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9例臨床分析
董軍
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共診治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9例,現(xiàn)對其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9例,均為初產婦,年齡21~36歲。均有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進行性加重的腹壁病灶疼痛,且出現(xiàn)逐漸增大的觸痛結節(jié)和包塊,月經后疼痛緩解,包塊縮小。腹部檢查見手術切口瘢痕處有孤立的結節(jié),大小不等,直徑0.5~5cm,形態(tài)不規(guī)則,質硬,欠活動,壓痛。檢測血CA125平均37.9u/mL,局部超聲檢查表現(xiàn)為皮下或肌肉層內低至無回聲區(qū),邊界清楚但不規(guī)則,內部未見血流。CT檢查提示:軟組織影像,其內可見液平,局部穿刺有4例抽出巧克力液體。剖宮產術式均為下腹部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內膜異位病灶3例在切口右側外1/3處,2例在左側切口下2cm處,4例在切口中上3cm處。發(fā)病潛伏期9個月~4a。
1.2 方法 9例患者均在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下行異位病灶結節(jié)切除術,距病灶周邊0.5cm處將病灶完整切除。
1.3 治療結果 9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3例病灶侵及腹膜,4例侵及腹直肌及腹直肌前鞘。術后經病理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切口均愈合良好,術后隨訪6個月~5a,未見復發(fā),疼痛癥狀消失。
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近年來逐漸增多。腹壁瘢痕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發(fā)生率為1.04%,國外報道剖宮產術后,其發(fā)生率為0.03%~0.45%,我院發(fā)病率為0.18%。
2.1 發(fā)病機制 子宮內膜異位癥其發(fā)病機制不清,有多種學說解釋,如子宮內膜異位種植學說[1],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目前認為,在手術過程中將子宮內膜碎片脫落種植到切口上,形成醫(yī)源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內膜在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反復多次出血,周圍組織纖維化,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和包塊。患者可于數(shù)年后在切口瘢痕處出現(xiàn)典型病灶表現(xiàn)為瘢痕深部硬結,于月經期出現(xiàn)疼痛。
2.2 治療及預后 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手術是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首選治療方法。本病一經診斷,應立即手術治療,手術需完全切除病灶,并至少要切除病灶邊緣0.5cm的正常組織,以使切緣干凈防止復發(fā)。有學者報道,甾體激素對不同部位內異癥的作用不同,其中以腹壁切口病灶反映最差,原因可能是切口愈合過程中形成堅硬的瘢痕藥物很難滲透到局部而發(fā)揮作用[2]。因此,此類患者不宜使用藥物治療。手術患者術后癥狀均完全緩解,所以,若術中能明確已將病灶切除干凈,術后可不用藥物輔助治療??梢灾斡粡桶l(fā)。
2.3 預防 (1)降低剖宮產率:嚴格控制社會因素導致的非醫(yī)學指征的剖宮產,向廣大孕婦宣傳自然分娩的益處和剖宮產的并發(fā)癥,做好孕期保健,勿使孕婦過度營養(yǎng),造成胎兒巨大,人為造成難產,同時提高醫(yī)務人員對產程處理質量及陰道助產技術的能力,開展無痛或者減痛分娩,增加產婦和家屬對自然分娩的信心。(2)減少醫(yī)源性腹壁切口內膜種植幾率:剖宮產術中用紗布保護好腹壁切口,防止子宮內膜碎屑植入腹壁組織;縫合腹膜后,用生理鹽水洗凈腹壁切口,再分層縫合;子宮腔內容物勿帶入腹腔;進入宮腔的敷料不宜使用;污染的器械和手應及時清洗;縫合子宮切口時,縫針勿穿透子宮內膜。(3)宣傳母乳喂養(yǎng)的優(yōu)點:提倡剖宮產術后哺乳以推遲月經,對腹壁切口瘢痕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的預防可能有益。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54.
[2]王友芳,吳葆楨,連利娟,等.甾體激素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理觀察及臨床療效的探討[J].中華婦產科雜志,1983,18(2):71-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028
110005 沈陽市和平區(qū)婦嬰醫(yī)院 (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