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王政煒,姬彥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淺議公安人事管理中的暈輪效應
王 毅,王政煒,姬彥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效應,它存在于公安隊伍中,并且會對公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對此,采取必要合適的策略,對癥下藥,盡量避免和減少暈輪效應,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管理任務。
人事管理;暈輪效應;管理心理學
“暈輪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于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或好或壞的印象后,還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這種認知就像刮風前夜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光環(huán)一樣,這個光環(huán)只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xiàn)象起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稱——“暈輪效應”。在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嚴重情感傾向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一時的認識或者從一件事情中所看到的內容并不足以代表全部,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如果被這些一時的認識所迷惑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便是“暈輪效應”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暈輪效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人們在認識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很難一下子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往往只能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通過這些特征逐步認識其本質。然而這些特征未必能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質,這就出現(xiàn)了對事物認識的片面化,并由此導致對事物本質理解的片面化。對于人事管理而言,對人的客觀全面的了解十分重要,隨意地因某人的某個或某幾個優(yōu)缺點就斷言此人是完美無缺或一無是處,都是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暈輪效應”的出現(xiàn)是人們在相互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因條件的不充分導致在相互認識過程中,采取了錯誤的認識方式。這種方式就是依據(jù)習慣,受表面的、知覺的影響,由此以某些品質推及全部,由表層推及深層。這種表面的認識往往是不深刻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一位新員工,不善言談,但勤于思考,在交往后就指其不合群、孤僻,這種表面的認識完全脫離事物的本質。
人們在認識任何一個事物時,都是由某一部分開始,逐步展開,逐步深入。而我們習慣于強行地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這種做法勢必誤推出諸多不屬實的其他特征,勢必會影響我們對真實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這種以主觀推斷代替了理解認識,總是以局部的某個特點,通過主觀想象推及事物的各個方面,以偏賅全,反映出“暈輪效應”彌散性這一特征。比如:愛屋及烏,疑鄰盜斧。
“暈輪效應”是在人際交往中因相互了解得不全面而產(chǎn)生。人與人的交往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達到相互間的全面了解,而在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人們習慣從一件事來評定對方,所以只要存在人際交往就可能存在“暈輪效應”。公安機關中存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所以在公安隊伍中存在“暈輪效應”,勢必會對公安人事管理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周鯤案件或多或少反映了這種負面影響。
2003年11月3日,毒販周鯤在武漢被鄭州鐵路中級法院判處死緩。周鯤不是個普通的毒販,他曾是一名令毒販們聞風喪膽的公安緝毒大隊長。他曾300多次深入毒穴,破案五六百起,抓獲毒販無數(shù)。因工作成績突出,他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禁毒先進個人”、“全國優(yōu)秀青年衛(wèi)士”等榮譽稱號。從緝毒英雄到毒販子,周鯤的轉變令人不可思議,誠然其中有他自己人生觀的轉變,而作為他的領導們卻始終被他身上的各種光環(huán)所迷惑,認為他已是一個不變的榜樣,一個無比崇高的緝毒英雄,從而對他缺少了監(jiān)督和教育,這也為他日后的毒品運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是縱容他一步步地走向不歸路的重要原因。我們對這名前緝毒英雄做出表彰時都是由于他的突出工作,但是卻忽略了他自身的素質是否配得上這些榮譽,從緝毒英雄到大毒梟,周鯤的行為使警察形象嚴重受損,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這一案例是“暈輪效應”在公安機關內部作用的一種表現(xiàn),“暈輪效應”以偏賅全的特點決定了其會對公安人事管理產(chǎn)生巨大影響。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賅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效應,它存在于公安隊伍中,會對公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造成負面影響。在傳統(tǒng)上,公安人事管理被視為一種事務性的活動,因而人事管理的角色在整個組織系統(tǒng)中,僅處于輔助性的地位。如今這種狹隘的觀點受到挑戰(zhàn),因為人力資源作為一種戰(zhàn)略資源正得到廣泛的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已成為整個組織戰(zhàn)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成為一種戰(zhàn)略性管理。因而我們也應當更加重視“暈輪效應”對公安人事管理的影響。
民警的工作績效考評是對民警在一個既定時期內對組織的貢獻作出評價的過程,是對工作中的優(yōu)、缺點進行系統(tǒng)的描述,其涉及觀察、判斷、反饋、衡量、組織介入和人們的主觀感情因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績效考評受考評者主觀感情因素的影響,完全客觀和精確地進行績效考核是很困難的,這就會產(chǎn)生“暈輪效應”。而且在公安民警績效考評過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思維定勢的影響,考評者往往會注重被考評者的第一印象或對被考評者某一方面的特性看得過重而有深刻的印象,以致認為該被考評者其他方面特性的優(yōu)劣也都具有與這一方面特性的優(yōu)劣相類似的性質。周鯤案件表明在公安機關對民警的工作績效考評過程中確有因考評者主觀偏差和因被考評者驕傲自滿而產(chǎn)生了認知上的偏差,這就很難對被考評者得出正確、客觀的評價,降低了績效考評的作用。
