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田 李好好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093)
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及改革方向
○陳田田 李好好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093)
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fā)充分暴露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和風險,對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同時也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帶來了重要的契機。本文對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向。
國際貨幣體系 金融危機 超主權貨幣
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國際金融形勢動蕩不安,世界各國都在不斷探尋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案,期望盡快建立起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從而結束這種混亂的局面。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貨幣制度改革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Kingston)達成了《牙買加協(xié)議》,同年4月IMF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xié)定第二次修正案》,1978年4月1日該修正案獲得批準同意,正式生效,從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牙買加體系。其主要內容有: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黃金非貨幣化;增強特別提款權(SRD)的作用;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融資。
由于牙買加體系缺乏類似于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黃金美元雙掛鉤制的約束性很強的制度安排,前者也被稱為無體系時期。美元延續(xù)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中心貨幣地位,依然是全球范圍內最普遍使用的計價尺度、交易手段和儲備貨幣。日元在80年代的勃興以及90年代末歐元的誕生都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美元的地位。因此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又被稱為美元本位制(dollar standard)。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相比,牙買加體系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既提高了各國宏觀經(jīng)濟政策的自主性,也增加了國際收支調節(jié)機制的有效性,因此,在維持國際經(jīng)濟正常運行、推動世界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浮動的匯率制度和資本的跨境自由流動,又使得牙買加體系成為了一種“無秩序的體系”或“無體系的體系”,這種“無秩序”、“無體系”的國際貨幣體系在的新的國際金融環(huán)境下已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根源之一。
1、制度性缺陷。這種制度性缺陷主要體現(xiàn)在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安排具有非均衡性。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制度非均衡性因素有兩點:一是在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IMF根生于舊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zhàn)后英美兩國“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的博弈結果,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發(fā)達國家或跨國金融機構主導著IMF的決策權。二是缺乏相關配套制度。在日益深化和廣化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及相互影響程度正在加深,各國間高度的貿易和金融一體化使得局部性風險常常會轉化為系統(tǒng)性風險?,F(xiàn)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仍缺乏能夠承擔監(jiān)管國際金融市場、扮演最后貸款人及最后清算人角色的組織性建構,即使IMF和世界銀行(WB)能夠承擔部分角色,但其績效卻很差。在亞洲金融危機中,IMF沒有對危機形成預期,在處理危機過程中表現(xiàn)不當,以及對危機國過早地注入資金等就可以例證。
2、決策機制的重大缺陷。現(xiàn)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仍是建立在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所有發(fā)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只占30%多一點,而美國一個國家就有16.7%的投票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guī)定任何一個重要決議都要獲得85%的投票權的通過,也就是說美國有單國否決權,所有的歐盟國家加起來也有30%以上的投票權。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世界中央銀行,除了存在資本不足、權威性不夠等問題之外,其投票權與結構設計亦不合理,不但美國具有否決權,而且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其投票權大于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成員,實際上也握有否決權。這樣就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可能通過任何不利于美國和歐洲利益的決議,而且也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美、歐幾乎不具備監(jiān)督和約束的能力,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個國際型組織對國際貨幣機制、國際經(jīng)濟的監(jiān)管形同虛設。
1、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職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載體,其核心多邊機構的功能和作用應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治理機制需要改革,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經(jīng)濟政策的監(jiān)測、約束職能必須加強,這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首先,要改革不合理的份額制。重新分配基金“份額”,擴大基礎投票權,增加中國、巴西等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份額比例和話語權,更多地體現(xiàn)透明、平等與合理的分配原則,避免實際否決權被某一國或某一國家集團所掌握,逐步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由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控制的局面。其次,加強事前監(jiān)控和事后控制機制。一方面,當成員國國際收支不斷惡化、債臺高筑、國內基金出現(xiàn)泡沫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義務對成員國提出忠告,對其國內經(jīng)濟政策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以便當事國與利益相關國家作出正確的預判;另一方面,增加基金份額,擴大基金實力。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動用的用于援助的資金與成員國對貸款的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因此可考慮增加成員國的繳納份額或建立貨幣互換和儲備調撥機制等增加自己實力。此外,還應放寬過于苛刻的貸款條件,這有利于IMF更好地為各國經(jīng)濟服務。最后,在匯率自動調節(jié)國際收支的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對國際收支長期處于嚴重逆差的國家進行政策規(guī)勸并對其政策實施提供幫助。
2、建立一個多元主權貨幣的貨幣體系。大多數(shù)人認為,解決全球經(jīng)濟金融失衡的關鍵就是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儲備貨幣體系。種種跡象也表明,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方向將多極化的,可能會形成美元、歐元、日元、人民幣、黃金、特別提款權等多種貨幣相互制衡的國際貨幣格局,由美元、歐元、日元、黃金和特別提款權組成一籃子貨幣并以此為平價,各國貨幣與此掛鉤。經(jīng)過若干時期,可過渡到世界性固定匯率下的中央銀行,為補充世界流動性而發(fā)行世界貨幣。當然,多元化貨幣體系的創(chuàng)建是一個漸近、分階段實施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3、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的金融危機使西方發(fā)達國家遭受重創(chuàng),舊的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瓦解。2009年以來美元持續(xù)縮水,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不利于其作為國際貨幣行使職能手段。相比之下人民幣匯率較為穩(wěn)定,具有較好的國際信用,人民幣呈堅挺趨勢。一般來說,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要經(jīng)歷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三個步驟。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交易貨幣,在周邊地區(qū)以“硬通貨”的形式出現(xiàn)。2009年央行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qū)簽訂了6500億元人民幣規(guī)模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增加了人民幣的國際使用量以及覆蓋面,為人民幣跨境結算提供了資金支持。之后,又通過在上海等5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嘗試企業(yè)間國際貿易直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對于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貿關系發(fā)展,規(guī)避匯率風險,保持對外貿易穩(wěn)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減少周邊國家對美元結算的依賴性,也為將來人民幣在區(qū)域內扮演投資和儲備貨幣職能打下基礎,為人民幣的最終國際化開辟道路。
從本質上說,國際貨幣體系是世界經(jīng)濟力量格局的反映。如何重建危機后的國際貨幣與金融秩序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使命,決定著世界經(jīng)濟的未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充分暴露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和風險,同時,危機的爆發(fā)也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帶來了重要的契機。但就短期而言,為維護美元霸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決不會主動改革以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而將竭力維持世界所有地區(qū)的經(jīng)濟金融最終都以美元為中心。按亨廷頓的觀點,西方控制世界最主要的兩個要點就是“擁有并操縱國際金融系統(tǒng)”和“控制全球硬通貨”。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依舊會保持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必將是一個充滿荊棘的異常曲折、復雜的漫長歷程,而不可能一路坦途。
[1]馮暢、姜文景:金融危機下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思考[J].社科論壇,2009(7).
[2]曲鳳杰: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J].宏觀經(jīng)濟管理,2009(10).
[3]潘成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IMF債券與人民幣國際化[J].金融與經(jīng)濟,2009(10).
[4]何帆:人民幣國際化的現(xiàn)實選擇[J].國際經(jīng)濟評論,2009(4).
[5]劉仁伍、吳競擇:重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J].銀行家,2009(2).
[6]陸前進:論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戰(zhàn)略[J].社會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