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成, 陳九如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歷史文化·
中法戰(zhàn)爭時期張佩綸主戰(zhàn)思想探析
張 成, 陳九如
(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在中法戰(zhàn)爭前后,張佩綸作為“清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活躍在晚清政壇,對于清政府處理中法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主張加強軍事部署,發(fā)展海軍以備戰(zhàn)事,在與法國談判中反對妥協(xié),主張以戰(zhàn)求和,對于清政府的對法決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研究其對外思想,有利于我們正確看清當時復雜的形勢。
張佩綸; 中法戰(zhàn)爭; 主戰(zhàn)思想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號蕢齋,河北豐潤人。1848年11月24日出生于官宦家庭,同治年進士,1874年授編修,其后歷任侍講、右庶子、署左副都御史、侍講學士、總理衙門行走、三品卿會辦兼福建海疆大臣等職。當時與張之洞、丁蔭霖、黃體芳號稱“翰林四諫”,是“前清流”的重要代表人物。中法戰(zhàn)爭期間是其在晚清政壇上最為活躍的時期。
19世紀50年代,法國出兵侵略越南。1862年6月,它強迫越南阮氏王朝簽訂了《西貢條約》,將南部六省變?yōu)橹趁竦亍?873年,法軍進而侵犯河內(nèi)地區(qū)。越南政府邀請劉永福率領活躍在中越邊境的黑旗軍援越抗法。黑旗軍在紅河兩岸屢創(chuàng)法軍,擊斃其統(tǒng)兵官安鄴。越南國王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
1880年9月,鎮(zhèn)壓巴黎公社“最可恥的”劊子手茹費理出任法國內(nèi)閣總理。其變本加厲,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大舉增兵越南,并策劃以此為跳板打開中國大西南大門,確立法國在這一地區(qū)的霸權(quán)。1882年4月,法軍攻陷河內(nèi),企圖打通紅河,直窺云南。劉永福誓死不肯相讓,將法軍圍困在河內(nèi)周圍一年多,并在城西紙橋一站擊斃其繼任統(tǒng)兵官李維業(yè)和大批法軍,打亂了法軍的北侵計劃。中越兩國山水相連,兩國人民長期友好往來。19世紀中葉,越南阮氏王朝是清朝政府的藩屬。清政府為了保護藩屬國的領土,同時為了避免法國乘機向中國擴大侵略,曾先后請求英、美、德等國出面調(diào)停,阻止法國繼續(xù)侵略越南。法國利用這種有利的國際形勢,加快了侵略步伐。1883年,茹費理內(nèi)閣擴大侵越戰(zhàn)爭,終于逼簽《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quán)”。此后,法國便把矛頭指向中國,一面封鎖東京灣,命令侵越法軍向北進犯;一面要挾清政府撤退在越南北部的中國軍隊,召回劉永福,開放云南邊界①。中法矛盾日趨尖銳。
面對法國侵略中國,進而威脅中國的嚴重緊張局面,清軍機處態(tài)度軟弱,步調(diào)紛亂。朝中大臣更是分成兩派,主戰(zhàn)派和主和派雙方分歧較大。主和派以奕?、李鴻章、寶鋆為代表,他們懼怕與法國開戰(zhàn)后破壞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形成的“中外合好”②局面,力主議和。他們的理由是:第一,中國一旦因為越南的問題與法國開戰(zhàn),將會影響各國與中國通商,引來列強的干涉,最后損害更大。第二,中國雖然經(jīng)過十幾年的辦理洋務,軍事實力得到提高,可是仍與法國相差甚遠,戰(zhàn)爭前景不容樂觀,李鴻章宣稱“但一時戰(zhàn)勝未必歷久不敗,一處戰(zhàn)勝未必各口皆守”③,一旦戰(zhàn)敗必定會割地賠款。