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林
(長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探索改變口語中思維缺席現象的有效途徑
劉冬林
(長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水平一般高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可是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中存在的思維缺席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產生這種思維缺席現象的原因因人而異,但通過英語演講課上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如三點法、廣泛閱讀、演講稿的寫作等可以改善這一狀況,可以說英語演講課是改善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思維缺席的有效途徑。
英語演講課;口語;思維缺席;教學活動
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國際貿易的頻繁產生,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對英語口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口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對于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根據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對英語口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英語專業(yè)的口語教學水平以及大部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水平仍是不能滿足社會與時代的需求。[1]本文通過分析英語專業(yè)學生思維能力現狀和英語演講課的教學實踐,探討了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中思維缺席的原因和英語演講課在解決這一難題方面的具體做法。
筆者認為,大部分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遠遠低于其所受教育水平。從學生自身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處于游離狀態(tài),缺乏獨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沒有奮斗目標,不愿意思考問題,思維能力嚴重下降。從教學角度來看,目前英語專業(yè)教學形式大多枯燥乏味,在學生喜歡的口語課上,也只是簡單的對話練習和各種游戲而已,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如此下來,英語專業(yè)學生無法做到就國內外重大問題與外賓進行流利而得體的交流,也不能用英語系統(tǒng)、深入、連貫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表面上看,隨著學生學習英語水平的不斷深入,他們的語言水平和思維水平應該是同步提高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在訓練口語技能的時候,不能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針對目前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中思維能力嚴重缺席的現象,教師應提高認識,了解思維能力的內涵,專心研究如何結合專業(yè)課的教學來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傊?,如果不重視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將無法貫徹《大綱》的要求,也將無法培養(yǎng)出社會與時代所需要的人才。[2]
中國大學生思維能力水平不高由來已久,而追其根源中國的應試教育難辭其咎。在中國學生中歷來流傳“分分分,學生命根”的觀點??梢?,考試成績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初、高中階段,學生為了迎戰(zhàn)中考和高考,被迫死記硬背、題海奔命,根本無暇顧及英語口語的培養(yǎng),進而導致英語口語中思維缺席。進入大學后,英語專業(yè)學生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依舊要面對各種考試,迫于考試的壓力,仍就忽視了英語口語的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時,便出現了語言休克現象,有些學生甚至會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緊張、焦慮、膽怯等情緒。中國的應試教育摧殘了學生的靈性,而靈性正是思維敏捷的表現??梢?,中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中國的教育體制密切相關。
1978年,John Schumann提出了外語學習的文化遷移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他指出,影響外語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社會距離是指學習者社會團體和目的語團體之間的關系;心理距離是指學習者個人對目標語言及其團體的總體感受。不少學者認為在二語習得上社會距離起關鍵作用,但筆者認為,在學習外語時,學習者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視的。Schumann認為影響心理距離的因素主要有:語言休克、文化休克和學習動力。由此可見,心理距離是學習者的主觀因素。根據 Schumann分析,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大小,影響著學習者接受第二語言的多少,即距離越小,成功幾率也越大;相反,距離越大,學習者外語學習成功幾率就越小。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是被調劑到英語專業(yè),而英語往往是他們最薄弱的學科,這就導致了學生與目標語之間的心理距離膨脹。所以很多學生對英語表現出毫無興趣,缺乏親近感,最終導致在學習和交流時學生出現了語言和文化休克現象。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的休克導致了思維的停滯和缺席??傊P者認為學生的消極態(tài)度、缺乏學習動力、語言和文化休克等多種心理因素共同導致了學生口語中思維缺席的現象。
英語專業(yè)學生心理素質差是導致思維缺席的心理因素之一。筆者在從事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緊張更甚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英語演講課無疑是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情緒,提高心理素質的最好方法之一。英語演講課有別于其他口語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慢慢的積累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慢慢的積累中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得到提高,最終表現出質的飛躍。隨著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不斷進步,學生的信心也會大大增強。
