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正芳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大學英語(精讀教程)》中的修辭現(xiàn)象分析
普正芳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大學英語(精讀教程)》中的修辭現(xiàn)象比較全面,修辭手法相當豐富,常見于課文的修辭手法有明喻、暗喻、轉(zhuǎn)喻、諷刺、擬人、夸張、對比、反語等30多種。論文僅對教材中較為常見的明喻、暗喻、夸張等修辭格進行列舉并加以討論,幫助學習者自覺熟悉和掌握這些修辭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寫作風格和寫作技巧的鑒賞力。
大學英語;精讀教程;修辭現(xiàn)象;分析
修辭格是一種違反語言常規(guī)的表達方式,通過修辭的使用,可以使語言達到異常的使用效果。修辭,簡單地說,就是調(diào)整和修飾語言。所謂調(diào)整語言,就是指根據(jù)思想內(nèi)容和需要,對詞語、句子、段落作恰當?shù)倪x擇和安排,使語言流暢地、準確地表達思想內(nèi)容。所謂修飾語言,就是指運用多種修辭格式,使語言增加形象性、鮮明性、準確性、生動性,富有表達力。簡言之,The art of speaking or writing effectively.(有效地說話或?qū)懽魉囆g(shù))。和博大精深的漢語一樣,英語中也有豐富的修辭格,可細分為30多種。論文以《大學英語(精讀教程)》為例,從詞義及結(jié)構(gòu)方面對常見的幾種修辭進行分析和探討,以便學習者在學習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悟課文獨特的風格特色和奇異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明喻,也稱直喻,是一種最簡單、最常用的修辭方法,就是指將共同特征的兩種不同的事物加以對比,而且是一種事實求是的比較、直截了當?shù)谋容^。其基本格式為A be/seem to be/resemble B(A像B)。常用 like(像),as,as if(似乎)或as though(仿佛),as…so(像……),as it were(就好像是),seem(看起來好像)等比喻詞來連接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
例1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譯:支票像一只斷了翅膀的小鳥似的飄落到地板上。句中將支票比作一只斷了翅膀的鳥,比喻生動傳神,極其形象地描繪了支票落地的情形,深刻地表達出老太太滿懷期待,期待女兒的到來,可最終得到的卻是傷心和失望,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和回味想象的余地。
例2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his wrinkled face.譯:他往后一跳,好像被什么東西叮了一下似的,他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頓時漲得通紅。句中,老人對“我”的慷慨施舍的反應竟被比喻為蜜蜂叮過一樣,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個處境落破凄涼,內(nèi)心卻極度敏感的可憐老頭的形象。
隱喻(metaphor),亦稱暗意,即不用like,as if等比喻詞,不表露比喻的痕,而是寓含在句意中,其喻意需要讀者自己去思考和領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寫道:明喻去掉說明,就成了隱喻。他認為隱喻更有魅力,更能引起讀者的思索與聯(lián)想。如The world is a stage.譯:世界是個舞臺。世界真的是個舞臺嗎?當然不是,之所以說它是個舞臺,是因為,世界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人壞人,均像在舞臺上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起不同的作用。教材中這樣的句子并不鮮見。
例 1Slowly,patiently,skillfully,James Van Metre’s wife fanned the spark of life that flicked in Henry Bedell.譯:詹姆斯·范·米特的妻子慢慢地、耐心地、巧妙地點燃了亨利、比德爾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句中,作者用了 fan(點燃),spark(火花),flick(閃爍)幾個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范、米特的妻子耐心、細致,巧妙地把亨利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挽救過來,就像讓即將熄滅的火苗重新燃燒起來一樣。
例2 There were no more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when I opened up an abdomen or a chest.譯:當我切開病人的腹腔時,我不再緊張得瑟瑟發(fā)抖了。句中,“butterflies in mystomach”(腹中有蝴蝶),類似于中國的“心里有塊石頭”,指心里恐懼或煩躁焦慮不安。學習者應加以注意,不要按字面意義理解,以免誤解。
反語即是說反話。說的或?qū)懙呐c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愿恰好相反。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反語可分兩種形式:(1)一般性反語:用與正意適得其反的話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深處不便或不愿直接說出的話語。(2)諷刺性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本意。由于字面意思和說話人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因而常常含有嘲諷的意味在內(nèi)。
例1 Slowlythe old ladystooped topick it(the cheque)up.Her present,her lovely present.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 intolittle bits.譯:“老太太慢慢地彎下腰,把支票從它上撿起來,她的禮物,她可愛的禮物!用顫抖的手把它撕得粉碎”。風燭殘年的老太太八十歲壽辰那天,急切地盼望女兒回家看看,稍稍地慰藉她那顆孤寂的心,然而盼來的卻是一張冷冰冰的支票,這當然不是老人所要的“禮物”——“心愛的禮物”,故此處her lovely present是典型的 irony(反語)。
例2 She was not so young as I expect and in appearance imposing rather than attractive.她并不如我想象那么年輕,她的外表與其說美妙動人,不如說豐腴魁偉、氣度非凡。眾所周知,意指因外貌、體形而使人印象深刻,作者在此以諷刺挖苦的口吻來描寫一個貪吃而肥胖的女人。