第三,越南只是向中國朝貢,并不是中國的土地,不必為了越南而得罪法國卷入戰(zhàn)爭。第四,與法國開戰(zhàn)將耗盡國力,增加百姓負擔,容易引起內(nèi)亂。主戰(zhàn)派以左宗棠、張之洞、張佩綸等為代表。主戰(zhàn)派的構(gòu)成比較復雜,包括左宗棠等湘軍系地方督撫和張之洞等清流派以及奕環(huán)等頑固派。頑固派主戰(zhàn)的理由主要是要維護清王朝的權(quán)威,如果對越南坐視不理,“守在四夷”的體系必將崩潰,堅持保藩論。而湘系地方督撫和清流派的觀點是:第一,法國侵略越南只是侵略中國的前奏。張之洞指出:“法人久已昌言欲向中國尋釁,彼若滅劉并越,必責我以償兵費,脅我以開滇岸?!雹転榱耸怪袊庥谌蘸笤馇致?必須支持越南抗法。第二,法軍雖然實力強大,但中國只要合理籌劃、積極備戰(zhàn),法軍也是可以戰(zhàn)勝的。第三,劉永福的黑旗軍數(shù)次大敗法軍,只要給予其必要的資助與清軍共同配合,如果“資以精械巨餉,必有奇功”⑤,與法國開戰(zhàn)未必會失敗。
面對法國不斷的侵略,作為清流派的主將之一,張佩綸也積極提出自己的看法,與主和派進行論戰(zhàn)和用實際行動反對主和派的妥協(xié)退讓,其活動十分活躍。
(一)反對妥協(xié)退讓,力主備戰(zhàn)
1882年2月27日,張佩綸上書清廷,面對日益緊張的邊勢,提出“江南防務當先海后江,以長江水師提督吳淞口外,改福建水師提督為閩浙水師提督。滇越邊防,宜責粵督治水師為奇兵,廣西、云南治陸師為正兵,扼險以伺利便,劉永福等皆可羅致為用”⑥。主張改革江南水師特別是加強廣東水師,以備戰(zhàn)爭之需。同時廣西、云南兩省應編練陸軍占據(jù)要地,對堅決抗法的劉永福等要加以招募。隨著越南形勢的緊張,張佩綸于5月24日再次上書:“聞德璀琳以法將福祿諾書來,……一固前敵之防,二密沿海之防,三布海上之防……”⑦在法國派人來與中國談判時,清醒地認識到形勢的緊張,一面主張派李鴻章與法國談判,在不賠償軍費和不損害中國利益的前提下和法國達成協(xié)議。另一方面主張加強軍事部署,作為談判的仰仗,同時以備法國挑起戰(zhàn)端。他主張解決北洋海軍拖欠的經(jīng)費問題,增加對購買新式海軍器械和艦船的投入,大力發(fā)展北洋海軍,同時命令派北洋海軍到東南沿海加強東南地區(qū)的海軍力量。在廣西邊境地區(qū)應該派各軍駐守要地,修筑炮臺購買洋槍和聘請外國教官加以訓練。駐守在越南的各軍應該和劉永福的黑旗軍加強合作,相互聲援。在面對日益迫近的戰(zhàn)爭威脅,張佩綸保持了比較清醒的頭腦,一方面主張盡量進行談判避免戰(zhàn)爭,同時要加強軍隊訓練和建設來應對戰(zhàn)爭的威脅。
李鴻章在與法國代表的接觸中,屈從于法國的威脅,建議政府召回中國駐軍和劉永福,堅決主張議和。他強調(diào)中國“兵單餉匱”,“海防空虛”,即使“一時戰(zhàn)勝,未必歷久不敗,一處戰(zhàn)勝,未必各口皆守”,“斷不可輕于言戰(zhàn)”,即使法國吞并了越南,也不過是“伏邊患于將來”,“假若因援越而得罪了法國,就要立即兵連禍結(jié)”,動搖全局⑧。應“遇險而自保”,力?!昂秃么缶帧雹?。領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懼怕法國的武力,沒有抵抗的決心,分別向法國政府和法國駐華代表尋求妥協(xié),力求避免戰(zhàn)爭。作為主戰(zhàn)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張佩綸1882年5月26日上書:“略謂越南之于滇越二省,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若越南全境折而入法,則滇粵水陸處處逼于他族,后患無窮?!⒅劓?zhèn)必以重臣臨之。”⑩面對法國的軍事威脅,張佩綸反對屈從于法國,不能任憑法國侵略越南,進而把侵略勢力滲透到我國廣西云南,應該支持越南抗法戰(zhàn)爭,避免法國侵越之后侵略中國。他主張增兵邊防,派出軍隊援越,同時主張派一得力大臣統(tǒng)帥滇粵各軍督辦法越之事,及早準備可能到來的戰(zhàn)爭。張佩綸在上書清政府的同時還多次寫信給當時掌握實際外交大權(quán)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越南竟無布置,鄙見此事當委重粵西,……彼此虛張聲勢,及其就范,公乃和局或為易力……不知公是和妙算令人莫測?!薄?1
