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園園
(西南大學 教育學院,重慶400715)
試論多元文化共存語境下我國民族教育的發(fā)展
支園園
(西南大學 教育學院,重慶400715)
民族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國各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到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穩(wěn)定。文章采用多元文化的視角,主要從發(fā)展民族教育的良好思想氛圍、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fā)展思路等幾個方面來論述,以期對民族教育工作者有所助益。
民族教育;多元文化;共存
20世紀60年代以后,伴隨著歐美民權運動的興起,多元文化主義迅速發(fā)展起來,并相繼納入一些西方國家的國策之中。多元文化一方面是強勢文化推行文化霸權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是弱勢文化爭取一席之地的旗幟。在我國,不僅表現為中華文明與世界文化的接觸、對話與交流、漢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還表現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文明與農村文明之間的沖擊與爭鋒;另外,目前我國仍處于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三步”的格局中,“兩跳”尚未完成,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知識信息社會所承載的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與后工業(yè)文明同時存在,這使得我國文化格局更加錯綜復雜。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選擇與繼承、傳播與傳遞、創(chuàng)新與再生產文化的功能。因此,教育天然地成為實現多元文化共存的有效途徑。而我國民族教育是指對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成員所實施的教育,它不僅承擔著繼承各少數民族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任務,還承擔著傳播漢文化,使少數民族下一代能夠順利適應以漢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的社會,繼而適應世界文化的責任。因此,民族教育對于實現多元文化共存責無旁貸。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探討我國民族教育的發(fā)展與走向也是一種必然。
當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來臨,世界各民族國家之間接觸與往來的日益頻繁,政治交往和經濟合作的背后是文化潛移默化的交融。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大,美國哈佛大學的國際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P.Huntington)提出:“在這個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沖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沖突,而是屬于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沖突。”因此如何在整個世界場域和多元文化語境中保持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獨立性與包容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成為我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世界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風雨來襲,一方面是春雨貴如油,增加我國文化多樣性的同時給我國民族教育帶來養(yǎng)料;另一方面則是大雨如柱,欲摧毀我國文化并取而代之,給我國民族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整個世界向“地球村”的邁步,不僅影響到各主權國家文化的生存,也給多民族國家內部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民粹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同時存在,伴隨著強勢文化走向霸權的是一部分弱勢文化的式微與消亡,在我國表現為漢文化同化和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因此關于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追求差異的同時做到機會均等、如何解決國家一體化和多元文化共存之間的矛盾,實現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我國文化的多樣性既給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也給教育特別是民族教育帶來了難題,比如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如何將本民族文化與他文化 (特別是漢文化)傳遞給學生,如何讓學生既熟悉和熱愛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能了解和尊重他文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主流文化融入各少數民族文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入,服飾、飲食、語言等都在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轉變。與這個過程相伴隨的便是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文化被邊緣化,在強勢的主流文化面前,被沖擊得支離破碎,抑或是在與主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被本民族成員所拋棄。
在民族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主流文化并不是無孔不入的。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處偏遠、民族信仰堅定、民族崇拜、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抑或是對學校教育持有懷疑和觀望的態(tài)度,主流文化的教育在這些地區(qū)或民族便會吃“閉門羹”,被排斥在外。
作為一種文化滋養(yǎng)、孕育的個體,本民族文化是其成長和發(fā)展的根本,只有形成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內化,才有可能順利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致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因此,民族教育發(fā)展過程中要不斷挖掘和利用本民族文化的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加強主流文化的教育,實現兩種或多種文化的有機融和。
“文化自覺”的概念是費孝通1998年12月在香港召開的“中華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民族的文化自覺就是指各民族都要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長處和不足,積極消除那些不符合時代要求、阻礙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落后的思想意識和觀念,同時,也要自覺抵制現實中一些不健康、不和諧的文化因素。
費孝通先生關于多元一體文化發(fā)展格局時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該理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智慧和文化相對論思想的結合,是“和而不同”和“中和位育”思想的集中體現。并指出,我們應當對中華文化的全部歷史有所自覺,有清醒的認識,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其中“各美其美”是前提,一個個體、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的價值標準,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自己的文化有客觀辨證清醒的認識,了解自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并在此基礎上能夠繼承和發(fā)展精華,棄其糟粕并補之不足。那么它才能欣賞他文化,繼而借鑒和吸收,最后達到共享,實現大同。因此,要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矛盾辯證法思想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其中“和”指的是協(xié)調,而不是同一,是在存異的基礎上求同。“不同”是基礎,是前提,只有不同才有接觸、交流與對話的必要,也只有不同才有矛盾、才有發(fā)展的動力,因此要正視不同,尊重差異。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對學生進行自己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時,讓學生了解、認識其他民族的文化;熱愛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尊重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20世紀最有創(chuàng)意的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曾經說過,正因為你面對絕然的他者,你的心靈才能全面解放。因此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助于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保持頭腦清醒,辯證地看待自身文化與他文化之間的關系。既不在學習中對他文化盲目崇拜,宣揚民族虛無主義,以至于自卑自棄,產生病態(tài)心理;也不夜郎自大成為“民粹主義者”,歧視、排斥他文化。
費孝通先生的“中國大花園”理論,即中國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大花園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得益彰,強調的是文化與民族的平等與團結。中國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本身就體現著多元與一體教育辯證統(tǒng)一關系。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即多元一體教育理論,是在多元文化思想背景下提出的一種理論構想。其依據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無論是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傳遞和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各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不僅主體民族文化吸收各少數民族文化,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化也打上了主體民族文化的烙印。
其中多元和一體是辯證統(tǒng)一的,多元是基礎,一體是目標;一體不是一元,多元也不是分裂,是以一元為主導的多元,一元包容多元,進行融合和創(chuàng)新,多元使一元更加合理、科學。該理論構想的實施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習主體民族文化,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體社會的能力,以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fā)展;有利于主體民族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以增強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主體民族成員和少數民族成員養(yǎng)成跨文化的態(tài)度,形成跨文化行為的技能和技巧。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fā)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多民族國家在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各民族大團結。
在民族教育中開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不是 “大拼盤”,也不是各種文化的簡單相加,更不是堆積,而是在文化自覺意識和大同思想的指導下對各民族文化進行統(tǒng)整的一種教育。是通過多元文化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跨文化教師的培養(yǎng)與培訓來實現的。
[1]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3]趙德肅.多元文化教育:傳承多遠民族文化的一種理念[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4]黃平.鄉(xiāng)土中國與文化自覺[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5] 滕 星.族群、文化與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10~412.
[6]李煥生,喬增芳.簡論和諧文化視野下的多元少數民族文化[M].貴州民族研究,2008(2).
[7]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G122
A
1674-5787(2010)01-0130-02
2009-11-25
支園園(1983—),女,河南長垣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責任編輯 周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