升遷是在對公安民警近一段時間的工作進行評定后,對其工作能力的肯定,在進行充分的考慮后委以重任的過程。晉升意味著職位的提高,并有可能在全新的崗位上展現(xiàn)自我。這就需要測評者對候選人的能力、特長、知識水平、政治覺悟有充分的了解。公安民警的升遷調動,為的就是把合適的人才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使人力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測評者會因無法全面考察民警的各個方面而存在認知的片面性,“暈輪效應”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測評者或者以候選者某一方面的優(yōu)點來推及其各方面都具有同樣優(yōu)點,從而產(chǎn)生全部肯定的態(tài)度,或者以候選者某一方面的缺點,來推及其各方面都具有同樣的缺點,從而產(chǎn)生全面否定的態(tài)度。這種沒有從職位需要、個人能力、心理素質、領導才能等多角度考慮所作出的決定往往潛伏著巨大危害,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需要加以避免,否則就會出現(xiàn)干部考察失實的現(xiàn)象。
由此可看出“暈輪效應”會給公安人事管理工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盡量減少“暈輪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對公安隊伍的建設十分重要。
“暈輪效應”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公安隊伍的管理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應該從主觀上主動地去避免、克制,并且還要建立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在客觀上防止“暈輪效應”的出現(xiàn),使“暈輪效應”無處遁形?!皶炤喰彼斐傻挠绊懸褲u為人所知,因其很難避免,這就要求我們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而不應任其發(fā)展。
“暈輪效應”的實質是以偏賅全的主觀臆測,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由事物的個別特征推及全部,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這樣就會對事物有錯誤的認識和評價,錯誤的評價就會造成錯誤的決定。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有可能葬送一個人的前程和仕途。要在主觀意識上避免“暈輪效應”,就要求考評者在自身上找解決的辦法,主觀上消除就是指考評者要在主觀意識上消除“暈輪效應”,要把客觀、公正謹記心中,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首先,考評者應理智地檢討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在對被考評者的考察過程中,要多方面聽取意見,親身接觸,要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在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要時刻提醒自己切勿被被考評者的外部面貌、舉止、家庭背景等表象所迷惑,而忽視了對被考評者的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的了解。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被考評者,認真思考其能否勝任新的工作崗位,以認真的態(tài)度完成考評工作。這其實也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公安人事管理中的考評工作舉足輕重,對己對他人都要負責。
其次,在考察民警時,應以候選崗位的實際需要為出發(fā)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會全面地、本質地、發(fā)展地看問題分析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要正確地分析候選者是否該崗位的理想人選,這是在主觀上消除“暈輪效應”的一項根本性措施。
由于“暈輪效應”存在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有些人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這就要求在公安人事工作中必須制定嚴格規(guī)范的選人、考察制度,從制度上幫助考評者消除“暈輪效應”。
首先,在進行績效評估時,要為考評者提供全面準確的考評材料?!皶炤喰碑a(chǎn)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考評者未能全面地掌握被考評者的信息,這會間接地造成其以偏賅全的主觀傾向。在評估過程中還要制定科學合理地考評方法,考評方法應當全面公正。另外對考評者進行考評技能的培訓和指導也十分必要,這能引導考評者客觀合理的考評下屬,提高考評者的主觀判斷能力,減少“暈輪效應”的發(fā)生。還要建立必要的監(jiān)督制度,對考評中出現(xiàn)的主觀偏見問題進行監(jiān)督、修正。
其次,在公安民警升遷調動的工作中,要按照被考察者履行崗位職責應具備的公安業(yè)務能力、政治素質、職業(yè)道德要求以及溝通、分析、判斷等能力要求,進行全面的考察。既要考察其現(xiàn)實表現(xiàn),也要考察過去的情況,既要考察其工作期間的表現(xiàn),也要考察其業(yè)余生活中的表現(xiàn),既要考察其業(yè)務能力,也要考察其領導水平,既要考察其勤政態(tài)度,也要考察其廉政表現(xiàn),做到系統(tǒng)全面、客觀真實,以防盲人摸象、以偏賅全,不要被考察對象某一方面的閃光點所左右,避免產(chǎn)生“暈輪效應”。
[1]周三多,陳傳明.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楊健和,張光.公安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3]陳江,吳慶松.暈輪效應偏誤與高校員工績效考評[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4).
[4]張曉燕,王飛.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J].考試周刊,2008,(12).
[5]廖軍和.趣談心理效應[J].心理世界,2000,(6).
[6]王毅虹,孫小東.公安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儀宏斌
D631
A
1009-3192(2010)04-0108-03
2010-05-20
王毅,男,山東鄒城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級警察行政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王政煒,男,山東招遠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級刑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姬彥松,男,河南駐馬店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級犯罪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