張佩綸在自己兩次上書清廷沒有作用的情況下,向李鴻章提出建議派兵出關,增強在越南的兵力,以此來與法國談判更加容易取得進展。他還舉出了法軍在越南的困難,其軍費和補給困難,而且被劉永福不斷騷擾,法軍士氣低落,清軍完全可能與法軍一戰(zhàn),不能一味對法退讓。在得知李鴻章對法的談判中懼怕與法軍開戰(zhàn),處處對法妥協(xié)時再次寫書信:“越南之役,法人蓄謀十年,……公猶不悟,而以實意為言,謂書北圻近遠已為幸事。怯敵如此,恐將蹈商於誑楚之輒?!薄?2指出法國對越南的侵略蓄謀已久,不可輕信法國代表的一面之詞,應該及早準備,派出重臣坐鎮(zhèn)指揮,調(diào)遣各處精兵出關布防,批評了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妥協(xié)外交。他給李鴻章的另一封書信中寫道:“聽聞恐嚇必且多所要求。公處人臣極地,負天下盛名,舍力持正,論厚集邊防,無似去題太遠。”○13他批評了李鴻章任憑法國威脅恐嚇,不敢據(jù)理力爭,與他身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地位不符。幾次寫信都沒有起到作用,張佩綸即上書清政府,赴天津與李鴻章“談論”越事,對其與法國談判進行建議,“鼓舞其氣”○14。
(二)分析國際形勢,提出正確建議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正處于嚴重的邊疆危機之中。此時中國剛剛收回新疆地區(qū),和俄國就伊犁問題簽訂了《伊犁條約》,俄國割占了我國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還不斷蠶食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領土。因為琉球問題日本與中國關系緊張,日本在1874年侵略臺灣時看到清政府態(tài)度軟弱,于1879年派兵吞并中國的屬國琉球,中國不承認日本的做法,有識之士普遍認為:“雌伏梟張,漸窺堂奧,此其志不小也”○15,與日本就琉球問題發(fā)生尖銳矛盾。1882年2月27日張佩綸上書:“日本既廢琉球,法蘭西又圖越南,邊勢日緊。馭倭之策在大設水師……江南防務當先海后江。”○16張佩綸指出,為了應對全面的邊疆危機,發(fā)展海軍是必要的,不僅能夠準備應對與法國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也能防范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同年6月20日,張佩綸再次上書:“今外患極矣,和局將變矣,俄約甫定則議琉球,琉球未歸則議越南,此豈長治久安時哉?欲長治久安,非出於一戰(zhàn)不可;欲出於一戰(zhàn),非操萬全之勝算不可?!薄?7張佩綸看清了當時中國的危險形勢,正處在將被列強瓜分的境地,要想取得安定的國際環(huán)境,必須與列強一戰(zhàn),要仔細籌劃,所以對法用兵的問題上要加強海防和訓練陸軍,同時招降劉永福共同抗法。在主和派一直對法妥協(xié),不敢與法國一戰(zhàn)之時,張佩綸再次上書:“我用三萬人,歲餉不過百十萬;法若用兵三萬人,則西兵餉巨,力且不支。相持日久,法既外懼德人,內(nèi)耗兵餉。”○18張佩綸分析了法國與中國開戰(zhàn)的弊端:中國與法國情況不同,軍費開支比法國低,一旦開戰(zhàn),法國必定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法國與德國在普法戰(zhàn)爭之后關系緊張,法國不敢集中全部力量對付中國,中國則無后顧之憂。中國可以利用德國與法國的矛盾對法施加壓力。
