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敏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副詞“都”的語義指向及其相關問題
鄭慧敏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副詞語義指向研究是語義指向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主要考察了總括副詞“都”的語義指向及其相關的一些問題。文章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語義指向及其近年來的研究。第二、三部分是對“都”語義指向的分類和“都”前指、后指對象的具體討論。第四至六部分是關于“都”語義指向研究的相關問題。
“都”;語義指向;前指;后指;主觀量;歧義
隨著語法中“三個平面”研究的逐步深入,語義指向研究也日益受到了重視。語義屬于語義平面的研究內容,具體指句子某一個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個或幾個成分在語義上有直接聯(lián)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認為的語義轄域?!熬浞ńY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是語言結構或者語言成分之間并存著兩種不同性質的關系。句法結構是語法的句法方面,而語義指向是語法的語義方面。語言成分之間的句法關系和語義關系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語義指向分析著重于句法關系和語法關系不一致的語法現(xiàn)象。換言之,語義指向主要考慮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間所發(fā)生的語義上的直接聯(lián)系。語義指向分析主要有這樣三個作用:首先它可以解釋其他方法不能分化的歧義句式;其次,可以解釋某些句法結構形式的語法意義;最后,還可以解釋某些句法結構形式的變換條件。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語義指向進行了研究,有研究謂語中心語和被支配語之間的語義指向關系,也有研究修飾語和中心語語義指向關系的。例如:馬真《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肖輝嵩《否定詞“沒有”的語義及其指向》;劉寧生《句首結構“在……”的語義指向》;白梅麗《現(xiàn)代漢語中“就”和“才”的語義分析》;劉寧生《“最”的語義指向與“最”字句的蘊含》;陸儉明《關于語義指向分析》;陸儉明《“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邵敬敏《副詞在句法結構中的語義指向初探》;盧英順《語義指向研究漫談》;陳偉琳《限定副詞“只”“就”語義指向辨析》等等。在眾多研究中,大多對某一結構或某一成分研究得較多。比如說對補語、狀語和定語的語義指向的研究就非常多。
副詞“都”一般分為三個義項:(1)表總括;(2)表“甚至”;(3)表“已經(jīng)”。從而把“都”分別歸入范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論文主要討論表總括的“都”的語義指向。
“都”屬于總括副詞或范圍副詞,表示在它限定的范圍內的諸種現(xiàn)象無一例外,全部具有某種屬性或行為。在劃分句子成分時,“都”常常被劃作狀語。狀語通常是修飾或限制謂語的,然而從語義指向來看,“都”作狀語時,它的所指卻不是謂語,而可能是“都”之前的主語,也可能是“都”之后的賓語。我們把語義所指對象在“都”之前的稱為“前指”。語義指向對象在“都”之后的稱為“后指”。例如:
(1)這幾本書我們都看過了。
(2)都什么樣的牛給宰了?
