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萍
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由于其化學結構和抗炎機制與糖皮質激素(SAIDS)不同,故又稱為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NSAIDs具有確定的抗炎、鎮(zhèn)痛效果,被廣泛應用于風濕性疾病、炎性疾病、疼痛、軟組織疾病和運動損傷的治療,另外還用于心血管疾病及腫瘤的預防。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天約有3千萬人使用 NSAIDs,在國內,其銷量僅次于抗感染藥。隨著NSAIDs使用的增多,該類藥物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就臨床應用NSAIDs引起常見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和規(guī)避措施加以討論。
1.1 胃腸道不良反應 易出現(xiàn)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有:原有潰瘍及其他并發(fā)癥者;飲酒,吸煙,飲咖啡和酸性飲料[1];同時使用皮質激素或用華法林抗凝者;兒童、孕婦及大于60歲的老人;大劑量或長期使用NSAIDs者;對NSAIDs不耐受者;近期出現(xiàn)的上腹痛的患者;合并有心血管、腎、高血壓、肝病等慢性疾病者。
具有以上兩種因素的患者,潰瘍發(fā)生率為普通人群的2~3倍。
1.2 腎臟不良反應 易發(fā)生腎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年齡大于60歲;動脈硬化,或同時服用利尿劑者;血肌酐>177.8 μmol/L,腎功能下降者;腎低灌注:如低鈉、低血壓,肝硬化、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劑等。
1.3 其他不良反應
1.3.1 中樞神經(jīng)癥狀 有嗜睡,神志恍惚,精神憂郁等。精神恍惚。
1.3.2 出血癥狀 NSAIDs能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血栓素A2的產生,減少血小板的黏附作用,使原有潰瘍部位出血。
1.3.3 肝臟的毒性作用 NSAIDs對肝臟的毒性作用較小,15%的患者服用后血清轉氨酶升高,凝血時間延長。
1.3.4 其他 長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可發(fā)生角膜沉積和視網(wǎng)膜病變,且粒細胞缺乏和惡性貧血也有發(fā)生。
應該指出的是:絕大部分NSAIDs都是比較安全的,只要遵囑用藥,均可獲較好療效。
2.1 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劑量使用,應做到劑量個體化。根據(jù)控制癥狀的需要,在最短治療時間內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可使不良反應降到最低。
2.2 通常選用一種NSAIDs,避免合用其他的NSAIDs,包括選擇性COX-2抑制劑。否則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疊加。特別注意一藥多名,避免重復用藥。
2.3 在使用所有NSAIDs治療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xiàn)胃腸道出血、潰瘍和穿孔,其風險可能是致命的[2]。因此無論患者是否有胃腸道不良反應史,有胃腸道既往病史都應謹慎使用。用藥期間不宜飲酒,不宜與抗凝藥(如華法林)合用。對同時有2~3種危險因素的高危者,在服用NSAIDs時,為防止出血、穿孔,要用藥物預防。
2.4 具有一種腎臟危險因素時,選用合適的NSAIDs,有兩種以上腎臟危險因素時,避免使用。
2.5 使用NSAIDs時,注意與其他藥物的體內相互作用,如β受體阻斷劑可降低其藥效;與洋地黃合用時,應注意防止洋地黃中毒。
2.6 臨床試驗顯示,多種COX-2選擇性或非選擇性NSAIDs可能引起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甚至是致命的。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患者,其風險更大。NSAIDs還可導致新發(fā)高血壓或使已有的高血壓癥狀加重。即使既往沒有心血管癥狀,也應保持警惕。應告知患者發(fā)生心血管危險時的癥狀或體征,及應采取的措施。有高血壓和/或心力衰竭(如液體潴留和水腫)病史的患者應慎用。
2.7 NSAIDs可能引起致命的、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例如剝脫性皮炎、Stevens Johnson綜合征。應告知患者嚴重皮膚反應的癥狀和體征,在第一次出現(xiàn)皮膚皮疹或過敏反應的其他征象時,應停用。
[1]黃曉舞,黃次波.非甾體類抗炎藥消化道毒副作用臨床分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1.
[2]徐文海,周云龍.非甾體類抗炎藥誘發(fā)的胃腸道病變的處理,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89,02:20-21.