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郭沫若創(chuàng)作與譯作的相似性探討
劉 林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對比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與譯作,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在內(nèi)容、創(chuàng)作形式與技巧方面都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這說明郭沫若吸收了外國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巧風格,并用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實踐對他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創(chuàng)作;譯作;相似性;形式;技巧
郭沫若創(chuàng)作的《三個叛逆女性》和愛爾蘭作家約翰·沁孤的《悲哀的戴黛兒》在情節(jié)上具有相似性,都體現(xiàn)了英雄主義和反叛精神。在《悲哀的戴黛兒》中,戴黛兒鄙視高貴富裕的宮廷生活,為了自由和愛情,寧愿在一座小山腳下過著粗鄙的生活。在得知情人萊西被國王阿爾斯特爾謀殺后,她選擇了自殺。在《三個叛逆女性》中,王昭君也不喜歡宮廷生活,自愿遠嫁匈奴。聶政刺殺韓相俠累死后,聶政的姐姐聶嬰去認領弟弟的尸首時,為弘揚弟弟的英雄壯舉,也選擇了自殺。卓文君與司馬相如選擇私奔,這實際上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叛行為。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反對封建制度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郭沫若的短篇小說《殘春》與《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內(nèi)容上存在相似之處?!渡倌昃S特之煩惱》描述了一位名叫維特的年輕人的故事。維特愛上了綠蒂,不過綠蒂在遇上維特之前已經(jīng)與阿爾伯特訂婚。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道德倫理下,維特娶綠蒂的夢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維特無法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在與綠蒂熱吻后自殺。《殘春》也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主人公愛牟對 S姑娘隱隱產(chǎn)生了一種愛戀,但他已有家室。于是,他只有在夢中與S姑娘相會于筆立山上。從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在創(chuàng)作《殘春》時,從其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找到了靈感。
此外,歌德的《浮士德》與郭沫若的《鳳凰涅槃》也具有內(nèi)容的相似性。二者都不具有連貫的情節(jié),所注重的主要是詩歌的韻味;二者都用神話來反映。
(一)“借古人的皮毛說自己的話”
歌德從古老的傳說中吸取素材,創(chuàng)作了《浮士德》。不過,劇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有別于傳說中的浮士德。傳說中的浮士德是一位巫師、煉丹術(shù)士和占星家,他和魔鬼打賭,結(jié)果輸了,被魔鬼帶進了地獄。在歌德的作品中,浮士德是一個從不滿足、不懈追求的人,他追求知識、真理和美。盡管極度失望和幻滅,浮士德仍然堅持追求目標,最終在為大眾帶來利益的行為中理解了生命的真正意義。浮士德的肉體被魔鬼帶進了地獄,但天使救贖了他的靈魂,把他的靈魂帶到了天堂。
歌德生活的德國當時正處于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變的時期,那個時代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狂飆時代”?!陡∈康隆氛恰翱耧j時代”的人們希望毀滅舊社會、創(chuàng)建新社會的情感體現(xiàn)。
“借古人的皮毛說自己的話”,是郭沫若的歷史劇的一個重要特征。他創(chuàng)作歷史劇在當時是為了政治斗爭,顯然他從歌德的作品里得到了靈感。郭沫若創(chuàng)作歷史劇主要是為了諷刺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并不是為了再現(xiàn)歷史事件。在《王昭君》中,郭沫若描繪了王昭君由于其性格造成的悲劇性命運,把她刻畫成一位敢于與王權(quán)相抗爭的女性叛逆者。[1](P360)在《卓文君》中,女主人公違抗父命,與司馬相如私奔。郭沫若謳歌了她的反叛精神,是對歷史的一種修正。在所有這些作品中,郭沫若都熱情謳歌了主人公對封建制度和暴政的抗爭精神,反映了20世紀早期中國人民的反叛精神。盡管這些作品擺脫了西洋詩劇的束縛,但依然保留著歌德的影響——“借古人的皮毛說自己的話”和濃郁的抒情氣息。
(二)悲劇性的英雄情節(jié)
