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穎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古典主義(classicism),指以古希臘和羅馬藝術為基礎的歷史傳統(tǒng)或美學觀點,用于說明歷史傳統(tǒng)時指古代藝術或受古代藝術影響的后期藝術。古典主義油畫是指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以古典主義精神為內(nèi)涵,追求理想與和諧的表現(xiàn)風格,力求創(chuàng)造一種完美、整體、典范的油畫。本文所提到的“古典主義油畫”概念,是較為寬泛的,并沒有什么特定的歷史時間上的劃分。[1]古典主義在用于說明美學觀點時通常指與古代藝術作品相聯(lián)系的一些特點,[2]理想、和諧、嚴謹、明晰和普遍性等是古典藝術的主要特點。
“理想”就是藝術家心中的藝術觀念和意念,藝術家根據(jù)自身的理想把事物加以改變,并通過藝術手段再現(xiàn)出來,使客觀事物從現(xiàn)實轉(zhuǎn)變?yōu)槔硐搿?/p>
中國古代的學者把理想之美分為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這和西方的崇高與優(yōu)美是相通的,認為大自然的懸崖奇峰、暴風驟雨、海洋河流為陽剛之美,薄霧細雨、鮮花綠草為陰柔之美。當我們面對高山、河流、海洋等自然界的壯觀景象時,崇高感就油然而生;當我們看到綠樹溪流、明月星辰,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細膩浪漫的情懷,產(chǎn)生放松愉悅的感覺,優(yōu)美的感覺油然而生。
18世紀藝術家溫克爾曼稱其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3]安格爾說:“美的理想:這個詞應被理解為僅僅是集自然界最美的因素的標志。”[4]西方古典藝術是按理想的原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藝術家按照自己的理想標準創(chuàng)造出的最高理想之美,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崇高與優(yōu)美是其主要的特點。“崇高”又稱壯美,和我國古典論著中的陽剛之美是一個意思。崇高的形式能震撼激越人們的心靈,使人產(chǎn)生崇敬和壯美的情懷,從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西方的古典繪畫、雕塑作為直覺可視的藝術門類,很適合表現(xiàn)理想主義的崇高風格。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奇跡,其中《亞當?shù)膭?chuàng)造》是最壯觀、最動人的一幅。這些壁畫描繪了人們對生命創(chuàng)造的崇敬,宣揚了理想化的神圣境界。此外,古希臘時期的《眺望樓的阿波羅》,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多納泰羅的《圣喬治》,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大衛(wèi)》,等等,也都是體現(xiàn)崇高風格的作品。
又如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藝術、大同云崗石窟的北魏大佛、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題材范圍廣闊,場面宏大,還有那些巍峨高大的佛教造像,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宏偉、陽剛的風格。
理想美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是“優(yōu)美”。英國學者埃德蒙·伯克總結(jié)了其五個特征:“一、小。二、光滑。三、漸變。 四、嬌柔。 五、色彩明凈、愜意。 ”[5]他認為只有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人才能欣賞感覺到美,精神緊張、恐懼之時絕對不會體會到優(yōu)美的感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驕子”——阿爾瑪·臺德瑪(1836—1912)是一名典型的理想主義畫派的畫家,擅長高雅柔美的畫風,他的畫面極其明麗艷美,題材大多是再現(xiàn)古希臘、古羅馬的貴族生活場景。
中國古代的理想美中的“陰柔之美”相當于西方的“優(yōu)美”。這種優(yōu)美典雅的風格在唐代仕女圖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盛唐時期是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也是一個出現(xiàn)了藝術巨匠與傳世佳作的時代。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張萱《搗練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佚名《宮樂圖》,等等,對人物的刻畫十分傳神到位,用色大膽、華麗,具有形式美感。
“和諧”指配合得適當和勻稱,融洽調(diào)和?!昂椭C”是西方古典美學的主要特征。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藝術應該是和諧的,不能走極端。
例如著名的黃金分割率“0.618……”,在古希臘人的藝術中運用廣泛,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藝術家們發(fā)現(xiàn),按0.618∶1來設計腿長與身高的比例,畫出的人體身材最優(yōu)美。黃金律也是建筑藝術遵循的規(guī)律,人們在高塔或摩天大樓的黃金分割點處設計平臺,布置腰線或裝飾物,可使整個建筑顯得雄偉而不失雅致。
文藝復興以來,和諧的美學思想仍然是人們關于美的最高追求。十六世紀藝術家普桑指出:“如果事物具備了秩序、尺度與和諧,那么,美的觀念就會降臨?!保?]英國著名畫家雷諾茲在《皇家美術學院十五講》中,反復強調(diào)藝術作品的完整性與統(tǒng)一性。因此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沒有整體就沒有各部分的美,各部分只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才美,才能形成古典的和諧之美。
如古希臘時期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擲鐵餅者》,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等等,都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和諧完美的理想世界。古典美是潛藏在事物表象下的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和諧的體現(xiàn),西方整個古典時期的繪畫、雕刻藝術都把這種和諧形象作為直接的審美目標。
和諧也是中國古典藝術體現(xiàn)的藝術特質(zhì),中國古典藝術的觀念、韻律、趣味、風骨等,正是奠定在和諧原則的基礎上的?!兜峭阶雍蒙x》有一段對和諧美的描述:“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保?]這與西方對和諧美的要求是一致的。和西方相通的是,中國古代的人像藝術也崇尚端莊靜穆的和諧美,無論是文人雅士、仕女神仙,均被描繪成容貌端莊、舉止高雅的形象。人物的主要特征都是容貌端莊,心平氣和。在古希臘人像藝術中,端莊的古典樣式也占統(tǒng)治地位,人物面容都表現(xiàn)出一種平和靜穆的美。
