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平安
(運城學院 思政部,山西 運城 044000)
公共突發(fā)事件彰顯大學生思想教育契機
侯平安
(運城學院 思政部,山西 運城 044000)
公共突發(fā)事件中涌現(xiàn)出的正面典型具有形象、直觀、生動、可信、感染力強的特點。它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人文精神,幫助大學生建立理性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fā)揮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的育人功能,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公共突發(fā)事件;愛國主義教育;理性社會責任感;人文精神
愛國主義是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傳統(tǒng)的“兩課”教育多呈現(xiàn)出灌輸?shù)奶攸c,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要人家服,只有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1](P415)與此相比,公共突發(fā)事件中蘊含著豐富、形象、極具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為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研究公共突發(fā)事件中黨和政府的行為,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加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建立起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使大學生“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增強社會責任感”,把他們“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走入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培育和重塑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的重要內容。但與此同時,個人理性的發(fā)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性教育在于通過常規(guī)的思想道德理論課程,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判斷、推理能力,并從理智上提高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它需要以感性為基礎,離開了感性經驗,大學生是難以理解和消化理性教育的內容的。而感性教育的關鍵,是讓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之中。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感受民族自尊與歷史壓力的雙重情感,不僅能夠激起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也能夠開啟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的大門。
2008年4月19日,來自西安的留法學生李洹在法國巴黎以“支持北京奧運反對媒體不公”為主題的游行集會上的一篇演講,讓在場的華人為之歡呼,讓法國人聽之入神,讓遠在國內的萬千民眾為之群情激蕩。李洹的演講以人類的良知為基礎,客觀、公正、充滿思辨與力量,表達了中國人民博大的胸懷和理性的思想。愛國激情固然重要,但是理性的表達才是當代大學生最需要的,這也許正是李洹打動聽眾的根本原因之一,因為它是當代大學生對發(fā)生在眼前的事實進行歷史與現(xiàn)實縱橫比較、分析的結果,它讓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熱情與理性交織在一起的愛國情懷。
從冰雪災害,到西方媒體對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的歪曲報道,從5.12大地震,到奧運圣火受阻,我們看到當代大學生不乏愛國激情、道德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是他們更加需要的是理性的社會責任感,也就是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當大學生看到奧運圣火在傳遞中受阻時,激起了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當他們看到大地震使生靈涂炭時,他們感同身受,迅速激起了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災面前,往往能激發(fā)出人們“大愛”的情懷;瓦礫之下,挺立起不屈的脊梁;國難之時,民心易聚。這就是所謂的“大難興邦”的真正內涵。這時,將災難性事件引發(fā)的危機與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情感銜接起來,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系,以及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的是當代大學生的理性社會責任感。改革開放30年來,市場經濟帶來的物質生活的豐富性與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趨勢并沒有掩埋掉青年的理性精神。在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社會大潮的推動下,他們作為這一大潮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實踐中逐步由激情的參與轉化為務實的行動,由逆反、對立、激進的情懷轉化為在寬容、協(xié)調和理性中求發(fā)展。正是實踐使青年一代的激情與理性、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國際化視野與歷史厚重感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理性的實踐精神,而這種理性的實踐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走得更遠、更有力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人文精神是對人類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是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令人堪憂:當今大學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良知,缺乏同情心、責任感、正義感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2]大學作為社會各種文化火種的創(chuàng)造和傳遞場所,負有人文精神教育的責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會大學生如何去做人。
重大突發(fā)事件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反思人性、養(yǎng)成人文情懷的重要契機。面對大災大難,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惡丑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汶川大地震為我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鮮活的教育案例。在大地震中不顧學生而自顧逃命的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教師范美忠引來層層非議。盡管教師“范跑跑”引來道德輿論的強烈譴責,但是在一些高校的論壇中,大學生們仍然寬容地原諒了“范美忠”這個人,理由是:他也是一個人,在災難面前有逃跑求生的權利!面對自然災害,人的生命變得何其脆弱和渺小,“生”在這樣的大災大難面前變得強烈而又無力,這份寬容和理解是我們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應有的一種本能。
地震發(fā)生后,志愿者幾天幾夜不停地在廢墟中挖掘,只是為了從那一大堆水泥廢墟的某條縫中,大海撈針般地救人一命。震后第七天的5月19日,時間定格在14時28分;舉國上下行人止步,車船停駛,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為罹難骨肉默哀三分鐘。這是中國第一次為不幸遇難的人民舉行的全國哀悼日。這一次,大學生們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死難的敬畏。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大學生是引人注目的人群之一。他們在網絡上為災區(qū)籌款募捐、為救災鼓勁打氣,他們在天安門廣場喊出讓所有中國人振奮的“中國加油、四川雄起”,他們挽起袖子捐獻自己的熱血……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社會良知、同情心、責任感、正義感,以及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認同感。
事實證明,公共突發(fā)事件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潛能,其直觀、形象的教育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和人格養(yǎng)成具有深遠影響。因此,如何抓住公共突發(fā)事件,科學地引導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認知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堅定正確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去探索。
[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趙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8(44).
G641
A
1673-1395(2010)01-0234-02
2009-12-19
侯平安(1959—),男,山西平陸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