腐敗從側重遏制轉到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軌道?!秉h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確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提出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可見,我國反腐政策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不斷完善,特別是十六大后提出的反腐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反腐倡廉工作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反腐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顯存在缺陷,紀委是反腐的職能部門,作用僅僅是組織協調,再說,對一把手的監(jiān)督存在缺失。
最后,我國現階段,面對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我們極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但說到底,社會思想文化與文明程度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發(fā)展狀態(tài)決定。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當今社會下的人性。對人性本質認識的偏差,導致治理國家理念的偏差,導致懲治腐敗制度設計的偏差,可以說,這是腐敗現象蔓延的深層次原因。
[1]胡鞍鋼.中國:挑戰(zhàn)腐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法]孟德斯鳩,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陳德川.當前我國行政倫理的失范成因及治理對策探析[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金太軍等.行政腐敗解讀與治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南非]羅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8]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診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9]馮爾康等.中國宗族社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于保霞)
D 262.6
A
1009-9743(2010)04-0145-04
2010-10-20
謝越華(1956-),男,漢族,海南臨高人。海南廣播電視大學中文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及思想政治理論;邢鸰(1969-),男,漢族,海南文昌人。海南廣播電視大學政史教研室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學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