(三)以戰(zhàn)促和,主張主動出擊
在駐越清軍與法軍開戰(zhàn)以后,張佩綸反對清廷所持的不可主動出擊的政策,認為應該利用有利條件主動出擊。他指出:“然我若主守則法軍乘勝而前……若我主攻,則滇粵各出一軍,與黃佐炎與興化之軍、劉永福宣光之軍相應,……水軍雖未成師,而京津之戰(zhàn)船、閩之輪船駐瓊崖,以抄其后”○19。張佩綸反對單純派兵駐守,坐以待斃,應該水陸兩軍共同出擊,收復河內(nèi),集中兵力打擊法軍。他在給清軍前線統(tǒng)帥云南巡撫唐炯的信中寫道:“近聞劉軍屢敗法人,均是誘敵設伏,其得事全在憑險……不知閣下亦嘗計及此否?……所望公及曉山精心籌劃,助劉保越謀出萬全?!薄?0張佩綸分析了劉永福大敗法軍的原因,希望唐炯能夠像劉永福那樣發(fā)揮主動性和各軍互相配合抗擊法軍。張佩綸在就任福建海疆大臣后,到達福州主持水師。法軍派出軍艦到達福建時,他就主張阻敵于江口之外,取得戰(zhàn)爭先機,但建議沒有被清政府采納。在法軍不斷派軍艦到達閩江之時,他更多次上書清廷,指出形勢緊迫,希望南北洋水師派船增援來牽制法軍。隨著法國軍艦大批進入閩江,后來甚至進入馬尾軍港,對福建水師構(gòu)成嚴重威脅,他主張“請許塞河,以求先發(fā)”○21,在法軍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斷絕法軍退路,一舉消滅法軍艦隊。這個能夠重創(chuàng)法軍艦隊的建議仍沒有被采納。他在后來給清政府的奏折中指出:“熟審彼己利鈍之勢,不在敵強而我弱,實在敵狡而我迂,既讓以要害,復讓以先機。彼處處攻心,我種種掣肘。”○22痛陳處處坐以待斃,認為應該果斷出擊,避免法軍準備充足之后被動挨打。
在清政府與法國的談判時斷時續(xù)的過程中,他反對一味求和,對法讓步。張佩綸在1884年5月上奏:“法人無信,具有明證,深恐我以實心與之講解,而彼以講解肆其詐謀……仍以備御責成各路疆臣統(tǒng)帥,備御者不得以有講解而軍心頓懈?!薄?3認為不能輕信與法方的談判,把希望全都寄托到議和上,應該嚴加戒備。在他到達福建前線后的1884年7月17日上書:“如決戰(zhàn),彼入險百余里,我聯(lián)軍十余營,勝負正不可知,愿中朝勿以閩故受法挾和計?!薄?4認為不能對法妥協(xié)求和,應該有決心與敵一戰(zhàn)。1884年7月18日再次與船政大臣何如璋共同上書總理衙門:“敵船多,馬江狹,可以謀勝?!薄?5指出了法國海軍并非不可戰(zhàn)勝,利用有利條件可以戰(zhàn)勝法軍,不能因為法國海軍進抵福建就對其屈服議和。他在給李鴻章的信中提到:“然勝固亡,敗亦亡,戰(zhàn)固亡,和亦亡;似勝亦論為覆轍也?!^示謙和,似欲冀豚魚之格,而轉(zhuǎn)失豹虎之威,愿更詳思。”○25他提醒李鴻章如果單純議和必定會給法人可乘之機,如果與法國開戰(zhàn)仍有機會獲勝,不能對法人示弱。他給其侄子的書信中寫道:“使敵船排重險而入腹心,猶有彼不動我亦不發(fā)之命?!首螂娬堊g署勿以閩故受法挾和之計?!薄?6表達了張佩綸對清政府不許主動出擊,幻想議和的無奈,很想與法軍決戰(zhàn)。
(一)推動清政府整軍備戰(zhàn),發(fā)展海軍
在法軍侵略越南以后,隨著形勢的緊張,他多次上書清政府發(fā)展海軍和編練陸軍。1882年張佩綸奏請:“派徐延旭、唐炯率兵出關,并慎擇兩廣總督,責以法越之事?!薄?7在他上書后,清政府派唐炯為云南巡撫指揮滇軍入法作戰(zhàn),任命徐延旭為廣西巡撫指揮桂軍,任命曾國荃為兩廣總督。同時廣東選派記名提督黃德勝招募兩營兵勇趕赴欽州駐防,并派水師提督吳全美統(tǒng)帶所部到北部灣海面布防。后來他又上書清廷可以籠絡劉永福,支持其黑旗軍與清軍相互配合,共同抗法。而后清政府派唐景崧赴越與劉永福聯(lián)絡,取得成功。此后,清政府不斷從糧餉和軍火上支持黑旗軍,使得黑旗軍有了后勤保障,不斷打擊法軍。張佩綸支持洋務派發(fā)展近代海軍的主張,他的奏折關于解決拖欠北洋經(jīng)費的言論,有力地推動了北洋海軍的建設。
(二)打擊了主和派的妥協(xié),對其與法議和起到了抑制作用