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中天地合一的精神,正是大自然和諧原則的體現(xiàn)。我國古代詩人王維在《山水訣》中提出水墨畫為畫中精英,“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如中國北宋時期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靜止的畫面有一種動感,有一種時空相結(jié)合的體現(xiàn)。高達兩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圖》軸,整個畫面充滿著幽深、靜謐和偉大的氣象,描繪了雄偉的自然風光,展示了自然山水與人的生命活動的和諧之美。又如南宋時期劉松年的 《四景山水圖卷》也是古典主義情調(diào)的中國山水畫。圖卷描繪了一年四季的景色,亭臺、樓閣被安排得頗具匠心,秩序井然,體現(xiàn)了東方美學中對于秩序與規(guī)矩的推崇,與西方古典美學中的和諧、秩序、尺度等不謀而和。
在當今中國,財富的增長、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現(xiàn)代文化大規(guī)模入侵,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不加選擇、被動接受,但在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表象下,精神趨于空虛貧乏,對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動搖,也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園,精神危機逐漸產(chǎn)生。而古典主義油畫中蘊含的古典主義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很重要的方面——對理想崇高與和諧寧靜的追求。
古典主義油畫能滿足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需求,有其特定的原因:1.古典油畫傳入中國由來已久,中國人對油畫已形成了特定的審美心理,喜歡寫實逼真、面容端莊的畫像,追求視覺愉悅的審美感覺。2.古典油畫以它反映生活、貼近生活、在傳統(tǒng)上發(fā)展和延續(xù)的藝術特征,擁有深厚的思想基礎和廣大的觀眾。在當前金錢至上、心思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優(yōu)秀的古典油畫作品以一種整體的和諧氛圍感染著人們的情緒,使人的整個心情、精神都感到非常愉快和滿足,從而從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獲得心靈的寧靜。
古今中外,用藝術來協(xié)助建立、維護和推行社會政治的思想,是中西方自古以來共有的。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是用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guī)范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道德觀念,對人們起到教育規(guī)范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單純的條例約束或硬性灌輸易使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人的效果,而好的藝術作品則可以使人在審美過程中分辨美丑、善惡,對崇高、優(yōu)美的向往油然而生,使人不自覺培養(yǎng)起對美的愛好和一顆美好的心靈。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微妙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心理、情感有序化、規(guī)范化,有利于人們用社會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從而形成一個無緣不爭的和諧的社會。
構(gòu)建和諧的社會取決于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取決于民眾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而古典主義油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對于廣大民眾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1]殷雙喜.80年代后期中國油畫中的古典意向.美術學報,2003,(3).
[2]王墉.移植與變異——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第1版.
[3]丹納.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
[4]外國美學編委會.外國美學.商務印書館,1997,(14).
[5]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64.
[6]北大哲學系.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
[7]塔塔科維茲著.楮朔維譯.西方美學概念史.學苑出版社,1990.
[8]喬舒亞雷諾茲著.代亭譯.皇家美術學院十五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張維青,高毅清.中外藝術史要略.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10]朱志榮.中西美學之間.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11]朱光潛.西方美術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2]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商務印書館,1979.
[13]伯克著.李善慶譯.崇高與美——伯克美學論文選.上海三聯(lián)書店.
[14]常寧生.穿越時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5]張延風.中國藝術的文化闡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16]王先霈.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7]寇鵬程.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18]蔣孔陽.美學新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19]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田文信.論浪漫主義.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