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李俊平,朱亞軍
(臨洮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臨洮 730500)
咽喉部結核34例臨床分析
李 悅,李俊平,朱亞軍
(臨洮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臨洮 730500)
目的 探討咽喉部結核的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特點、治療效果及預后,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借鑒。方法 對34例咽喉部結核患者均在電子喉鏡下行病理組織活檢及痰涂片以確診,按抗結核藥物標準進行臨床分期治療。結果 34例咽喉部結核患者均以聲嘶、咽部疼痛及異物感就診,常有咽黏膜呈淺表性潰瘍或灰白色點狀病灶、聲帶腫脹、肉芽增生等表現(xiàn),均得到有效治療。結論 咽喉部結核常以咽痛、聲嘶為主要表現(xiàn),易誤診,如有咽黏膜淺表性潰瘍或灰白色點狀病灶,聲帶腫脹、肉芽增生時應注意咽喉部結核的可能,并以活檢確診,以免誤診,耽誤治療。
咽喉部結核;臨床分析;鑒別診斷
咽喉部結核可原發(fā)或繼發(fā)于肺結核,但原發(fā)者少見,由于臨床表現(xiàn)及局部特征不同,常難以與喉癌、會厭炎、聲帶息肉、非霍奇金淋巴病等疾病區(qū)別,易被誤診或漏診。為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現(xiàn)回顧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以來我院耳鼻喉科經(jīng)病理確診34例咽喉部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
2001年1 月至2009年1月我科診治34例咽喉部結核患者,男28例,女6例;年齡20~70歲,平均46.8歲。其中40歲以上21例,占61.76%;發(fā)病至就診時間最短3周,最長1年7個月,均首次就診于耳鼻喉科。原發(fā)性咽喉部結核8例,繼發(fā)于肺結核26例。咽結核5例,均做病理檢查;喉結核22例,其中5例初診為喉癌、4例初診為會厭炎,均做電子喉鏡檢查,觀察病變范圍及形態(tài),并在電子喉鏡下取病變組織做病理檢查;咽喉結核7例,其中2例初診為慢性咽喉炎,經(jīng)病理檢查后確診。滲出型27例,增生型5例,壞死型2例。34例病變部位呈表淺性潰瘍,黏膜蒼白,咽喉部有散在結核病灶,聲帶充血、腫脹,肉芽增殖。23例無肺結核病史,其中18例有吸煙史。所有患者均做三大常規(guī)、心電圖、胸部X線拍片、痰液涂片查抗酸桿菌、血沉等檢查。
1.2.1 X線與痰涂片檢查 27例胸片檢查示肺結核,15例痰涂片檢查未找到結核桿菌,7例胸片、痰涂片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1.2.2 在電子喉鏡下行病理組織活檢 34例均在電子喉鏡下行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病理結果見組織大量干酪樣壞死,壞死組織見上皮樣細胞,中間見典型的朗格漢氏巨細胞。
1.2.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一經(jīng)確診即轉內(nèi)科,以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藥按抗結核療程治療。局部癥狀較重者輔以喉部治療。
1.2.4 療效評定標準 以聲嘶、咽部不適或疼痛等局部癥狀消失,PPD試驗呈一般陽性反應,電子喉鏡檢查喉部病變恢復正常,喉拭子結核桿菌聚合酶鏈反應(PCR)陰性作為治愈標準[1]。
34例中有6例失去隨訪,其中喉結核5例,咽喉結核1例。28例治療1年后復查,胸片、痰涂片均無異常,聲嘶、咽喉部疼痛癥狀消失,咽喉部檢查組織結構未見異常改變。
典型的咽喉部結核都有不同程度的咽部疼痛,病灶呈鼠咬狀潰瘍,黏膜蒼白,大部分患者由活動性肺結核播散結核桿菌所致。34例患者均以咽痛、聲嘶首診于耳鼻喉科,常因醫(yī)生經(jīng)驗不足誤診為咽喉炎而耽誤治療,應引起重視。應在電子喉鏡下行病理組織活檢以確診。非典型咽喉部結核以肉芽增殖為主。發(fā)生于喉部的病變應與喉癌、聲帶息肉相區(qū)別,并行病理組織活檢。勿憑裸眼進行診斷,以免誤診,耽誤治療[2]。
咽喉部結核作為呼吸道結核中最常見的肺外結核,其發(fā)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3]。34例中27例胸片檢查示肺結核,表明咽喉部結核多首發(fā)于肺結核,但胸片陰性、痰培養(yǎng)及痰涂片結果陰性而患者有聲嘶、咽部疼痛或不適癥狀,電子喉鏡檢查見有咽黏膜呈淺表性潰瘍或有灰白色點狀病灶、聲帶腫脹、肉芽增生時應高度警惕結核病,必須行病理組織活檢以確診。
咽喉部結核癥狀與體征不典型、多樣且無特異性,早期表現(xiàn)與喉部非特異性急性炎癥、慢性炎癥及喉癌等有相似之處。因咽喉部癥狀患者首次就診于耳鼻喉科時,由于醫(yī)生對此病缺乏足夠重視,常易誤診。為避免誤診,醫(yī)生應注意以下幾點:(1)全面掌握粟粒型結核及咽喉部結核的臨床表現(xiàn),并對此病予以足夠重視。(2)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對無肺結核病史而又疑似咽喉部結核患者應詢問其有無接觸史,有無低熱、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3)仔細查體。肺結核患者局部黏膜蒼白,有多發(fā)、大小不等之潰瘍及糜爛面;普通炎癥全身癥狀輕,局部黏膜呈急性彌漫性充血、腫脹,極少出現(xiàn)潰瘍面。(4)對診斷為急性炎癥經(jīng)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無效的患者,應高度懷疑有無肺結核等特異性感染。(5)血常規(guī)、胸透等常規(guī)檢查簡單易行,可幫助醫(yī)生進行初步篩查,但有時可出現(xiàn)假陰性,應注意鑒別。(6)病理組織活檢是確診的最主要手段。近年來結核發(fā)病率、死亡率逐年升高,醫(yī)生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注意動態(tài)觀察及鑒別診斷,減少誤診,盡早進行有效的治療。
[1]張焰,黃孝文.原發(fā)性喉部結核16例臨床分析[J].臨床耳鼻喉科雜志,2004,18(8):496.
[2]鐘健略,江剛.咽喉結核25例報告[J].臨床耳鼻喉科雜志,2001,15(8):371.
[3]張國強,陶寶鴻.耳鼻咽喉結核28例臨床分析[J].新醫(yī)學,1997,28(2):645~646.
R529.8
B
1671-1246(2010)15-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