從中法在越南發(fā)生軍事沖突到中法在越南開戰(zhàn),清政府與法國的談判就一直沒有停下過,在談判的過程中一直幻想對法妥協(xié)。主持對法交涉的李鴻章處處對法讓步,張佩綸在多次上書清政府的同時還寫信給李鴻章,批評其“公處人臣極地,負天下盛名”,使得李鴻章在對法談判時有所顧忌,不敢過于委屈求和。清政府還派張佩綸到天津與李鴻章“談論”越事,對其與法國談判進行建議,“鼓舞其氣”○28。此舉就是讓張佩綸對李鴻章的議和起到抑制作用。
(三)正確分析談判形勢,為解決中法矛盾指出了正確方向
張佩綸指出了法國利用談判的險惡陰謀,指出其“法人無信,具有明證”○29。法國所進行的談判是為了利用軍事威脅獲取越南和在中國西南的權(quán)益,即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松懈清軍,為其日后與清軍開戰(zhàn)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他指出只有力戰(zhàn)取勝,才可以取得真正的和平。對法國侵略者只有做好戰(zhàn)爭準備,在談判時不懼怕戰(zhàn)爭,一旦談判破裂給法軍以嚴重打擊,才能使其與清政府真正議和,否則法國的侵略之心就不會杜絕,一味的議和只會助長其侵略氣焰。張佩綸斷言“中法交涉,既非舌爭筆戰(zhàn)所能止兵,亦非含垢匿瑕所能無事,欲長治久安,非出于一戰(zhàn)不可”○30,反映了其主張。張佩綸關于法軍可以戰(zhàn)勝的關鍵在于籌劃有方的建議,正確分析了中國與法國雙方的形勢,說明其保持了比較清醒的頭腦,看清了中國軍事和財力皆不如法國,只有利用有利的條件才能戰(zhàn)勝法軍,才可以與法國議和。張佩綸并不是書生意氣,光憑愛國熱情來主戰(zhàn),而是在正確分析了中法雙方情況下作出的正確判斷。張佩綸的對外思想比同時代的很多人都更為進步。
Ana lysis of ZHANG Pei-lun’s Main Battle Though t
ZHANG Cheng,CHEN Jiu-ru
(Co llege of Society,AnhuiNo rm alUniversity,W uhu,A nhui241000,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Sino-Frenchwar,asone important rep resentative of“clear schoo l”acting in the lateQ ing Dynasty,ZHANG Pei-lun posed a lotof suggestionsand p roposals for dealingw ith the p roblem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He advocated strengthening them ilitary and navy developm ent to p repare for thewar.In the negotiationsw ith France,he advocated warw ithout comp rom ise forpeace.It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for the decision of theQ ing governm ent to app roach France.Researching his foreign ideas help s us treat the comp licated situation at that tim e rightly.
ZHANG Pei-lun;Sino-Frenchwar;m ain battle thought
K 254.3
A
1674-0297(2010)05-0070-04
(責任編輯:張 璠)
2010-05-12;
2010-06-03
張 成(1985-),男,河北唐山人,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2009級中國近現(xiàn)代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