郭沫若的許多譯作都含有悲劇性的英雄情節(jié)。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經(jīng)歷了悲劇性的愛情故事,眼睛也瞎了,他卻充分利用自己剩下的時光,指揮仆人完成未竟的事業(yè)。魔鬼帶走了他的肉體,但魔鬼并未獲得真正的勝利,因為天使拯救了他的靈魂?!陡∈康隆肥且徊渴吩?其中彌漫著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了歌德對人類將獲得最后勝利的堅定信仰。同樣,在《悲哀的戴黛兒》中,戴黛兒不喜歡宮廷生活,拒絕成為國王的妻子。她的自殺是悲劇性的,但她的自殺行為在當時卻成為反對王權(quán)的英雄行為。
郭沫若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他的歷史劇,也具有悲劇性質(zhì)。人物的英雄行為能啟發(fā)和激勵人們與暴政和封建制度作斗爭。在《三個叛逆女性》中,王昭君選擇遠嫁匈奴和聶嬰自殺都是悲劇事件,但她們的行為卻能激勵人們起來戰(zhàn)斗,與暴政及舊的倫理標準作抗爭。在《屈原》中,主人公無法實現(xiàn)其政治雄心,最后投汨羅江自殺。屈原在政治抗爭中雖然失敗,但其愛國熱忱和高尚人格卻始終激勵著人們。同樣,在《鳳凰涅槃》中,為了再生,鳳凰在火中自焚。鳳凰悲劇而英雄式的自焚卻能給人們希望,告訴人們幸福的獲得要通過努力奮斗。
(三)象征
《騎馬下海的人》是沁孤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敘述一位女漁民的悲慘生活。劇中寫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為了生活,女漁民的丈夫和六個兒子都被大海吞沒。在劇中,大海不僅是人物活動的真實場所,也象征著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大海的象征意義加深了戲劇的主題,展現(xiàn)了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頑強的生存意志。
在《浮士德》中,象征手法也得到廣泛應用。M ephistopheles是丑陋的象征,在宗教上象征魔鬼,在哲學上象征否定。浮士德和海倫的婚姻,象征中世紀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融合。海倫留下的衣服和面紗,象征古希臘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只留下古典主義的外殼。[2](P221)
郭沫若在他的詩歌和歷史劇中也廣泛采用象征手法。例如,在《鳳凰涅槃》中,他直接用舞臺導演的總結(jié)性發(fā)言指出了“鳳凰涅槃”的象征意義:新中國的誕生。在歷史劇《屈原》中,郭沫若指出,“女孩嬋娟和衛(wèi)兵象征著兩種情感,嬋娟象征對過去的懷戀,衛(wèi)兵象征著掙扎的心情。”此外,在《孤竹君之二子》中,作者展現(xiàn)了叔齊和伯夷所憎恨的“當今時代”和原始人生活的“古代”。叔齊和伯夷稱他們渴望逃離“當今時代”,生活在“古時代”。通過這兩個人的對話,作者猛烈抨擊了社會的腐朽和不公。
(四)主人公與作者的類似
在郭沫若的譯作中,《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主人公與作者類似”的一個典型例子。這部作品的內(nèi)容主要源于歌德及其朋友耶路撒冷的生活經(jīng)歷。
1772年,歌德到德國帝國法庭的所在地韋茨拉實習。在一次舞會上,他結(jié)識了法官年方十九的女兒夏洛蒂,并與之墜入愛河。不過,夏洛蒂已經(jīng)與歌德的密友凱斯勒訂婚。顯然,歌德與夏洛蒂的愛情不會有好的結(jié)局。他最終離開了韋茨拉。不久,歌德得知大學同學耶路撒冷自殺的消息。耶路撒冷在布朗斯維克公使館做職員,他愛上了朋友赫洛爾特的妻子。耶路撒冷感到很絕望,但又無法逃避。后來,他借凱斯勒的手槍自殺。很顯然,《少年維特之煩惱》結(jié)合了歌德的生活經(jīng)歷和耶路撒冷的戀愛故事,歌德以小說的形式辛辣地批評了封建婚姻制度。
在郭沫若的作品中,《落葉》這部小說其實反映了作者的愛情故事。郭沫若在留學日本期間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安娜的日本女孩,后來他們相愛。他們的愛情遭到安娜父母的堅決反對,后來安娜就和父母斷絕了關系。在《落葉》中,女主人公為了愛情背叛了家庭,放棄了優(yōu)裕的生活。在小說開頭,男主人公指出:回歸故土對他毫無意義,他只想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友人,把他心愛之人的生活用創(chuàng)作的形式固定下來,他也就心滿意足了。據(jù)此,我們可以理解郭沫若創(chuàng)作《落葉》的真實意圖。
[1]郭沫若.寫在《三個叛逆的女性》后面[A].郭沫若論創(chuàng)作[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2]中國郭沫若研究學會《郭沫若研究》編輯部.郭沫若研究(3)[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 葉利榮E-mail:yelirong@126.com
H059
A
1673-1395(2010)03-0127-02
2010-04-20
劉林(1973—),女,四川成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