擬人就是把事物當作人來描寫的一種修辭格式。它能抒發(fā)感情,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擬人通常有三種表達方式:(1)把非生物當作人來描寫;(2)把動物當作人來描寫;(3)把意念、品質(zhì)或其他抽象概念當作人來描寫,但應該注意的是,會發(fā)生的事物不能看作是擬人。
例 1“Help,help,let me in,please let me in.”But the house were cold,closed,unfriendly.譯:“救命,救命!讓我進去,請讓我進去!”然而,那些房子冷漠無情,門窗緊閉,一點也不友好。文中把“the house”人格化,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實際是指“the people in the house”非常“unfriendly”,且冷漠無情,見死不救。作者借此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美國社會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淡、世風日下的社會現(xiàn)實。
例2 The front garden was a gravel square:four evergreen shrubs stood at each corner,where they struggled to survive the dust and fumes froma busymain road.譯:前院是一個鋪著砂石的正方形花園,四叢冬青,灌木分別位于每個角落,它們?nèi)淌苤鴱姆泵Φ拇蠼稚洗祦淼膲m煙,掙扎著活下去。句中“shrubs“(灌木)是一種植物,可用說明人的動詞(掙扎)來描寫,使其人格化,反映出了“我”來求職業(yè)的學校環(huán)境條件是何等的惡劣,以增添生動性和感染力,給人以靜動化的深刻印象。
排比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或相似,字數(shù)大致相等,意思密切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詞組或句子成串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其特點在于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語言簡練、內(nèi)容突出,采用這樣的修辭手法,文章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例如:
例1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s,to learn my own lessons,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Book 3,Unit 3)譯:我教書是因為我喜歡有讓自己犯錯誤的自由,有自己吸取教訓的自由,有激動自己和激勵學生的自由。句中的“tomake myown mistakes”,“to learn my own lessons”,“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students”三個動詞不定式結(jié)構(gòu)并列作名詞的定語,這種結(jié)構(gòu)格式使得句子結(jié)構(gòu)平衡、勻稱,聲調(diào)鏗鏘有力,意義鮮明突出,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平行結(jié)構(gòu)作定語外,還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表語、狀語等。
例2 The teaching gives me pace,and variety,and chanllenge,and the opportunity to keep on learning.(Book 3,Unit 3)譯:教學使我的工作進程有了規(guī)律,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教學向我提出了挑戰(zhàn),也給了我不斷學習的機會。文中并列了“pace”,“and variety”,“and chanllenge”,“and the opportunity”四個賓語,以突出文章的主題。
仿擬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段。作者常根據(jù)家喻戶曉的成語或諺語,臨時更換其中的某個部分,造出新的成語、諺語,或根據(jù)古今名言警句,在保持其原句式的情況下,更換句中部分詞語或模擬整個詩篇以達到特定的修辭效果。文章的標題常運用仿擬這一修辭手法,使之變得鮮明、醒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1“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n”.譯:“《撒謊還是不撒謊——醫(yī)生的難題》”??吹竭@個標題,使我們不禁想起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萊特》(Hamlet)中哪個永遠也解不透的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顯然,課文標題是模仿此句而來。
例2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譯:《窮困而不潦倒的女隱士們》。此標題中的down but not out源于成語down and out,原是拳擊比賽的術(shù)語,后來喻指窮困潦倒的人,down but not out由此而改編,指窮困而不潦倒的人。
修辭是語言的藝術(shù),辭格是修辭的精華,是一個民族語言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審美觀。由文中使用的例句不難看出,原作者在原文中利用各種修辭手法,語言修辭講究,表達地道,充分表達了其思想感情,以吸引感動讀者。通過對修辭的學習與了解,可以使學習者最大程度地理解原文,并能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自覺地注意和認真領悟文中的修辭,不斷地追求課文的文學美,提高自身的語言修辭能力。
[1]董亞芬.大學英語(精讀 1-4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鄭世誠.英語修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3]張秀國.英語修辭學[M].北京:青華大學出版社,2006.
[4]郭秀梅.實用英語修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5]覃先美,李陽.英語修辭學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G642
A
1673-0046(2010)7-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