例(1)中,“都”語義所指對象為“我們”,是前指,(2)中“都”的語義所指對象為以疑問代詞為定語的偏正詞組“什么樣的?!保呛笾?。關于“都”的后指情況,馬真先生在《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中作了詳盡的分析,描寫了“都/全”后指的七種格式。
根據(jù)所指對象的數(shù)目,還可以把“都”分為單指、兼指。例如:
(1)這幾本書他都看過了。
(2)這本書他們都看過了。
(3)這幾本書他們都看過了。
例(1)(2)的“都”的語義指向分別為“這幾本書”和“他們”,是單指。兼指是指同時指向同一個方向的兩個對象。例(3)的“都”同時指向“這幾本書”和“他們”,表示“他們”每一個人都看過其中的每一本書。例(3)脫離了上下文,是有歧義的,“都”有可能是兼指,也有可能仍是單指,確切的指向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確定。
另外,根據(jù)所指對象是顯還是隱,還可以將“都”分為實指和虛指。實指,是指所指的對象都在句法結構的表層中明確地出現(xiàn);虛指,就是指所指的對象或前面有過交代,或隱含于語義深層,在表層結構中并不出現(xiàn)。例如:
(1)(這些當年留下來的老檔案,散發(fā)著淡淡的霉紙味……)整整三個月,她幾乎都查了一個遍,但仍然沒有任何線索。
(2)公司的生產銷售狀況令人堪憂。他這些年來一直不在國內,其實他都知道,只是當時不便過問。
關于“實指”的例子,我們前文所舉的都屬于這個范圍。例(1)中“都”指向前面交代過的“這些老檔案”,只是在“她”前面省略了;例(2)中的“都”在語義上指向隱含項“公司的各種情況”,前文雖然沒有出現(xiàn),但我們可以從整個意思中推斷出來,這兩個例子皆屬虛指。
我們借鑒了陳子驕《“都”的語義指向》和馬真先生的《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
(一)“都”語義前指時,對象可以是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等。人們用“都”來總括這些詞或者短語,說明其中的每一個都具有謂語所陳述的屬性。
(1)四點多鐘,同事都要散,他想今天沒有興致去看唐小姐了。
(2)無論什么人,都承認去年十月以前和十月以后是兩個世界。
(3)倉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夫,都有詩意。
(4)這些都是小資產階級思想的表現(xiàn)。
例(1)中,“都”的語義所指對象是作分句主語的名詞“同事”,這個詞本身沒有復數(shù)標志,可以被理解成“一個同事”,也可以被理解成“幾個同事”,句中用“都”來總括,那么這個“同事”就一定是表示多數(shù)的。這是“都”的語義影響的結果。例(2)中“都”的語義所指對象是作主語的偏正短語“無論什么人”,用“無論”強調普遍性。例(3)中的“一”不是“一個”的意思,而是“每一”的意思,這個意思不是數(shù)詞“一”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并列結構體現(xiàn)出來的,如果不是并列結構的話,就不能用“都”來總括了。例(4)“都”的語義所指對象是“這些”表多數(shù)的代詞。
(二)“都”語義后指的情況,馬真先生把它分為了七種格式:
1.“都”+疑問代詞+動詞
(1)都誰來了?
(2)都什么樣的牛給在宰了?
格式中的“疑問代詞“既指單個兒的疑問代詞,也指以疑問代詞為定語的偏正詞組。
2.“都”+動詞+疑問代詞
(1)都看見誰了?
(2)你都想些什么呀?
“都”后面的“動詞+疑問代詞”是個述賓結構,“都”總括的是述賓結構中的賓語成分。又可以分為兩個小類。一類是疑問句,疑問代詞表示疑問,如:都看見些什么人?他們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另一類是非疑問句,疑問代詞不表示疑問,表示虛指,如:你看他都說些什么!你看他都寫些什么!真不像話!
3.“都”+動詞+(一)些+名詞
(1)你都看些沒用的東西。
(2)你都說些廢話!
格式中的“名詞”指名詞性短語,也是非疑問句?!岸肌彼偫ǖ膶ο罂偸钦f話人不大滿意的或持否定態(tài)度的事物。賓語成分一定不含有疑問代詞。
4.“都”+動詞+人稱代詞
(1)我都教過他們。
(2)媽媽都認識他們。
(3)我都找他們談了。
格式中的賓語成分是人稱代詞(以第三人稱代詞居多)。這個格式中的人稱代詞總是有定的,所指代的人或物一定在上文出現(xiàn)過,人稱代詞在這里起著復指的作用。
5.“都”+把+代詞+動詞
(1)你都把誰請來了?
(2)你都把什么東西打碎了?
(3)我知道,我都把哪些人得罪了?