英語教學主要圍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來進行,這五個方面相互牽動,互為促進,而加強“說”無疑是難度最大的環(huán)節(jié)。能否說好英語,不僅僅是語言教學本身的問題,更與每個學習者的心理、個性以及知識結構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們對“說”的訓練和課時安排要貫穿始終。針對一年級的學生,主要注重標準語音的訓練,同時進行日??谡Z會話的訓練;從二年級開始逐步加強演講能力的訓練。筆者認為,語音是“說”的基礎,而“說”是演講的基礎。沒有扎實的語音基礎訓練,很難把一個句子表達清楚;而沒有完整表達句子的基本能力,要自如表達以至于演講就更是無從談起。把握好語音、句子和語篇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與訓練,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和英語演講能力至關重要。通過英語演講課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促進其思維發(fā)展,這是英語演講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
演講是一種具有煽動性的語言活動。不少學生對學習英語有抵觸心理,通過英語演講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后,可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樹立信心,進而改善整個英語學習氛圍。這對于英語口語教學意義重大。
英語演講對母語為漢語的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要掌握英語演講技巧和技能,對于剛入門的學生來說需要多看英語演講的成功范例,尤其是演講比賽的錄像。很多學生會被演講比賽選手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維所震撼,可當自己面對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時卻往往思維混亂、語無倫次。而英語演講課的訓練正是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口才能力的有效途徑。如采用西方政界人士慣用的三點法進行訓練,三點法俗稱“張口說三”。[3]所謂“張口說三”就是提出三個論點,或是說明三個原因,或是舉出三個例子。之所以必須是“三”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對于大多數聽眾來說,兩點會覺得不夠分量,四點分量又太大,聽到第四點的時候,往往第一點或第二點是什么已經記不清楚了,三點則恰到好處。西方政界人士在發(fā)表看法時經常采用三點法。三點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邏輯性,更鍛煉學生的口才。教師在教學中對個案進行簡單的點評,提示并鼓勵學生,適當講解其中的技巧知識,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對拓展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引導學生入門是十分必要的。
外語學習是一個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為了保障高效的輸出,學生必須具備有效的輸入,否則學生很難對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進行討論。筆者認為目的語的輸入質量和數量決定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而英語演講是最能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面。語言作為一種載體,傳達著不同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斷地輸入,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思想。英語演講課的廣泛閱讀,可使學生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改變學生思想僵化的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通過具體的學習來培養(yǎng)的,因此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除了口語課、閱讀課,寫作訓練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教學環(huán)節(jié)。以英語演講中演講稿的寫作為例。首先,寫作和口語一樣也是一種語言輸出,只不過是無聲的。寫作是更加從容的思想交流,因為作者可以在充分的時間內準確而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心聲。英語演講稿寫作是為英語演講做前期準備,雖然英語演講也是口頭表達,但是和日常的口語對話有著很大差別。它更強調語言的邏輯思維,所以經常練習寫英語演講稿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演講稿寫作也可以進行課堂演練,先以口頭表達形式進行練習,再落實到書面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寫作作為語言的一種輸出形式,它來自于語言的輸入——閱讀。閱讀有泛讀與精讀之分。廣泛閱讀是增加知識面的有效途徑,而深入細致的精讀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寫作手法和技巧??傊挥猩朴陂喿x的學生,才能更加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口語中的思維缺席現象可以在讀寫的過程中得以改善。
總之,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學生口語中思維缺席現象一定會有所改善。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要真正提高英語水平還要靠自身的努力實踐。調查顯示70%的學生認為在演講課堂上他們學習英語更有興趣、動力更強,認為自己口語水平的提高,英語演講課功不可沒。由此可見,英語演講課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方面比普通的口語課更勝一籌。不過,筆者認為,改善學生口語中思維缺席的現象需要在各種課堂上進行,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與合作。
[1] 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潘寅,柯群勝.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兩個誤區(qū)[J].海外英語,2010,(3).
[3] 林超倫.實戰(zhàn)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On the Best Method to Improve the Absence of Thinking in Oral English
LIU Dong-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12,China)
Logically,English major students'oral English is supposed to be much better than non-English majors', butthereis no denyingthattheabsenceofthinkingin English majors'oralEnglishis serious.Althoughreasons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things could be changed by a ser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like three-point method,extensive reading and speech writing.The conclusion is that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absence of thinking in English major students'oral English.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lass;oral English;absence of thinking;teaching activities
G642
A
201008 02
16716671(2010)04 0077 03
劉冬林(1980),男,吉林長春人,長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及教學研究。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