從語法構造上說,這種格式是一種“把”字句。從表面上看,格式“都”總括的是“把”的賓語。從語義上來分析,實際總括的是后面動詞的受事。
6.“都”+動詞+的+名詞
(1)他沒吃別的,都吃的饅頭。
(2)他借的都是小說
這個格式里的“動詞”只限于單個動詞。“都”修飾的是一個主謂結構,“都”總括它所修飾的那個主謂結構的主語成分,格式中充任主語的不是疑問代詞,而是由動詞加“的”字結構;充任謂語的不是動詞性成分,而是名詞性成分。
7.“都”+動詞+名詞 例如:
(1)他不吃別的,都吃饅頭。
(2)他不寫小字,都寫大字。
這個格式里的“動詞”也只限于單個動詞?!岸肌毙揎椀氖且粋€述賓結構。
以上七種格式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都”總括主語成分,包括1和6;另一類是“都”總括賓語成分,包括2、3、4、5、7類。
主觀量是含有主觀評價意義的量,與客觀量相對立。主觀量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主觀評價,但是,已經(jīng)表達出來的量是不是主觀量,是主觀大量還是主觀小量,就不再取決于說話人自己的判斷了,而應從言語的形式特征上尋找客觀依據(jù)?!岸肌鼻斑叺闹饔^量可以是主觀大量也可以是主觀小量。“都”前邊的含數(shù)量詞的體詞性短語表示某種數(shù)量,后邊的謂詞表示現(xiàn)實世界的某種事件。如果數(shù)量越大,事件實現(xiàn)的可能性越大,則數(shù)量與事件成正比例關系;如果數(shù)量越大,實現(xiàn)的可能性越小,則數(shù)量與事件成反比例關系。在含前指的“都”的句子里,如果存在正比例關系,則“都”前的是主觀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關系,則“都”前的是主觀大量。例如:
(1)他一百斤都挑的起。
(2)他兩百斤都挑不起。
在現(xiàn)實世界中,擔子的重量與“挑得起”(或“能挑”)成反比,所以(1)中的“一百斤”是主觀大量,(2)中的“兩百斤”是主觀小量。
“都”用于后指是幫助表示主觀大量。例如:
(1)都讀五遍了。
(2)我都買了十幾本了。
(3)他都三四天沒好好休息了。
“都“的指向歧義主要是由它充當狀語造成的。因為“都”本身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所以它在意義上會有不同的指向。由于“都”的總括意義既可以指向前面的成分,也可以指向后面的成分;既可以指向一般的名詞成分,又可以指向時間、處所成分,這就使得當這樣的一些成分在一個結構中共現(xiàn)時,存在指向歧義。例如:
(1)這幾部獲獎電影我們一直都想看。
(2)里里外外你們幾個都再檢查一遍。
(3)他們都看見了誰?
例(1)中的“都”既可指向“這幾部獲獎電影”,也可以指向“我們”,還可以指向“一直”;例(2)中的“都”可以指向“里里外外”,也可以指向“你們幾個”;例(3)中的“都”可以指向“他們”,還可以指向“誰”。
語義指向的不同還會對句式變換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都”上看到。例如:(1)a這些書我讀過
b我讀過這些書(2)a這些書我都讀過
b我都讀過這些書(3)a這些書我們都讀過
b我們都讀過這些書
例(1)a句和例(2)a句的不同只是“都”的有無問題,但是前者可以變換為“我讀過這些書”,而后者變換則不成立,原因就在“都”上?!岸肌钡恼Z義一般是前指,當“這些書”后移后,“都”前面的成分只有“我”,而“我”又是單數(shù),和表“總括”的“都”在語義上不相配,“都”的語義指向其實是落空了。所以例(2)b句不成立。這一點可以在例(3)中得到證明?!斑@些書”后移后,“都”的語義可指向“我們”,因為“我們”可以和“都”相配,所以其相應的變換句例(3)b可以成立。
[1]盧英順.語義指向研究漫談[J].世界漢語教學,1995,(3).
[2]周剛.語義指向分析謅議[J].語文研究,1998,(3).
[3]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馬真.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J].漢語學習,1983,(1).
H1
A
1673-0046(2010)7-01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